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本条规定了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设计中不同于混凝土结构 本条规定了抗震计算中 由地震作用产生的该楼层框架各构件的剪力 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第8章多高层钢结构房屋的设计规定是“不小于钢框架部分最大楼层地震剪力的1.8倍和25%结构总地震剪力二者的较小值” 混凝土部分应比本规范第6.1.2条的规定提高一个等级(8度时应高于一级) 结构计算宜考虑钢框架柱和钢筋混凝土墙体轴向变形差异的影响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房屋中的钢结构 在UBC97是“应能独立承受至少25%的设计基底剪力” G.2.2 规定钢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最小地震作用 3-2002的第11章和本规范第6.1.2 钢框架柱的应力一般较高 也可按钢筋混凝土筒体部分和钢框架部分在结构总变形能所占的比例折算为等效阻尼比 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进行了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和比较 是常见的做法 G.2 G.2.3 本条要求其楼板应采用现浇实心板 4 考虑到混凝土核心筒的刚度远大于支撑钢框架或钢筒体 也便于钢结构的安装 G.2.2 并将它们进行不同组合 而混凝土墙体大多由位移控制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 可提高结构刚度和节约钢材 筒体的受力状态和地震下的表现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乎没有差别 2 1 且不少于结构底部地震剪力的15% 不同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 5 对于普通剪力墙和建筑框架的体系 8.1.3条的规定 试验表明 但与钢筋混凝土墙体做成铰接 底部或下部楼层用型钢混凝土柱 按美国IBC 墙的应力较低 变换其钢框架部分和混凝土核心筒的截面尺寸 G.2.1 关于双重体系中钢框架部分的剪力分担率要求 本条规定调整后钢框架承担的剪力至少达到底部总剪力的15% 结构的阻尼比不应大于0.045 4 混合结构的阻尼比 其适用高度应低于高层钢结构而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楼板的刚度和大震作用下的整体性是十分重要的 当楼面有较大开口或属于转换层楼面时 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对钢框架部分应承担的最小地震作用有些新的认识 由中等抗弯框架和普通剪力墙组成的双重体系 G.2.3 G.2.1 很容易出现裂缝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楼盖应具有良好的刚度并确保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性 其截面刚度可按过渡层下部型钢混凝土柱和过渡层上部钢柱二者截面刚度的平均值设计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限值 不许用于加速度大于0.20g的地区 墙体构造的抗震等级宜提高一级 钢框架部分应按其刚度承担一定比例的楼层地震力 混凝土墙体与钢梁刚接的部位宜设置连接用的构造型钢 ③当设计中不考虑框架部分承受地震力时 轴力计算值均应进行相应调整 钢框架部分按刚度计算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 其中 设置构造型钢有助于提高墙体的局部性能 必要时 参考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相关要求 为给混凝土墙体留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当钢框架柱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时 当小于10%时 根据多道抗震防线的要求 当简化估算时 钢框架部分除伸臂加强层及相邻楼层外的任一楼层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 混凝土筒承担的地震作用和抗震构造均应适当提高 不同振型的阻尼比可能不同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而总地震抗力由抗弯框架和剪力墙按其相对刚度的比例共同提供” 因此会使钢框架和混凝土筒体间存在较大变形 柱的连接应采用刚接 但墙体平面外刚度较小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计算 楼面梁宜采用钢梁 近年来的试验和计算分析 3 其折减系数R=5.5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则混凝土 甚至混凝土墙体更容易破坏 楼盖梁与周边框架刚接 由剪力墙和框架组成的结构有以下三类 G.2.4 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美国UBC85已经明确为“不少于所需侧向力的25%” 不宜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10% 可参照本规范第10章关于大跨空间钢结构与混凝土支座综合阻尼比的换算方法确定 钢框架部分仍按本规范第8.1.3条确定 可取0.045 可以减缓此种效应 一级时应适当提高 过渡层钢柱计入外包混凝土后 国外这类结构的楼盖梁大多两端都做成铰接 frame)具有至少提供抵抗25%设计力(design 而且两种材料弹性模量不等 弯矩 核心筒的墙体承担的地震作用应适当增大 3-2002第11章的规定 由钢筋混凝土筒体承担主要水平力 我国的习惯做法是 并采取措施加强楼盖与钢梁的连接 分析了共20个截面尺寸互不相同的结构方案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且房屋高度超过本规范第6.1.1条规定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最大适用高度时 框架部分承担一定比例的地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 2006规定 其折减系数也是R=5.5 应采用现浇实心楼盖等措施加强 本条抗震等级的划分 可采用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组成抗侧力体系的结构 混凝土墙体与钢梁连接处存在局部弯矩及轴向力 混凝土结构部分尚应按本规范第6章 50017及现行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 要使钢框架与混凝土核心筒能协同工作 阪神地震表明 我国在2001抗震规范修订时 当墙体内设置连接用的构造型钢时 楼盖应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盖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2 G.2.4 3 2 为了其差异变形不致使结构产生过大的附加内力 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 考虑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总高度大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房屋 超过最大适用高度的房屋 1 第8章和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混凝土存在徐变和收缩 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钢外框架梁 3 但不许用于加速度大于0.13g的地区 “每个楼层的地震力均由墙体和框架按其相对刚度的比例并考虑协同工作共同承担” 提出了钢框架部分剪力分担率的设计建议 当小于规定时 不同材料的框架柱连接处应设置过渡层 forces)的能力 G.2 2 结构层间位移限值 钢结构的一些基本要求 其适用的最大高度不宜超过本规范第6.1.1条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和本规范第8.1.1条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最大适用高度二者的平均值 也可采用刚接 不许用于加速度大于0.20g的地区 G.2.5 达到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框架部分计算最大楼层地震剪力1.5倍二者的较小值 ①双重体系是“抗弯框架(moment 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其最大适用高度不大于二者的平均值 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如果钢框架部分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过少 基本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frame)体系 称为房屋框架(building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其折减系数R=5 设置过渡层使结构刚度逐渐变化 此外 凡在设计时考虑提供所需要的抵抗地震力的结构部件所组成的体系均为抗震结构体系 ②在剪力墙-框架协同体系中 我国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按本节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时 此时应避免刚度突变引起的破坏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 取决于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总变形能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上部楼层用钢柱 1 4 清华大学土木系选择了一幢国内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