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f ƒ′ 在制定过程中仍然遵循了下列原则 A ——植筋基本锚固深度 ud ——新增型钢受拉肢 ——新增构件受拉区 符 ——新增型钢强度利用系数 E A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2.2.1 s E sp bd 当必须采用通用符号 即使这样 sp ƒ A s0 以便于在加固设计 本规范采用的符号及其意义 D——钻孔直径 ——新增纵向钢筋受拉应力 2.2 受压区钢筋截面面积 可在符号的释义中加上定语 ——新增受拉钢板 s0 ——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粘结强度设计值 2.2.2 ——梁侧面粘贴纤维箍板的竖向高度 材料性能 cor σ σ h ƒ E a ——新增钢筋弹性模量 ƒ′ 抗压强度设计值 y l c ——纤维复合材有效截面面积 50010及《钢结构设计规范》GB E M sp 2.2.3 计算中引用其公式 ——矩形应力图受压区高度与中和轴高度的比值 f fe fe ƒ′ 1 ——锚栓抗拉强度设计值 c0 a 下标的选取 ——纤维复合材环向围束有效拉应变设计值 sp 修正系数或影响系数 ——加固前受弯构件验算截面上原作用的初始弯矩标准值 ——环向围束内混凝土截面面积 计算系数 ε 1 受压区钢筋截面面积 ƒ′ ——原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α ——纤维复合材拉应变设计值 号 ψ——折减系数 y0 ——新增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设计值 d w ƒ sp α ƒ V——构件加固后剪力设计值 s0 ——植筋受拉搭接长度 a ——梁侧面粘贴钢箍板的竖向高度 h σ ƒ a 抗压强度设计值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 l ——构件截面的腹板高度 ——新增钢板弹性模量 符 A sp ——原构件钢筋弹性模量 c s0 但又必须与新建工程使用的该符号有所区别时 E A′ 0 l a ——结构胶粘剂粘结强度设计值 f A′ α η——增大系数或提高系数 ——新增纤维复合材弹性模量 2.2 v A′ ε ƒ 0k h 对主体符号及其上 s f y0 ——受压区混凝土的置换深度 受压钢板截面面积 132的符号用字及其构成规则 抗压强度设计值 ——新增钢筋强度利用系数 抗压强度设计值 几何参数 号 50017相一致 ƒ A M——构件加固后弯矩设计值 a ——新增钢筋抗拉 f0 y s α ef s 2 N——构件加固后轴向力设计值 ε ——原构件受拉区 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1 01 ƒ s α ——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或受压较小边钢筋的应力 f a l ——纤维复合材滞后应变 ——原构件钢筋抗拉 受压肢截面面积 才另行制定 h A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防止混凝土劈裂引用的计算系数 ——新增型钢抗拉 β β 2.2.1~2.2.4 h h ——锚栓有效锚固深度 ω——构件挠度或预应力反拱 ——构件加固后和加固前的截面有效高度 A′ ——新增钢板抗拉 s ——新增型钢受拉肢或受压较小肢的应力 ——植筋锚固深度设计值 ——新增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 尽可能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sp 只有在遇到公式中必须给出加固设计专用的符号时 ƒ ——新增型钢弹性模量 n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