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纤维复合材 同济大学的试验表明 同时也解决了楼板可能渗水等问题 ——支座处需粘贴的L形钢板截面面积 其截面棱角应在粘贴前通过打磨加以圆化处理(图10.9.9) 4—纤维复合材围束 1 ƒ 其U形钢箍板穿过楼板处 对中间箍不应小于加固纤维复合材条带宽度的1/2 压条的宽度不应小于受弯加固纤维复合材条带宽度的3/5 图10.9.9 —U形箍的净间距 1—纵向压条 —板厚 宜在梁侧4倍板厚(h 当采用U形箍 但柱中箍板的锚栓等级 必要时 对芳纶纤维不应小于15mm n A 梁 可采取胶粘L形钢板(图10.9.3-3)的构造方式 绕过柱位粘贴纤维复合材 1)可延伸长度小于按公式(10.2.5)计算长度的一半 10.9.2 U形箍的粘贴高度应为梁的截面高度 当U形箍的上端无自锁装置 且不应大于梁高的0.25倍 2 5—横向钢压条 当受弯构件粘贴的多层纤维织物允许截断时 —梁侧面粘贴的条带竖向高度 并应有足够的延伸长度 1—d≥M22的6.8级锚栓 本条示例图中所给的锚栓强度等级及数量仅供一般情况参考 4 2)加固用的纤维复合材为预成型板材 应采用半叠钻孔法 10.9.4 s U形箍的宽度 筛选后提出的 10.9.7~10.9.9 1 传力可靠的机械锚固措施 A 故推荐给设计 h 8—柱 7—加焊顶板(预焊) 且允许绕过柱位时 U形箍采用纤维复合材制作 也可在腰压带端部增设自锁装置 按本规范第4.3.4条采用 图10.9.3-2及图10.9.3-3给出的构造示例 其所用的锚栓强度等级及数量应经计算确定 2 图10.9.6 最初的工程试用觉得很麻烦 6—加固粘贴的纤维复合材 a 10.9.3 A 1—构件截面外表面 墙和筒体时 支座处虽有障碍 柱中部加贴L形钢板及U形钢箍板的锚固构造示例 ——纤维复合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每一条带的宽度不应大于200mm 外层纤维织物的截断点宜越过内层截断点200mm以上 应采用结构胶加贴L形碳纤维板或L形钢板进行粘结与锚固(图10.9.3-2) 9—胶粘于柱上的U形钢箍板 3—纤维复合材 5—梁 对圆形截面不应少于2层 应采取下列构造措施 纵向腰压带 1 L形钢板总宽度不宜小于0.9倍梁宽 直径及数量应经计算确定 采用纤维复合材对受弯构件负弯矩区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加固时 8—d≥M16的6.8级锚栓 4—U形箍 2—横向压条 2—梁 当纤维复合材延伸至支座边缘仍不满足本规范第10.2.5条延伸长度的规定时 f 10.9.2 当采用纤维复合材对钢筋混凝土梁或柱的斜截面承载力进行加固时 当采用纤维复合材对受弯构件负弯矩区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加固时 s f 环向围束的纤维织物层数 n 当梁上无现浇板 应采取下列锚固措施 我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实录以及修订组的试验资料制定的 也可采取这种构造方式进行锚固 是根据国内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试验研究结果和规范修订组总结工程实践经验 /ƒ 且应在纤维复合材的端部(包括截断处)及集中荷载作用点的两侧 将纤维复合材粘贴于板面上(图10.9.3-1) 纤维织物环向截断点的延伸长度不应小于200mm 2 b 或负弯矩区的支座处需采取加强的锚固措施时 10.9 当梁上有现浇板 按内短外长的原则分层截断纤维织物时 柱顶加贴L形碳纤维板或钢板锚固构造 按本规范第10.2.3条采用 5—粘贴L形钢板 锚于楼板上 10.9.4 2—U形箍 对端箍不应小于加固纤维复合材宽度的2/3 构造规定 有助于防止内层纤维织物剥离 不得使用未经裁剪成条的整幅织物满贴 纤维复合材应在负弯矩包络图范围内连续粘贴 对梁 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0.9.8 ——纤维复合材的强度利用系数 10.9.5 可有效地防止纤维复合材剥离 是在归纳上述设计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本规范对受弯构件正弯矩区正截面承载力加固的构造规定 f 在板上钻出扁形孔以插入箍板 U形箍的厚度不应小于受弯加固纤维复合材厚度的1/2 3—U形钢箍板 对正方形和矩形截面柱不应少于3层 其净间距s 10.9 1—粘贴L形碳纤维板 且纤维复合材宜采用板材 应在梁的腰部增设一道纵向腰压带(图10.9.6) 宜选用环形箍或端部自锁式U形箍 (图10.9.6)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f 50010规定的最大箍筋间距的0.70倍 4—板 因此 柱的两端应增设可靠的机械锚固措施 影响纤维织物的正常受力 胶层厚薄也不容易控制 设置纤维复合材的U形箍(对梁)或横向压条(对板) 尚宜在延伸长度范围内再均匀布置1道~2道 还可采取先给箍板刷胶然后安装的工艺 f 再用结构胶予以封固 为了进一步提高箍板的锚固能力 2—M12锚栓 ——L形钢板抗拉强度设计值 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碳纤维和玻璃纤维不应小于20mm 10.9.5 图10.9.3-2 1 3 其优点是具有较强的锚固能力 梁的圆化半径r 柱的圆化半径 式中 其延伸长度的截断点应位于正弯矩区 10.9.1 10.9.1 f 10.9.3 应设法避免在楼层处截断纤维复合材 压条采用纤维复合材制作 3 并应在截断点加设U形箍 5—纵向腰压条 其受拉面沿轴向粘贴的纤维复合材应延伸至支座边缘 (10.9.3) L形钢板的总截面面积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4 应伸至其底面 当采用纤维复合材的环向围束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正截面加固或提高延性的抗震加固时 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弯矩区进行正截面加固时 应注意的是安装箍板完毕应立即注胶封闭扁形孔 纤维复合材应避开楼层梁 使它与混凝土粘结牢固 沿柱角穿越楼层 其中一道应设置在延伸长度端部 10.9.10 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3—板顶面粘贴的纤维复合材 对碳纤维和玻璃纤维不应小于25mm 当纤维复合材延伸至支座边缘 箍板须穿过楼板或翼缘才能发挥其作用 3 3—梁 应在延伸长度范围内均匀设置不少于三道U形箍锚固(图10.9.2a) 以致大大降低粘贴的质量 胶粘于柱上 当梁有翼缘或有现浇楼板 h ——支座处实际粘贴的纤维复合材截面面积 构件截面棱角的圆化打磨 纤维复合材应穿过楼板 且不应小于100mm 2 柱上端有楼板时 当环形箍 7—梁 板粘贴纤维复合材端部锚固措施 440指南 可供当前的加固设计参考使用 这是国内外的共同经验 纤维复合材只能贴至柱边缘而无法延伸时 r一角部圆化半径 另外 压条的厚度不应小于受弯加固纤维复合材厚度的1/2 10.9.9 10.9.7 其端部在梁柱节点处的锚固构造最难处理 当梁的高度h大于等于600mm时 构造规定 —U形箍的中心间距 ψ 2—纤维复合材 环向围束上下层之间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mm 图10.9.3-3 4—胶粘L形钢板 但应注意的是 ƒ f b 其最少层数也可取为2层 且宜由多条L形钢板组成 当加固的受弯构件为板 y 1 因为整幅满贴纤维织物时 注 经学习瑞士安装经验 应粘贴纵向压条予以锚固 壳 施工就变得十分简单 y 其上下端部锚固构造应采用机械锚固 对芳纶纤维不应小于20mm 2 也可采用一般U形箍 )范围内 当沿柱轴向粘贴纤维复合材对大偏心受压柱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加固时 采用半重叠钻孔法形成扁形孔安装(插进)钢箍板后 但梁上有现浇板 但均未得到满意的构造方式 1—柱 应将端箍(或端部压条)改为钢材制作 遇到下列情况 是参照美国ACI 压条除应在延伸长度端部布置一道外 6—横向压条 支座处无障碍时 f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这三条的构造规定 其内部残余空气很难排除 相邻两层纤维织物宜按内短外长的原则分层截断 对采用芳纶纤维织物加固的矩形截面柱 f 1—柱 纤维复合材应选择多条密布的方式进行粘贴 且不应小于150mm U形箍的纤维受力方向应与构件轴向垂直 且距正负弯矩转换点不应小于1m 欧洲CEB-FIP(fib)指南 当有可靠的经验时 6—柱 (a)图中未画压条 1 修订组曾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国内外各种设计方案和部分试验数据 =1.2ψ 当采用纤维复合材加固大偏心受压的钢筋混凝土柱时 图10.9.2 6—M12锚栓 2—板 A 当仅按构造需要设箍时 应在延伸长度范围内通长设置垂直于受力纤维方向的压条(图10.9.2b) 施工单位参考使用 端部自锁式U形箍或一般U形箍采用纤维复合材条带时 同时 经讨论 且各条带搭接位置应相互错开 a 在框架顶层梁柱的端节点处 ƒ 1 10.9.6 5 图10.9.3-1 L形纤维板或环向围束进行加固而需在构件阳角处绕过时 f 当受弯构件顶部有现浇楼板或翼缘时 U形箍的粘贴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0.9.2条的规定 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