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锚板的各锚栓 也将这方面内容纳入本规范的附录 50010修订以后 图F.1.1-1 ——锚栓1及i至群锚形心的距离(mm) 附录F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锚板中受力最大锚栓的拉力设计值N F.1.2 已在该规范中增补了“结构分析”一章 2 处于锚板受压区的锚栓不承受压力 可按弹性分析方法确定 锚栓受拉力作用(图F.1.1-1 1 拉力和弯矩共同作用 i 锚栓连接受力分析方法 锚板具有足够的刚度 1 其弯曲变形可忽略不计 y′ M——分别为轴向拉力(kN)和弯矩(kN·m)的设计值 3 y 以供后锚固连接设计使用 F.1 其受力分析应符合下列基本假定 式中 过去我国规范中以截面计算为主 内力分析和承载力验算是不可或缺且相互影响的两大部分 锚栓连接受力分析方法 然而自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i 为此 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已被国人所认识 y′ 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而言 n——锚栓个数 附录F 注 图F.1.1-2)时 其所承受的拉力 在轴向拉力与外力矩共同作用下 该压力直接由锚板下的混凝土承担 i l——轴力N至最外排受压锚栓的距离(mm) 上式计算结果即为轴向拉力作用下每一锚栓所承受的拉力设计值N 图F.1.1-2 从欧美规范的构成可以看出 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 锚栓拉力作用值计算 h 甚至独立成章 具有相同的刚度和弹性模量 当外边距M=0时 y ——锚栓1及i至最外排受压锚栓的距离(mm) 1 结构分析的内容占有相当篇幅 轴向拉力作用 F.1.1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