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是指地震时老断裂重新错动直通地表 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4.1.3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算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这是因为由不同岩土构成的同样地形条件的地震影响是不同的 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 将2001规范的中硬土与中软土地基承载力的分界改为f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 Ⅰ 本规范未列为不利的地段 考虑到f 1 应避开主断裂带 在避让距离的范围内确有需要建造分散的 对不符合本条1款规定的情况 美国抗震设计规范为760m 0 基本沿用历次规范的规定 深基础的高层建筑的场地类别仍按浅基础考虑 执行中常出现一见到大于500m/s的土层就确定覆盖厚度而忽略对以下各土层的要求 基本上包括了8度 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 不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 1 有利 值均相差0.01s 不是沿地下岩石错动直通地表的构造断裂形成的 关于土层剪切波速的测试 /H≥5时 从偏于安全方面考虑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地震宏观地表位错考察 当有充分依据时 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地基和基础 一般情况下 可将缩小的模型通过提高加速度的办法达到与原型应力状况相同的状态 允许使用插入方法确定边界线附近(指相差±15%的范围)的T 如通海和东川的许多岩石地基上很陡的山坡 ξ一一附加调整系数 而属于一般地段 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且不得跨越断层线 也不属于不利地段 对于有较厚软夹层的场地 3 在基岩以上覆盖土层多厚 4.1.2 容易引起误解 一般土层中的地震加速度随距地面深度而渐减 4.1.4 地貌 该图在场地覆盖层厚度d 当处于平坦的冲积平原和古河道不同地貌部位时 高耸孤立的山丘 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 提供岩土稳定性评价报告和相应的抗震措施 我国亦有对高层建筑修正场地类别(由高层建筑基底起算)或折减地震力建议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同看法 υ 而是由于地面振动 将原场地类别Ⅰ类场地(坚硬土或岩石场地)中的硬质岩石场地明确为Ⅰ ak λ一一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 液化和震陷特性)评价 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在场地划分时 因为多次国内外地震中的破坏现象均说明 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0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 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 t为剪切波在地表与计算深度之间传播的时间 应按表4.1.1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 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 震害也未见有明显的加重 同时应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 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 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应视同周围土层 d 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 9度地区上覆土层安全厚度的界限值 断裂对工程影响的评价问题 从而形成了以平均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作为评定指标的双参数分类方法 图7给出了一种连续化插入方案 式中 山梁 可实现垂直与水平二种错动 因此本规范均将其列为不利的地形条件 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 综合考虑历次大地震的断裂震害 4.1.8 并规定当确实需要在避让范围内建造房屋时 跟以往的分析和宏观经验是相近的 因此删除了原条文中“前第四纪基岩”这几个字 场地类别的分界也改为150m/s 新黄土是指Q 即 可以根据分析结果适当调整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动参数 场地 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 当离心机提高加速度达到与原型应力条件相同时 所谓局部突出地形主要是指山包 2 其中包括组成不同地形的物质(即岩性) 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内的密集建筑群 本次修订 不再提出地貌部位这个概念 低于三层的丙 为了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设防投资 2001规范只列出了有利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曾对抗震不利的地貌部位实例进行了分析 在89规范的说明中已有所阐述 因此暂不列入规范 4.1 我国核电站抗震设计为700m 以突出地形的高差H 土层软硬程度不再采用89规范的“场地土类型”这个提法 并提高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 无法避开的不利地段 丁类建筑 se 但通过一些震害实例说明 即对—般的建筑工程只考虑1.0万年(全新世)以来活动过的断裂 4.1.9 要根据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评价 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 考虑到软弱土的指标140m/s与国际标准相比略偏低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关于不同场地的分界 基底地震输入小了 在地面产生位错 0 为场地评定用的计算深度 Ⅱ类场的T si 此项研究主要采用大型离心机模拟实验 目前尚无公认的理论分析模型更未能总结出实用规律 与浅基础相比 并避免了89规范Ⅱ类至Ⅳ类的跳跃 进一步考虑了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本次修订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 选择建筑场地时 不同厚度分为数种情况 3 ξ可取为0.3 其避让距离不宜小于表4.1.7对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的规定 d 非岩质地形对烈度的影响比岩质地形的影响更为明显 经有关单位详细工作证明 2001规范根据搜集到的国内外地震断裂破裂宽度的资料提出了避让距离 可适量增加 但对于岩石地基的高度达数十米的条状突出的山脊和高耸孤立的山丘 应符合下列要求 d 值 1 本次修订适度减少了避让距离 9度情况下的位错量 离心机试验结果和我国地震区 地基和基础 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严禁建造民居 明确其他地段划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考虑到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 造成古河道上房屋震害加重的原因主要因地基土质条件很差所致 据此提出了8度 建筑的场地类别 归纳出各种地形的地震力放大作用如下 与建筑场地离突出台地边缘的距离L1与相对高差H的比值有关 包括山包 只有当波速不小于400m/s且该土层以上的各土层的波速(不包括孤石和硬透镜体)都满足不大于该土层波速的40%时才可按该土层确定覆盖层厚度 4.1.2~4.1.6 本次修订 4 对丁类建筑及丙类建筑中层数不超过10层 地面一般不产生断裂错动 近年来 本条中规定的场地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剪切波速随深度呈递增趋势的一般场地 4 长期以来 实验时的位错量为1.0m~4.0m 基于以上变化趋势 陡坎等 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 从国内几次大地震的宏观调查资料来看 3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由于鞭鞘效应明显 为了模拟断裂错动 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4 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都作出具体的规定是很困难的 从宏观震害经验和地震反应分析结果所反映的总趋势 另外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4.1.9 另外 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 高层建筑的场地类别问题是工程界关心的问题 为了保持与89规范的延续性并与其他有关规范的协调 2001规范对89规范的规定作了调整 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 下部土层并未断开(挖探井证实) 可能有些因素尚未考虑 历次地震的震害也比较重 若判别结果为不考虑液化 本次修订 6 场 土的类型划分也相应区分 相邻等值线的T 不要误为“场地土类别”划分 式中 这里所说的避让距离是断层面在地面上的投影或到断层破裂线的距离 开展了发震断裂上覆土层厚度对工程影响的专项研究 其中Ⅰ类分为Ⅰ 因此 欧洲抗震规范为800m 坡降角度的正切H/L以及场址距突出地形边缘的相对距离L 既不属于有利地段也不属于不利地段 地貌和岩土特性的影响是综合在一起加以评价的 5 g ③从岩土构成方面看 乙类建筑 应该指出 ξ可取为1.0 对建在位错带上的建筑 观察上部土层破裂高度 ——计算深度(m) 需要注意的是 ④高突地形顶面愈开阔 这种裂缝仅分布在地面以下3m左右 4.1 89规范中的场地分类 4.1.6 有一定的可信度 特别是山区民居建造的实际情况 对有一定深度基础的建筑物影响不大 是在选择建筑场地的勘察阶段进行的 因此规范中划为危险地段应予避开 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两者中的较小值 /t 唐山地震震中区的地裂缝 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 勘察内容应根据实际的土层情况确定 0 <200的黏性土和粉土的实测波速可能大于250m/s 硬质岩石的波速 由于我国规范中Ⅰ 应当说这是初步的 1 如土层厚度是基岩位错量的(25~30)倍以上就可不考虑等等 且不得跨越断层 类场地 这是宏观的分析结果 高度不超过24m的多层建筑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以来的黄土 在保持技术上合理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了Ⅱ类场地的范围 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考虑到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震陷 其位错量大小是根据国内外历次地震不同震级条件下位错量统计分析结果确定的 认为 ak 目前尚有看法分歧的是关于隐伏断裂的评价问题 以便确定安全厚度 丁类建筑时 反应相对减小 属于特别危险的地段 为了对问题更深入的研究 振动有所加大 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 晚更新世以前活动过的断裂亦可不予考虑 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 在小于8度的地震区 按表4.1.3划分土的类型 可不考虑断裂对工程的错动影响 地形条件的基础上 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 参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改为24m 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 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 烈度仍有增高的趋势 地 其破坏是不易用工程措施加以避免的 当L 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2001规范的波速平均采用更富有物理意义的等效剪切波速的公式计算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是在尽量保持抗震规范延续性的基础上 有利之处是 平面上用等步长和按线性规则改变步长的方案进行连续化插入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 要求其下部所有土层的波速均大于500m/s 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宏观调查表明 按理论及实测 情况比较复杂 而且这一规定只适用于当下卧层硬土层顶面的埋深大于5m时的情况 =d 一律采用“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值予以反映 2 一般 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 >150 2001规范补充了当地面下某一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大于或等于400m/s且不小于相邻的上层土的剪切波速的2.5倍时 陡坡都可以应用 和等效剪切波速v 1 关于局部地形条件的影响 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含滑坡 对软弱土 仅限于建造分散的 还有人提出用基岩位错量大小来衡量 表面应力形成的表层地裂 有人认为30m厚土层就可以不考虑 随着地震资料的不断积累将会得到补充与完善 ξ可取为0.6 场地 0 应符合下列要求 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下部基岩突然错动 g L 因高层建筑埋深常达10m以上 因此有意识地将Ⅰ类场地的范围划得比较小 但毕竟是第一次以模拟实验为基础的定量提法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将其改为150m/s 根据实验结果 4.1.1 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 g ov 也就是说地貌部位的影响意味着地表形态和岩性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处的反应愈强烈 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两者的较小值 本条的规定对各种地形 在活动断裂时间下限方面已取得了一致意见 但每幢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结构的钻孔数量均不得少于1个 由于其对短周期地震动具有抑制作用 1 4.1.1 不是指到断裂带的距离 这里的“断裂”只能是“全新世活动断裂”或其活动性不明的其他断裂 ⑤边坡愈陡 4.1.3 场 1 υ 还需要说明的是 L 可放宽对破裂带的避让要求 2 /H<5时 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的对建筑有利 测试数据变化较大时 透镜体 两个亚类 因此对于岩石地基的陡坡 并提高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 山梁和悬崖 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 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研究与交流 安全系数取为3 在地震烈度小于8度的地区 液化土等不利地段 1 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 涉及地基土和结构相互作用 本条属于强制性条文 本条考虑局部突出地形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 4.1.8 地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 在此地质时期以前的活动断裂可不予考虑 至于地震强度 地貌是研究不同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对单幢建筑 调整为800m/s Ⅲ类场地的范围稍有扩大 陡坎等 要按规范的相关规定提出相应的措施 按表2采用 有些地段 se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认为需要考虑断裂影响 上覆土层则按不同岩性 因此本规范将地貌条件分别在地形条件与场地土中加以考虑 1 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中 场地地段的划分 4.1.5 北京市地震局在上述离心机试验基础上进行了基底断裂错动在覆盖土层中向上传播过程的更精细的离心机模拟 悬崖 崩塌 由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在建设部抗震办公室申请立项 是什么土层 在同样地形条件下 要在详细查明地质 1 3 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3个 /H<2.5时 学者们看法不够一致 2 专门加工了模拟断裂突然错动的装置 α一一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 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①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愈大 关于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定义 当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时对建筑物抗震也是不利的 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 但深基础的地震动输入机制很复杂 se 对于核电 均应按距离场地的最近点考虑 Ⅱ类 当L 有些学者认为是50m 有些资料中曾提出过有利和不利于抗震的地貌部位 4.1.7 初勘阶段的波速测试孔数量改为不宜小于3个 远离边缘的中心部位的反应是明显减小的 场地类别划分 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本条在2008年局部修订时提升为强制性条文 主要依据宏观震害调查的结果和对不同地形条件和岩土构成的形体所进行的二维地震反应分析结果 值与国外抗震规范相比是偏小的 严格禁止在避让范围内建造甲 地表形态是基本相同的 对于山区中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带 在采煤巷道中也未发现错动 应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 这种错误应予以避免 多层与高层建筑的分界 要依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层软硬程度这两个因素 不判别液化 v 不超过三层的丙 本条中地形 在1.1~1.6范围内采用 一般 地面建筑就可以不考虑下部断裂的错动影响 岩质地形与非岩质地形有所不同 4.1.7 将场地土的影响包括进去了 i 因此将其列入不利地段 当2.5≤L 覆盖层厚度可按地面至该下卧层顶面的距离取值的规定 考虑到原条文中“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含义不够明确 一般在确定抗震设防烈度时已给予考虑 ②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愈大 水电等工程则应考虑10万年以来(晚更新世)活动过的断裂 /H为参数 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和模拟实验与地震时震动特性的差异 条文中规定的最大增大幅度0.6是根据分析结果和综合判断给出的 应视为刚体 式中 认为以前试验的结论偏于保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