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款所给出的两个图 原规范仅允许采用2mm~5mm厚的钢板 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加固时 相邻两层钢板的截断位置应错开不小于300mm 5—d≥M16的6.8级锚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9.6.1 2 应在延伸长度范围内通长设置垂直于受力钢板方向的钢压条 对本条第2 修订后的条文 纵向腰间钢压条 它与外粘型钢(一般指扁钢)的构造要求无甚差别 允许绕过柱位 2 U形箍的上端应设置纵向钢压条 对梁设置U形钢箍板 且应在延伸长度的端部设置一道 当采用钢板对受弯构件负弯矩区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加固时 当加固的受弯构件粘贴不止一层钢板时 若锚固不当或粘贴不规范 对板应设置横向钢压条进行锚固 当梁上负弯矩区的支座处需采取加强的锚固措施时 梁粘贴钢板端部锚固措施 支座处无障碍时 2—梁 4 1 在这样条件下 可采用图9.6.4-2的构造方式进行锚固处理 50010规定的最大箍筋间距的0.70倍 9.6.3 图9.6.4-1 当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大偏心受压钢筋混凝土柱时 是根据国内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试验结果 9.6.4 往往会在胶层与混凝土粘合面之间产生较大的剪应力峰值和法向正应力的集中 尚应按本条第3款的构造方式(图9.6.4-2)进行锚固处理 )范围内 9.6 对板 1—粘贴L形钢板 封闭箍及U形箍的净间距s 3—加固钢板 将钢板粘贴于板面上(图9.6.4-1) n 采用压力注胶粘结的钢板厚度不应大于10mm 另外 应伸至其底面 图中的锚栓布置是示意性的 经讨论 4—U形箍板 图9.6.6 9.6.6 由之可见 数量和位置应由设计人员按实际需要确定 6—胶粘于柱上的U形钢箍板 另外 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5—加固钢板 构造规定 只是在归纳上述设计方案优缺点基础上的一个示例 9.6.5 如果远离该位置 当柱的上端有楼板时 3 U形箍的宽度 钢压条下面的空隙应加胶粘钢垫板填平 本条采取的锚固措施 1 采用手工涂胶粘贴的钢板厚度不应大于5mm 梁有翼缘(或有现浇楼板) 9.6 且不应大于梁高的0.25倍 9.6.7 3—梁 均易导致脆性剥离或过早剪坏 图9.6.4-2 在梁侧4倍板厚(4h 当粘贴的钢板延伸至支座边缘仍不满足本规范第9.2.5条延伸长度的规定时 2 9—板 修订组研究认为有必要采取如本条所规定的加强锚固措施 或负弯矩区的支座处需采取机械锚固措施加强时 sp 也可采用一般U形箍 因此 支座处虽有障碍 5 为此 但未获得满意结果 也并非最佳方案 2 粘钢加固的钢板宽度不宜大于100mm 并应有足够的粘贴延伸长度 4—钢压条 6—纵向腰间钢压条 然后才对原规范的规定作了修订 均应在钢板的端部(包括截断处)及集中荷载作用点的两侧 2—U形箍 应在梁的腰部增设一道纵向腰间钢压条(图9.6.6) 成为粘钢的最薄弱部位 7—d≥M22的6.8级锚栓及其钢垫板 且不应小于4mm 1 梁柱节点处粘贴钢板的机械锚固措施 验证后确定的 对支座处虽有障碍 3两款需作如下说明 应采取下列构造措施 但梁上有现浇板 对梁 压条下面的空隙应加胶粘钢垫块填平 宜选用封闭箍或加锚的U形箍 1 其加固构造难度最大的是N和M均较大的柱底和柱顶两处 才能保证传力的安全 在受弯构件受拉区粘贴钢板 应指出的是 9.6.7 应采取下列锚固措施 7—胶层 3—板顶面粘贴的钢板 允许绕过柱位在梁侧粘贴钢板的情况 应要求其端部与梁柱节点的连接构造必须符合外粘型钢焊接及注胶方法的规定 且不应小于80mm 受力方向应与构件轴向垂直 但仍按习惯列于本节中 9.6.3 一般U形箍的上端应粘贴纵向钢压条予以锚固 但梁上有现浇板时 9—梁 钢压条应在延伸长度范围内均匀布置 之所以还需规定应紧贴柱边在梁侧4倍板厚范围内粘贴钢板 5—化学锚栓 在端支座无法延伸的一侧 但试验表明具有较强的锚固能力 且应按外粘型钢加固法的焊接节点构造进行设计 还组织一些加固公司进行了工程试用 箍板的粘贴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9.6.3条的规定 构造规定 —板厚 在有些情况下 虽然允许使用较厚(包括总厚度较厚)的钢板 h 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9.6.4 绕过柱位粘贴钢板 并应在截断处加设U形箍(对梁)或横向压条(对板)进行锚固 2—楼板 但为了防止钢板与混凝土粘结的劈裂破坏 1 因此 可供设计使用 强调在这两个部位应增设可靠的机械锚固措施 柱上端有楼板时 2 3—压条与梁之间空隙应加垫板 且应在延伸长度的端部设置一道加强箍 U形箍的厚度不应小于受弯加固钢板厚度的1/2 2—M12锚栓 9.6.2 图9.6.3 1—纵向钢压条 b 在汲取国外采用厚钢板粘贴的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 可供工程设计试用 对中间箍不应小于加固钢板宽度的1/2 应在延伸长度范围内均匀设置U形箍(图9.6.3) 是因为试验表明 柱的两端应增设机械锚固措施 其板端一段由于边缘效应 压条的宽度不应小于受弯加固钢板宽度的3/5 1—柱 7—柱 加固所粘贴的钢板尚应穿过楼板 L形钢板及水平方向的U形箍板也可采用等代钢筋进行设计 8—加固钢板 钢压条的厚度不应小于受弯加固钢板厚度的1/2 3 b 编制组曾向设计单位征集了不少锚固方案 粘贴的钢板应穿过楼板 其构造问题最难处理 9.6.2 此次修订规范 且不应小于40mm 其直径 若仅按构造需要设箍 当梁上无现浇板 8—柱 当梁的截面高度(或腹板高度)h大于等于600mm时 对端箍不应小于加固钢板宽度的2/3 4—加焊顶板(预焊) 当采用粘贴钢板箍对钢筋混凝土梁或大偏心受压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进行加固时 钢板的作用将会降低 钢板应在负弯矩包络图范围内连续粘贴 6—梁 较能充分发挥钢板的作用 其延伸长度的截断点应按本规范第9.2.5条的原则确定 1—柱 并应有足够的延伸长度 以及规范编制组所总结的工程经验 对偏心受压构件而言 U形箍的粘贴高度应为梁的截面高度 9.6.1 钢压条一般不宜少于3条 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