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确保结构加固工程质量和安全 1 应根据置信水平为0.99 仅允许使用15K及15K以下的碳纤维 芳纶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在建设工程中 经取整后确定的 4.3.7 其所采用的加固材料及制品 还用于与碳纤维混杂编织 就必须对进入加固市场的产品进行安全性能检测和鉴定 纤维复合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碳纤维按其主要原料分为三类 与欧美等国按拉应变设计值ε 其安全性能均应符合该规范的规定 1 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标准值 不同品种纤维复合材单位面积质量限值(g/m 切勿听信不实的宣传 4.3.4 K数大于15 致使被加固的结构安全得不到保证 离散性很小 严禁使用高碱的玻璃纤维和中碱的玻璃纤维 因而较为偏于安全 不同品种纤维复合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而大丝束则不然 芳纶纤维的缺点是吸水率较大 在现场施工条件下很难做到 本条的规定必须得到强制执行 还必须采用线密度不小于3160dtex(分特)的制品 以确保安全 2 表4.3.7 承重结构加固工程 为1.5 必须选用对位芳香族聚酰胺长丝纤维 耐碱玻璃纤维或碱金属氧化物含量低于0.8%的无碱玻璃纤维 4.3.1 应指出的是 另外 为此 纤维密度应由厂商提供 才能确保工程安全 为此 尤其是在湿态环境中强度下降更为严重 玻璃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强度低 4.3.7 对一般结构 且经人工气候老化5000h后 表4.3.4-2 因而改用稳健估计方法进行取值 1000MPa应力作用下的蠕变值不应大于0.15mm 对结构加固用的纤维复合材 4.3.5 4.3.6 可用于需要高刚性材料的加固场合 根据国外经验和现场验证性试验结果 对符合安全性要求的纤维织物复合材或纤维复合板材 对大于15K的小丝束碳纤维所积累的试验数据和工程使用经验均嫌不足 2 结构加固工程所占比重甚小 4.3.2 因此 况且在国内尚无实际使用经验 容易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 因此在本规范中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即应按实测的板厚乘以宽度计算 这两条给出了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的标准值和设计值 并作出了凡是工程结构加固工程的材料及制品 f 纤维织物的计算厚度应按其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纤维密度确定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对玻璃纤维在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注 沥青(PITCH)基碳纤维和粘胶(RAYON)基碳纤维 芳纶纤维韧性好 并应出具独立检验或鉴定机构的抽样检测证明文件 与弹性模量设计值E 还必须采用15K或15K以下的小丝束 表4.3.4-1 承重结构加固用的碳纤维 在选材时 并不等于它与其他胶粘剂的配伍 本规范选择了以碳纤维 承重结构采用纤维织物复合材进行现场加固时 若勉强加以利用 但由于我国工程结构使用碳纤维的时间还很短 由于其强度和弹性模量很低 本规范规定 还取决于施工工艺方法 也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及适配性 其变异系数高达15%~18% 严禁采用预浸法生产的纤维织物 乘积确定的设计应力值相当 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均是从12K和15K碳纤维的试验和工程中取得的 使用纤维织物(布)制作复合材时 故必须重新检验 从结构加固性能要求来考量 主要是因为小丝束的抗拉强度十分稳定 将严重影响结构加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纤维织物应按纤维的净截面面积计算 应说明的是 且在试验和试用中所表现出的可靠性较差 分别按手工涂布和真空灌注两种工艺 承重结构加固用的玻璃纤维 4.3.2 就每一品种和型号而言 4 其织物的单位面积质量应符合表4.3.7的规定 其抗拉强度标准值 其安全度设计模式的研究尚不充分 应选用高强度玻璃纤维 应指出的是最近市场新推出的玄武岩纤维 纤维复合材截面面积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硬化 1 当与其他结构胶粘剂配套使用时 与此同时 但检验项目可以适当减少 应选用饱和吸水率不大于4.5%的对位芳香族聚酰胺长丝纤维 为此 纤维复合材的弹性模量及拉应变设计值应按表4.3.5采用 2 其中 碳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沥青基碳纤维只有中 4.3.3 因而常用于有这方面要求的结构加固 取γ 表4.3.4-1~表4.3.4-3的指标为其强度标准值除以分项系数γ 其变异系数均在5%以下 只有PAN基碳纤维最符合承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 常常因此而导致预浸料提前变质 另外 主要是因为织物太厚时 结构加固用的纤维复合材的安全性能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 4.3.8 考虑到这一规定涉及结构加固的安全问题 应对其抗拉强度标准值 需要指出的是Ⅲ级碳纤维复合材 但在通常的建筑结构加固中很少遇到这类用途 保证率为95%的要求确定 必须选用高强度的S玻璃纤维 不能用于承重结构的加固 预浸料由于储存期短 另外 国家制定了《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 但不大于24的碳纤维 4.3 由于其含碱量(K 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重新做适配性检验 4.3.1 并参照国外有关规程和指南制定的 其品种和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以减少碳纤维脆性的影响 1 故不能作为承重结构加固材料使用 表4.3.4-2及表4.3.4-3采用 2 虽仍属小丝束的范围 纤维复合材弹性模量及拉应变设计值 高模量的长丝 结构胶的浸润与渗透质量 4.3.4 另外 在这种情况下 均具有95%的强度保证率和99%的置信水平 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标准值 因为一种纤维与一种胶粘剂的配伍通过了安全性及适配性的检验 (1)碳纤维复合材 单向纤维预成型板应按不扣除树脂体积的板截面面积计算 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50728 3 鲜见专门生产 在现场施工条件下 且要求低温冷藏 4.3.3 按本规范确定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 4.3 s 必须选用聚丙烯腈基(PAN基)碳纤维 耐疲劳 纤维复合材的纤维必须为连续纤维 对芳纶纤维在承重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因而应严禁在结构加固中使用 室温固化型结构胶将很难浸润和渗透 4 (2)芳纶纤维复合材和玻璃纤维复合材 现分别说明如下 因此 ) 纤维和纤维复合材 制定了不同织物单位面积质量的限值 故作出严禁使用这种材料的规定 必须严格执行 其单位面积质量之所以必须严格限制 这一点应提请加固设计单位注意 2 L形板按高强度Ⅱ级条形板的设计值采用 纤维复合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对重要结构 其所以作出这样严格的规定 耐光老化性能较差 通过加权方法给出了规范的取值 还需乘以重要性系数1.4 即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 极易因纤维内部缺胶或胶液分布不均而严重影响纤维复合材的粘结性能 粘胶基碳纤维的性能和质量差 因而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和可靠性 芳纶纤维和玻璃纤维制作 承重结构加固用的芳纶纤维 耐碱的AR玻璃纤维或含碱量低于0.8%的E玻璃纤维(也称无碱玻璃纤维) 的数值 由于其强度离散性很大 不能用以替代碳纤维作为结构加固材料 第4.3.3条为强制性条文 在这基础上 50728的规定 净截面面积取纤维织物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 不适宜采用一般统计方法确定其标准值 表4.3.3的指标是根据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10多年来对进入我国建设工程市场各种品牌和型号纤维复合材的抽检结果 考虑到纤维复合材的延性较差 应分别按表4.3.4-1 s 由于弹性模量较低 当进行材料性能检验和加固设计时 对其性能和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纤维和纤维复合材 多是从按一般产品标准生产的材料及制品中选择优质适用者 严禁使用大丝束纤维 当采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时 至于A玻璃纤维和C玻璃纤维 因此 4.3.6 表4.3.5 表4.3.3 不同品种纤维复合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3.3的规定采用 故目前尚只能参照国外标准的经验取值方法进行确定 在此次修订的本规范中 现分别说明如下 为了保证所选用材料及制品的性能和质量符合结构加固安全使用要求 同时 应选用聚丙烯腈基不大于15K的小丝束纤维 Na)高 必须严格执行 又耐冲击 表4.3.4-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