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8.3.6 上下翼缘均应设置侧向支承 应采取加厚柱腹板或采取贴焊补强板的措施 当节点域的腹板厚度不满足本规范第8.2.5条第2 将2001规范对梁宽厚比限值中的(N 低于50m时 8.3.1 3 6 且不小于5mm (2)对轧制H形柱 w 框架节点将进入塑性区 其最大应力不出现在腹板与翼缘连接处 99 若不满足可按图22所示方法设置侧向约束 三 对梁下翼缘侧向约束较大时 四级时不应大于120 43 加劲肋(隔板)厚度不应小于梁翼缘厚度 本条不要求符合较高冲击韧性指标 板厚大于16mm时采用K形坡口对接焊缝 8.3.1 2 梁腹板宽厚比限值对一 大于16mm时用K形坡口对接焊缝 43 4)腹板连接板与柱的焊接 本条规定主要考虑柱连接接头放在柱受力小的位置 柱壁板厚度不宜小于16mm 一 应在塑性区外设置竖向加劲肋 美国将梁腹板连接板连接焊缝列为重要焊缝 70 此焊缝应能将加劲肋传来的力传递给补强板 梁柱构件在出现塑性铰的截面 8.3.3 贯通式隔板是和冷成形箱形柱配套使用的 陈绍蕃教授指出 /Af≥0.37)两个限值条件取消 认为是当前国际上最佳孔形 隅撑与偏置的竖向加劲肋相连 香港学者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 由于其截面轴压比较小 目前我国应用不多 加腋等形式加强的方案 36 得不出梁的轴力 迫使钢梁翼缘承受一定轴力 应符合表8.3.2的规定 小于16mm时可改用工字形柱或采用贯通式隔板 y 6 7度高度不超过50m的情况 考虑柱仅在后期出现少量塑性不需要很高的转动能力 3 梁与柱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隔板采用电渣焊时 括号内为缓和值 当节点域的体积不满足第8.2.5条有关规定时 8.3.8 并采用对接焊缝与柱腹板相连 5 8度有所放松 9度有所加严 注意到日本对梁腹板宽厚比限值的规定为60(65) 梁端加盖板或骨形连接 本条规定与2001规范相比 与腹板可采用角焊缝连接 非塑性铰范围的构件宽厚比可有所放宽 塞焊点之间的距离 宜采用工字形截面 对于板件宽厚比的要求 梁与柱的连接宜采用柱贯通型 宜采用能将塑性铰自梁端外移的端部扩大形连接 7度且高度不超过50m时也可采用外露式 工字形柱的横向加劲肋与柱翼缘 从抗震设计的角度 当梁上翼缘与楼板有可靠连接时 不考虑是不安全的 限于设备条件 梁端翼缘宽度较大 钢结构的刚接柱脚宜采用埋入式 35放松为11 国内技术人员表示难以接受 加劲肋应与柱腹板焊接 此时上下翼缘焊接孔的形式宜相同 指出负弯矩区段内的梁部件名义上虽是压弯构件 8.3.4 框架梁采用悬臂梁段与柱刚性连接时(图8.3.4-2) 现场连接时焊接孔如规范条文图8.3.4-1所示 现将二者都列出供选用 8度由10 当梁腹板轴压比为0.125时其宽厚比限值为75 且需在关键截面削减部分钢材 可用气体保护焊进行焊接) 悬臂梁段与柱应采用全焊接连接 腹板角部应设置焊接孔 (1)对焊接组合柱 且板端应绕焊 李国强著《多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第203页介绍了提供侧向约束的几种方法 隔板厚度一般不宜小于翼缘厚度 相邻两侧向支承点间的构件长细比 40 三级不应大于100 采用本规范图8.3.4-2的悬臂梁段式连接 且与梁腹板连接方便 4 保证结构在塑性区的整体性是很必要的 二 2 b 柱板件宽厚比的规定 7度由11 据此 框架柱的长细比关系到钢结构的整体稳定 其板面尚应采用塞焊与柱腹板连成整体 AISC规定 当柱仅在一个方向与梁刚接时 并在梁翼缘连接处设置隔板 3款的规定时 隔板与柱壁板的连接 不采用RBS形 是否满足 8.3.3 其夏比冲击韧性在-20℃时不低于27J 应严格按规定形状和尺寸用刀具加工 1 框架梁 也可用角焊缝加强的双面部分熔透焊缝连接 8.3.7 t 43 不考虑轴力影响 美国主要采用RBS形 本次修订按抗震等级划分后 日本规定腹板连接板t 8.3.2 9度有所放松 2 箱形柱在与梁翼缘对应位置设置的隔板 当补强板不伸过横向加劲肋时 注意 二级不应大于80 也可供参考 上下柱的对接接头应采用全熔透焊缝 8.3.6 固端梁下翼缘在梁端0.15倍梁跨附近宜设置隅撑 也可采用外包式 据此 梁柱构件受压翼缘应根据需要设置侧向支承 参考日本规定和美国AISC钢结构抗震规程1997年版的规定 要求符合与翼缘焊缝同等的低温冲击韧性指标 8.3.8 8 美国规定为必须采用之孔形 当板厚不大于16mm时应采用双面角焊缝 还有梁端用矩形加强板 8.3.4 宽厚比限值可以放宽 工字形柱翼缘与腹板间及箱型柱角部壁板间的焊缝 轴力加大 且厚度不小于5mm w 341-05规定 但焊缝的承载力不应小于隔板与柱翼缘全截面连接时的承载力 75) 50017的有关规定 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主要是地震下构件端部可能的塑性铰范围 一级不应大于 倍 并将柱腹板置于刚接框架平面内 柱在梁翼缘上下各500mm的范围内 7 应检验焊缝的V形切口冲击韧性 工字形柱(绕强轴)和箱形柱与梁刚接时(图8.3.4-1) 48 此外 上翼缘的负弯矩区楼板将退出工作 对8 加盖板或骨形连接时 ≤16m时采用双面角焊缝 提出了加厚节点域和贴焊补强板的加强措施 钢结构高度加大时 本条要求 1 日本在梁高小于700mm时 焊缝有效厚度应满足等强度要求 /Af<0.37)和(N 3 8.3 应采用全熔透焊缝 不应大于相连板件中较薄板件厚度的21 1)梁翼缘与柱翼缘间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 朱聘儒著《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原理》(第二版)一书 首先验算钢梁受压区长细比λ 本次修订增加了对净高小于2.6m柱的接头位置要求 梁与柱刚性连接时 8.3.5 其构造要求可参见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这里列入常用的四种形式(图24) 强度与梁翼缘相同 日本普遍采用梁端扩大形 提出相应规定 有条件时也可采用该焊接孔形 4 39放松为13 当补强板伸过加劲肋时 宜按此要求对梁端采用塑性铰外移构造 宜加厚节点板 但在进入弹塑性阶段时 框架梁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柱板件宽厚比 考虑到按刚性楼盖分析时 补强板的厚度及其焊缝应按传递该力的要求设计 如果不考虑出现塑性铰后的内力重分布 研究表明 65 AISC将7度(0.15g)及以上列入强震区 12层以上有所放松 柱边缘受拉时要求对其采用Z向钢制作 框架柱的长细比 外露式只能用于6 37放松为12 框架柱的接头距框架梁上方的距离 该焊缝宜采用气体保护焊 梁端扩大部分的直角边长比可取1:2至1:3 孔形应使其端部与梁翼缘和柱翼缘间的全熔透坡口焊缝完全隔开 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 二级时 8.3 应采用全熔透对接焊缝连接 5)一级和二级时 加厚板件应伸出柱横向加劲肋之外各150mm 应符合下列要求 2)柱在梁翼缘对应位置应设置横向加劲肋(隔板) 柱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都与梁刚接时宜采用箱形截面 可取1.3m和柱净高一半二者的较小值 RBS形加工要求较高 补强板侧边可采用角焊缝与柱翼缘相连 8.3.7 补强板的厚度及其焊缝应按传递补强板所分担剪力的要求设计 FEMA中推荐的孔形如下(图23) 12层以下柱的板件宽厚比几乎不变 电渣焊时壁板最小厚度16mm 焊缝计算厚度取5mm 稳定问题不突出 补强板与加劲肋之间的角焊缝应能传递补强板所分担的剪力 1 梁端采用梁端扩大 将柱腹板在节点域范围更换为较厚板件 是征求日本焊接专家意见并得到国内钢结构制作专家的认同 38 竖向地震对框架柱的影响很大 补强板上下边缘可不伸过横向加劲肋或伸过柱横向加劲肋之外各150mm 对负弯矩区段组合梁钢部件的稳定性作了计算分析 高于50m时 应采用全熔透对接焊缝与壁板相连 参考国外关于高层钢结构的设计要求 端部均要求绕焊 本条规定了梁柱连接构造要求 梁的现场拼接可采用翼缘焊接腹板螺栓连接或全部螺栓连接 52 是以结构符合强柱弱梁为前提 也可不设隅撑 以轴压比0.37为界的12层以下梁腹板宽厚比限值的计算公式 AISC b 梁柱构件的侧向支承应符合下列要求 综合美国和日本规定制定的 但要求用气保焊和板端绕焊 3)梁腹板宜采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与柱连接板连接(经工艺试验合格能确保现场焊接质量时 45 四抗震等级分别取上限值(60 简支梁可不设置侧向支承 适用于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 加劲肋仅与补强板焊接 8.3.5 8.3.2 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柱拼接接头上下各100mm范围内 罕遇地震作用下 6度由13 可贴焊补强板加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