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设置部位 最大高度应满足本规范非隔震结构的要求 除消能部件和相关部件外的结构设计仍可按本规范各章对相应结构类型的要求执行 场地条件 此时 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4 高宽比大于4或非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 本条明确提出 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 尚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消能部件中的消能器 阻尼器和消能减震部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需要检查和维护 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测 7度不大于4 9度不大于1.5 结构类型和高度均不受限制 因此 也能显示出隔震和减震设计比抗震设计在提高结构抗震能力上的优势 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 建筑结构基本周期的估计 故取消了2001规范要求结构周期小于1s的限制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案分析不需要特别的论证 考虑到随着技术的发展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取T 消能减震房屋最基本的特点是 1 抽检数量适当增多 钢筋混凝土 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消能装置使结构具有足够的附加阻尼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确定设计方案时 本章隔震设计指在房屋基础 每种规格的产品抽样数量不少于4件 7度不大于2.5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 =0.075H 3/4 可满足罕遇地震下预期的结构位移要求 普通的砌体房屋可取0.4s 钢筋混凝土框架取T 配线 12.1.3 软弱场地滤掉了地震波的中高频分量 尚应根据其结构类型分别符合本规范相应章节的设计要求 国外大量隔震建筑也验证了此点 2 本次修订 国外对隔震工程的许多考察发现 其安装位置应便于维护人员接近和操作 2001规范的要求仍然保留 12.1.4 8度区的隔震建筑 每种规格的产品抽样数量应不少于总数的20% 3 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高宽比限制要求 从安全和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比 这是确定隔震设计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减震设计的阻尼比所需要的 Ⅱ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时 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 6 隔震设计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 12.1.4 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其抗震安全性可有明显的提高 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5.1条的规定外 12.1.1 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 12 钢-混凝土混合等结构类型的房屋 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表明 建筑场地宜为Ⅰ 也可按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进行性能化设计 混凝土框架结构 Ⅲ类 20688.3-2006的规定 需进行整体倾覆验算 12.1.6 1 2001规范隔震层位置仅限于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 其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本规范第3.8.2条的规定 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上部结构完好 12.1.6 2 确保性能符合要求 在隔震设计的方案比较和选择时仍应注意 防止支座压屈或出现拉应力超过1MPa 硬土场地较适合于隔震房屋 隔震技术对低层和多层建筑比较合适 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 1 消能装置可同时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的地震作用 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确定检测试件 当在Ⅳ类场地建造隔震房屋时 对隔震设计的结构类型不作限制 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应由第三方完成 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 1 8度不大于3 3/4 对减少结构水平和竖向的地震反应也是有效的 1 每项工程抽样总数不少于20件 对金属屈服位移相关型消能器等不可重复利用的消能器 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 不隔震时基本周期小于1.0s的建筑结构效果最佳 抗震设防烈度 若仍有不合格 隔震支座 本章主要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中较成熟的内容 12.1.5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一般规定 9度不大于4 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 则该次抽样检验不合格 一般情况下 增加了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功能 目前仅列入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技术和关于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 需限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 应进行专门研究和专项审查 抽检的消能器可用于主体结构 消能减震房屋的抗震构造 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减震技术进行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为了确保隔震和消能减震的效果 高宽比大于4的结构小震下基础不应出现拉应力 隔震支座 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 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延长结构的周期将增大而不是减小其地震反应 12.1.2 7度不大于6 有条件地利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来减轻建筑结构的地震灾害 故需要特别注意改进 是完全可能的 按照国家产品标准《橡胶支座 其要求是 对一般建筑 抽检合格率为100% 应重新抽取总数的50% 8度不大于2.0 进行方案比较时 由于消能装置不改变结构的基本形式 12.1 本次修订不作为强制性条文 但隔震层的管线受损 根据橡胶隔震支座抗拉屈服强度低的特点 是可增加投资来提高抗震安全的建筑 6 12 12.1 第3部分 只保留其与本规范第3.5.1条关于抗震设计的规定不同的特点——与抗震设计方案进行对比 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 可采用隔震 一般规定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已被国外强震记录所证实 =0.05H 则应100%检测 12.1.5 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 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 使用功能及建筑 墨西哥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若有一件抽样的一项性能不合格 通过消能器增加结构阻尼来减少结构在风作用下的位移是公认的事实 结构的变形特点需符合剪切变形为主且房屋高宽比小于4或有关规范 位于7 不应仅限于基本自振周期在1s内的结构 注 1 有与隔震要求相关的专门要求 3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2 而且设置在一层柱顶等下部结构或多塔楼的底盘上 与普通房屋相比不降低 考虑国内外已有隔震建筑的隔震层不仅是设置在基础上 采用消能减震的方案 隔震层防火措施和穿越隔震层的配管 国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 但是 这样 现行规范 阻尼器和消能减震部件的性能参数应严格检验 且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 在同一类型中抽检数量不少于2个 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 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本章的规定应依据性能化目标加以调整 本次修订 规程有关非隔震结构高宽比的规定如下 侧向刚度和阻尼 隔震体系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能够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 尚应符合相关专门标准的规定 12.1.3 应符合本规范第3.8.1条的规定 2008年汶川地震中 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12.1.1 9度不大于2 因为超过1s的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有可能同样有效 以及设置消能部件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的房屋消能减震设计 达到预期防震减震要求 2 对黏滞流体消能器等可重复利用的消能器 8度不大于5 修改2001版规定的基本周期小于1s和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非隔震设计的结构 3 抽检后不能用于主体结构 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的主要使用范围 对高宽比大的结构 砌体结构 2 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钢 适用范围较广 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 4 若有不合格 应进行专门研究 需对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 6 本章适用于设置隔震层以隔离水平地震动的房屋隔震设计 橡胶支座产品在安装前应对工程中所用的各种类型和规格的原型部件进行抽样检验 配线 12.1.2 应采用本章第12.3节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混凝土抗震墙结构 1 尚应与采用抗震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3 结构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