回风量的实测值与设计风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 支干管Ⅰ上带有风口1号~4号 V——风口处测得的平均风速(m/s) 送风系统 但是总可以调整到使两支管的实测风量的比值与设计风量的比值相等 移动时叶轮风速仪不应离开测定平面 1测 表16.3.4-3 先用风速仪将全部风口的送风量初测一遍 Q——风口风量(m Ⅱ上任一个风口(例如选8号风口)为管段Ⅲ的代表风口 可 /h) 1 支干管Ⅳ上带有风口9号~12号 1 4 5 10 对于条缝形风口 则支干管Ⅳ 3 送(回)风口风量按下式计算 信号传输时间比等反映信号质量参数的数值应在流量计产品技术文件规定的正常范围内 16.3.2 对于截面积不大的风口 3 将总干管Ⅴ的风量调节到设计风量 一般测5个点即可 调整前 1 系统调试前的检查内容 系统风量调整后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 用风速仪测定散流器出口平均风速 图35 3 11 那么各干管 从而风量也发生变化 表16.3.4-2 6 然后将被测管道参数输入超声波流量计中 有两种方法 应先去掉管道测试位置的油漆 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 防排烟系统的测定和调整 送风系统图 仍以7号风口作为基准风口 16.3.4 支干管Ⅱ上的7号风口 选取支干管Ⅰ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18 调节后 2 支干管的风量 图34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机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 应按仪器要求选择前后远离阀门或弯头的直管段 系统无生产负荷下的联合试运行与调试 16.3.1 2号风口的风量总是按新比值数等比地进行分配 即 新风量与回风量之和应近似等于总的送风量或各送风量之和 8 取其平均值 系统风量的测定和调整 1设 该系统共有三条支干管路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对于 2号风口的实测风量与设计风量的比值百分数近似相等 此时借助三通调节阀 /h 经过这样调节 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各支管 表16.3.7 应达到新风量 将另一套仪器放到3号风口处 变风量(VAV)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要求 匀速移动测量路线 8号风口风量的比值数相等 20 6 各支干管上最小比值的风口分别是支干管Ⅰ上的1号风口 1号 无论前面管段的风量如何变化 12 就需要调节支干管上的总风量 也就是从最不利的风口开始 用该方法对通风空调送(回)风系统进行调整 系统风量的测定和调整包括通风机性能的测定 3 表16.3.6 各风口实测风量 系统风量的测定和调整 可以认为两个比值近似相等 并用砂纸去除管道表面铁锈 举例说明 风口处的风速如采用风速仪测量时 例如 输入管道参数后 得出传感器的安装距离 其比值小于原来的90% 一般靠改变阀门或风口人字阀的叶片开启度使阻力发生变化 变风量(VAV)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可按表16.3.7的要求进行 包括空调房间的干 2号风口的风量 基准风口调整法 防排烟系统测定和调整 空调水系统流量的测定与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系统无生产负荷下的联合试运行与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 系统风量的调整 于是其他风口风量的比值数也随着变化到新的比值数 16.3 8号风口的比值数 2 2 支管1的L 匀速移动测量法 2 只要不变动已调节过的三通阀位置 3 从图34可知 在其中心处测量 1 表16.3.1 室内空气参数的测定应按以下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9 风量的测定调整一般应从离通风机最远的支干管Ⅰ开始 1 所以就选取1号 132 7 2 即 对于圆形风口 根据风量平衡原理 4 只要将风机出口总干管的总风量调整到设计风量值 按风口截面大小 系统风量的调整方法有两种 8号风口风量的比值数近似相等 并对传感器安装位置作调校 需进行平衡调整 应从支管1开始测定调整 2设 =500m 14 11 显然实测风量不是设计风量 调整与联动运行可按表16.3.3的要求进行 3 10 但比1号风口原来的比值数80%要大一些 否则应对测试工序进行重新检查 通风机性能测定 并将计算出的各个风口的实测风量与设计风量比值的百分数列入表4中 从表4中可以看出 或冷热水及冷却水系统总流量与设计流量的偏差大于10%时 其比值数要大于80% 可直接读取冷热水的总流量 3 L 房间之间静压差的测定 在流量计状态正常后 对于支干管Ⅱ 支管的风量就会按各自的设计风量比值进行等比分配 主干管上设有流量计的水系统 13 系统无生产负荷下的联合试运行与调试 使这两条支管的实测风量比值与设计风量比值近似相等 检查流量计状态 室内空气参数的测定 信号质量 采用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测定空调冷热水及冷却水的总流量以及各空调机组的水流量时 读取流量值 其比值数近似相等 在风量调整过程中 风口风量的测定 7号 支干管Ⅳ上的9号风口 流量等比分配法 7 室内噪声的测定 送(回)风口风量的测定 K——考虑风口的结构和装饰形式的修正系数 16.3.6 可按表16.3.4-1 此时测得的结果可认为是截面平均风速 177 6对测点 管段Ⅲ的总风量也调节平衡 50591等 一般取0.7~1.0 13-三通阀编号 1号~3号 21 信号强度 9-测孔编号 表16.3.4-1 但要从5号风口上开始向前逐步调节 即 1号风口的风量必然有所增加 即 最不利管路应是1-3-5-9 1 基准风口调整法 虽然7号风口不在支干管的末端 17 =550m 15 一般需从系统的最远管段 Ⅱ的总风量已经调整平衡 根据管网系统的具体情况 各种形式风口的测点布置示意 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检验 /h 所以利用这个比值方法进行风量平衡也可以称为“一致等比变化”调整方法 风口风量的实测值与设计风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5% 对于尺寸较大的矩形风口可划分为同样大小的8个~12个小方格进行测量 所以该法称为“流量等比分配法” Ⅳ上的风口风量也按上述方法调节到平衡 它们的比值为 3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机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可按表16.3.6的要求进行 但此时所有风口的风量都不等于设计风量 A——送风口的外框面积(m 定点测量法 按其直径大小在圆弧上可分别测4个点或5个点 8号风口为Ⅰ 排风量 =515m 虽然两条支管的实测风量不一定能够马上调整到设计风量值 说明两个风口的阻力已经达到平衡 采用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测试空调水系统流量时 达到调节的目的 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检验 流量等比分配法 利用两套仪器分别测量支管1和2的风量 23-三通阀编号 使1号 也就会符合设计风量值 5 2 16.3.5 5号~7号风口风量的比值数也相应地变化到4号 表16.3.4-2 16.3.4 为了加快调整速度 9号风口作为调整各分支干管上风口风量的基准风口 调整与联动运行 表16.3.3 变风量(VAV)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 /h 如图32 根据风量平衡原理可知 8 22 至此 表16.3.4-3的要求进行 同时测量1号 表4 式中 调整与联动运行要求 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2个点 应贴近格栅或网格 经调整后的实测风量为L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机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要求 湿球温度的测定 为了加快调整速度 图31 当各空调机组水流量与设计流量的偏差大于20%时 由于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应性 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自然 6 使用两套仪器同时测量1号 =470m 3 3号风口的比值数也随着增大到106.2% 2号风口的风量有所减少 空调水系统的测定和调整 对于尺寸较小的矩形风口 选取12号风口为支干管Ⅳ的代表风口 选用相应的方法 假设调节后的比值数为 即 采用叶轮风速仪贴近风口测定风量时 那么证明支干管Ⅰ 图33所示 此法需进行三次 系统无生产负荷下的联合试运行与调试前的检查可按表16.3.1进行 支干管Ⅰ上的四个风口均调整平衡 5 5 7 16.3 调节节点B处的三通阀使4号 16.3.8 平均风速测定可采用匀速移动法或定点测量法 则各支干管和各风口的风量将按照最后调整的比值数进行等比分配达到设计风量 2测 19 选取4号 /h 该方法适用于风口数量较少的系统 支管2的L 16.3.7 50243 ) 2号 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检验 离风机最远的风口为1号 4 并用三通拉杆阀进行调节 16.3.8 16.3.3 室内空气参数的测定和调整 此时 防排烟系统测定和调整可按表16.3.9的要求进行 支干管Ⅱ上带有风口5号~8号 即风量平衡 逐步地调向通风机 沿条缝方向根据长度可分别取为4 2 12-测孔编号 按测试要求安装传感器 16.3.9 从最远处的支干管开始向前调节 3号风口的 图35所示为送风系统图 系统风量测定和调整 Ⅱ支干管的代表风口 图33 1号风口处的仪器不动 图32 利用节点A处的三通阀进行调节使12号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6 表16.3.9 可将叶轮风速仪沿整个截面按图31路线慢慢地匀速移动 各条支干管上的风口调整平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