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再涂布结构界面胶即可满足安全要求 故也应予以禁用 其效果就比较好 可用现浇混凝土 5.5.2 喷射混凝土或掺有细石混凝土的水泥基灌浆料浇筑而成 采用喷射混凝土施工时 长度不应小于其直径的5倍 1—原钢筋 设计文件应对所采用的界面处理方法和处理质量提出要求 不能保证后锚固件的安全工作 7—植箍筋用结构胶锚固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早期裂缝的产生 其架设钢筋和模板所需时间很长 当用混凝土围套加固时 3 12—新增受力钢筋 另外 而且耐久性很差 界面如何处理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应由设计单位提出具体要求 而对墙 其两端应可靠锚固 不应小于50mm 一般情况下 6连系钢筋 使之能够协同工作 梁的新增纵向受力钢筋 5.5.5 其新增截面部分可采用现浇混凝土 各短筋的中距不应大于500mm 以保证力的可靠传递 并且级配合理 很快便开始变脆 新增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 而不再有使用价值 6mm的Γ形销钉种植 柱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 二是要掺加30%的细石混凝土 当采用 但仅需按构造要求布置即可满足要求 U形箍直径应与原箍筋直径相同 13—孔中用结构胶锚固 对梁 在原混凝土表面凿毛的基础上 5.5 5—焊接于原箍筋上 10—钢板 应指出的是 5.5 构造规定 U形箍筋应焊在原有箍筋上 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螺帽拧紧后加点焊 应设置环形箍筋或加锚式箍筋(图5.5.5d或e) 板构件则还需增设剪切销钉 14—胶锚式箍筋 一般情况下 柱 应采用热轧钢筋 构造规定 因此 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已大大超出涂布界面胶的可操作时间(适用期) 11—加锚式箍筋 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 d—箍筋直径 从前一段时间的工程经验来看 应指出的是纯环氧树脂配制的砂浆 可以考虑单独使用剪切销钉的方案来处理新旧混凝土界面的剪应力传递问题 并应采用短筋或箍筋与原钢筋焊接 如果配制不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从目前的经验来看 5.5.6 柱的新增纵向受力钢筋的下端应伸入基础并应满足锚固要求 2 因为这种材料的性能更接近砂浆 新增受力钢筋与原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图5.5.5 也可不再掺加细石混凝土 采用现浇混凝土 原构件混凝土表面应经处理 8—新加箍筋 例如用的是德国进口的膨胀剂 当截面受拉区一侧加固时 5.5.1 2—连接短筋 一是要使用优质的膨胀剂配制 也可用掺有细石混凝土的水泥基灌浆料灌注而成 几乎全靠膨胀剂起摩阻作用传力 至于所谓的无机锚固剂 自密实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浇筑而成 当受构造条件限制而需采用植筋方式埋设U形箍(图5.5.5c)时 界面胶将因失去其粘结能力 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也不得采用无机锚固剂(包括水泥基灌浆料)种植 由于粘结性能极差 板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容易导致新增面层产生裂缝 9—螺栓 加锚式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单面焊的焊缝长度应为箍筋直径的10倍 对某些结构 短筋的直径不应小于25mm 这四条主要是根据结构加固工程的实践经验和有关的研究资料作出的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 以保证新旧混凝土共同工作 对应在原箍筋位置 当新增受力钢筋与原受力钢筋的连接采用短筋(图5.5.5a)焊接时 梁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6—新加U形箍 其目的是保证原构件与新增混凝土的可靠连接 增大截面配置新增箍筋的连接构造 应采用锚固型结构胶种植 板不应小于40mm 尚应采取涂刷结构界面胶 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 对灌浆料的应用 新增截面部分 自密实混凝土 4—新增钢筋 种植剪切销钉或增设剪力键等措施 5.5.3 双面焊的焊缝长度应为箍筋直径的5倍 考虑到界面处理对新增截面加固法能否确保新旧混凝土共同工作十分重要 1 5.5.1 柱构件 除混凝土表面应予打毛外 4 另外 由于未经改性 梁 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 不得采用未改性的环氧类胶粘剂和不饱和聚酯类的胶粘剂种植 且植入深度为50mm 应设置U形箍筋(图5.5.5b) 5.5.2 5.5.4 上端应穿过楼板与上层柱脚连接或在屋面板处封顶锚固 故不应在承重结构植筋中使用 5.5.3~5.5.6 可以满足混凝土表面已凿毛的界面传力的需求 3— 但若在灌浆料中已掺加了粒径为16mm~20mm的粗骨料 从而收到良好的加固效果 销钉间距为200mm~300mm时 自密实混凝土或灌浆料施工时 加固用的钢筋 不应小于6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