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当采用拉紧螺杆进行横向张拉时 且梁内受拉钢筋与拉杆截面面积的总和 3 2 式中 则建议改用其他加固方法 η——内力臂系数 p 预应力张拉控制量应按所采用的施加预应力方法计算 )<β 2 2 ~0.50E 伸长率中应计入裂缝闭合的影响 当采用千斤顶纵向张拉时 ——加固前梁在原荷载标准值作用下产生的挠度(mm) I 4 0 计算时 是根据国内外有关试验研究成果确定的 p ) 当采用两根预应力下撑式拉杆进行横向张拉时 供设计人员参考 /E ——原梁的换算截面惯性矩(mm 是根据应力与变形的关系推导的 估算预应力下撑式拉杆的截面面积A 确定下撑式拉杆应施加的预应力值σ 尚应按下式进行验算 p 拉杆产生的作用效应增量△N 7.3 -ω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1 ——加固结束后 若原梁有损伤或有严重缺陷 可根据原梁开裂情况 c 0 7.3.2 1 py 计算时略去了(σ ——下撑式拉杆的协同工作系数 ω 为便于选择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p 梁的刚度B 计算在新增外荷载作用下该拉杆中部水平段产生的作用效应增量△N 梁的刚度B ω=ω 2 取0.80 50010的规定控制张拉应力并计入预应力损失值外 ) 即 1 预应力拉杆与原梁的协同工作系数 c 2 σ 7.3.3 2 当要求按伸长率控制 若原梁基本完好 4 可根据该梁加固前能承受的受弯承载力与加固后在新设计荷载作用下所需的受弯承载力来初步确定 ) 近似取0.35E 计算时 为了确保这种加固方法的安全使用 50010验算原梁在跨中截面和支座截面的偏心受压承载力 02 A ——下撑式钢拉杆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则拉杆的截面尺寸也就选定 s 式中 1 0 β 横向张拉量应按本规范第7.3.2条确定 且不易修复时 h E 式中 1 故计算结果为近似值 0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加固梁挠度ω的近似值 2 2 被加固梁承受的全部外荷载和预应力拉杆的内力作用效应均已确定 可近视取为0.75E p p 计算时 但需要指出的是 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大量实践经验制定的 也不宜超过混凝土截面面积的2.5% (7.3.3) 在后加荷载作用下梁所产生的挠度(mm) 7.3.1 p 只是截面偏小时 7.3 ƒ 采用普通钢筋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简支梁时 控制 (7.3.1-2) 于是 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的梁 L ——拉杆中部水平段的长度(mm) 7.3.2 这时 5 p I 则建议其受弯承载力的增量不宜大于原梁承载力的1.5倍 ω 1 +ω 可用结构力学方法求出 这是因为预应力拉杆发挥作用时 式中 可取等于B ω 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p 规范修订组在分析研究国外的使用经验后 但是 ——张拉预应力引起的梁的反拱(mm) 对机张法和横向张拉法的张拉量计算分别作了规定 I ——由下撑式拉杆中部水平段的截面形心到被加固梁上缘的垂直距离(mm) 按本规范第7.2.3条和第7.2.4条的规定验算梁的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 7.3.1 I 便可按现行设计规范GB 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p 若验算结果能满足规范要求 c 梁的刚度B ——原梁的混凝土弹性模量(MPa) 梁加固后增大的受弯承载力 其拉杆中部横向张拉量△H可按下式验算 +(△N/A 确定时 c 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步骤 A 的值 p ƒ ——预应力下撑式拉杆的总截面面积(mm 取0.80 可按张拉力σ p 致使拉杆内力增大 必然与被加固梁组成超静定结构体系 横向张拉量的计算公式(7.3.2) 由(7.3.1-1)式求出的拉杆截面面积只是初步的计算结果 ) 提出了一个较为稳健的建议(不作为条文规定) 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