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按稳定要求 (1-γ/s 隔震后的抗震措施基本上不降低 按本规范第5.1.4采用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 对于丙类建筑 保证隔震设计能在罕遇地震下发挥隔震效果 ②隔震支座出现拉应力 如表7所示(对于一般橡胶支座) 橡胶支座随着水平剪切变形的增大 当水平向减震系数大于0.40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不应降低非隔震时的有关要求 由支座刚度的变异导出地震总剪力的变异 但必须注意 宜大于一般楼盖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 砌体结构隔震后的抗震措施 竖向地震的影响不可忽略 s 采取适当的措施 隔震设计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2)美国UBC规范采用的容许抗拉强度为1.5MPa 隔震层以上的结构应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输入地震波应考虑近场影响系数 以压缩荷载下叠层橡胶水平刚度为零的压应力作为屈曲应力σ K 当s 考虑到隔震层不能隔离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1 第一形状参数s 确定设计用的水平地震作用的降低程度 对于7度(0.15g)设防时 拉应力不应大于1MPa 1 ψ值相应减少 最小的屈曲应力值为34.0MPa 其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 =11 意味着上部结构存在倾覆危险 阻尼特性变化不超过初期值的±20% 对s 以及s 对于多层结构 当前 cr 可直接按降低后的烈度确定 式中 12.2.5 需进行与设防地震 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maxl 由于其直径小 故将其设计承载力由12MPa降低到10MPa r 因此 进行结构计算分析 本规范的抗震措施 3 一般橡胶支座 1 支座剪切性能偏差为S-A类 β一一水平向减震系数 各楼层可视为质点 一度和一度半三个档次 设置阻尼装置时 第5.1.5条确定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可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 尚应计算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倾覆力矩的最大比值 平均压应力限值需予以降低 宜采用剪切变形250%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 其缝宽取最大水平位移值之和 ) K γ为水平剪切变形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下式计算 并按本规范式(5.3.1-2)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沿高度的分布 1 一一非隔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在附录L中有较为具体的规定 取0.75 12.2.7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 隔震装置也有相应的多个自由度 为使纵横梁体系能传递竖向荷载并协调横向剪力在每个隔震支座的分配 =3 应增加由隔震支座及其顶部梁板组成的质点 构件承载力留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对砌体结构 随着隔震支座产品性能的提高 应满足嵌固的刚度比和隔震后设防地震的抗震承载力要求 采用该概念力图使其意义更明确 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的连接构造 橡胶隔震支座的有效刚度与振动周期有关 直接将“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最大水平剪力的比值”改称为“水平向减震系数” σ 对300mm直径的支座 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力可能大于其水平地震力 降低后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形式参见本规范5.1.5条 目前的橡胶隔震支座只具有隔离水平地震的功能 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 2 水平变形不大于0.55D和300%的较小值 方便同国家标准《橡胶支座》接轨 本次修订 其极限抗拉强度为(2.0~2.5)MPa 进一步明确了按隔震后而不是隔震前的受力和变形状态进行抗震承载力和变形验算的要求 本次修订 3 4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 此时 σ为支座竖向面压 对于S-B类 ——j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可适当降低本规范有关章节对非隔震建筑的要求 一一隔震层等效黏滞阻尼比 以该有效受压面积得到的平均应力达到最小屈曲应力作为控制橡胶支座稳定的条件 必要时配置网状钢筋 如直径不小于600mm 需加大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 隔震体系的特点与普通隔震结构可有较大差异 故要求支座的剪切变形应满足σ≤σ 其实部为水平刚度 5km以外可取不小于1.25 需注意 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 ψ——调整系数 隔震层的布置 使大直径的隔震支座布置更为合理 对于不同的设防烈度如表8所示 应大于其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3倍二者的较大值 相应的构造要求也可有所降低 本次修订 cr 本次修订 对多层结构 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验算 应包括相应阻尼比 20688.3-2006中 式中 计算水平减震系数的隔震支座参数 6 选择适当的隔震装置及抗风装置组成结构的隔震层 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件 车道等部位 1)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所做的橡胶垫的抗拉试验中 日本等国也同样采用此方法) 对混凝土结构的具体要求 之比)和第二形状参数s 1)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应安装在便于维护人员接近的部位 本次修订 结果表明 隔震支座附近的梁 应符合下列要求 则大致得到不同支座的ψ值 12.2.1 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楼下的底盘)中直接支承隔震层以上结构的相关构件 2 降低了支座的弹性性能 1 小于4不小于3时降低40% 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 5 13 max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计算分析 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平力和力矩进行承载力验算 应符合下列规定 考虑到隔震层对竖向地震作用没有隔振效果 橡胶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竖向压应力不应超过表12.2.3的规定 隔震后上部结构按本规范相关结构的规定进行设计时 规定了隔震层设计的基本要求 2 不应超过该支座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3.0倍二者的较小值 其中S-A类的允许偏差为±15% 上部结构的底部剪力通过隔震支座传给基础结构 2 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两个主轴方向均无偏心时 虚部为等效黏滞阻尼比 i i =9.0MPa 对于多层建筑 隔震支座的直径越来越大 t 还补充了高层隔震建筑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方法 隔震层顶部的梁板结构 2)规定隔震支座控制拉应力 cr 20和s 甲 隔震层以下的结构设计计算也更复杂 其他情况 本次修订 对两相邻隔震结构 关于隔震层水平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的计算方法 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不重合时 当β≥0.40时抗震措施不降低 u 一一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可以将隔震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大致归纳为比非隔震时降低半度 依据支座剪变刚度与隔震后体系周期及对应地震总剪力的关系 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0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 在附录L中提供了简化计算方法 当s σ 本次修订 30%和40% 多层隔震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矩形分布改为按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布 层间地震剪力代表了水平地震作用取值及其分布 竖向荷载应保持本规范表12.2.3的压应力限值 预埋件的锚固钢筋应与钢板牢固连接 其规格 15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一般情况下 对砌体结构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 应设置完全贯通的水平隔离缝 该系数可适当减少 对于当时隔震支座的性能是合适的 maxl 应符合下列规定 4 当采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时 ③规定隔震支座拉应力σ 当隔震结构位于发震断裂主断裂带10km以内时 支座上方的纵横梁体系应为现浇 对罕遇地震验算 j 并应进行抗震验算 50009的规定乘以折减系数 按减震系数进行设计 橡胶材料是非线性弹性体 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12.2.2 隔震层的橡胶隔震支座应符合下列要求 指墙 因此 1 当采用时程分析法时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输入进行计算 3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承载力和变形控制 1 2 2 应符合本规范第5.1.2条的规定 上部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及其与隔震层的连接构造等 因此规定 一般的橡胶支座以水平向减震系数0.40为界划分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 侧向刚度和阻尼应符合下列规定 本次修订不再给出具体要求 第3部分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2 12.2.7 其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 当设置水平隔离缝确有困难时 对硬度为30~60共七种橡胶 12.2.8 计算结果宜取其包络值 结构倾覆验算时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本次修订 且不小于400mm 当位于第一层及以上时 隔震层顶部应设置平面内刚度足够大的梁板体系 应防止可能的碰撞 其中 1 α 当s 最好取相应于隔震体系基本周期的刚度进行计算 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设计参数时 (有效直径D与橡胶层总厚度nt 该屈曲应力取决于橡胶的硬度 仅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 隔震层以上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时 1 将2001规范隐含加载频率影响的“动刚度”改为“等效刚度” 并按罕遇地震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 以方便设计人员理解和操作(美国 指外墙尽端墙体的最小尺寸和圈梁的有关规定 从而减少地震破坏 本规范提出了“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概念 3 即以β=0.40分挡 再乘以1.645 ——j隔震支座(含消能器)由试验确定的水平等效刚度 通常 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 应计入扭转效应的影响 =12.0MPa <1MPa理由是 2 隔震层不隔离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直接取α 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按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布 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有效直径与橡胶层总厚度之比)小于5.0时应降低压应力限值 还有下列变化 隔震后上部结构的抗震措施可以适当降低 因相关的产品标准已有明确的规定 50068的要求 隔震设计应根据预期的竖向承载力 2 j 稳定性差 质点j可有多个自由度 同时支座的竖向压应力不大于30MPa ——第i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 隔震层的位置通常位于第一层以下 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罕遇地震作用下 [u 一般没有8度(0.30g)和7度(0.15g)的具体规定 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措施 =3 1)上部结构的周边应设置竖向隔离缝 12.2.5 注 一般考虑1.645倍变异系数 隔震支座刚度 系根据振动方程的复阻尼理论得到的 ——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 支座的等效刚度比2001规范减少 隔震后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按本规范第5.1.4 ]——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 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1 加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 α e 隔震后结构的竖向地震力可能大于水平地震力 3)隔震支座附近的梁 柱受力状态复杂 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力 取0.80 用语更明确 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来减少其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地震时还会受到冲切 2 3 对隔震层以下的结构部分 12.2.9 还需注意 应取剪切变形100%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 删去2001规范关于墙体下隔震支座的间距不宜大于2m的规定 2 增加了隔震层位于下部或大底盘顶部时对隔震层以下结构的规定 尚应计及隔震层的扭转刚度 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和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因此 既有水平向也有竖向 罕遇地震有关的验算 应以试验所得滞回曲线作为计算依据 maxl 2 12.2.1 当采用时程分析时 地震作用可以降低 当按扭转耦联计算时 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 注 缝宽不宜小于各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小于200mm 隔震支座中间钢板厚度是单层橡胶厚度的一半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第i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u 对高层建筑结构 隔震体系的计算简图 为便于我国设计人员掌握隔震设计方法 2)隔震层顶部梁 与橡胶层4倍厚度4t 4 楼梯 并适当提高抗液化措施 2)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 现浇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 隔震层支墩 1 将橡胶支座在地震下发生剪切变形后上下钢板投影的重叠部分作为有效受压面积 隔震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水平位移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震措施 ≥5且橡胶硬度不小于40时 并用柔性材料填充 并明确降低的要求不得超过一度 主要设计要求是 对8度设防考虑竖向地震的要求有所加严 20688.3确定 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 17 图12.2.2是对应于底部剪力法的等效剪切型结构的示意图 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只能按降低一度分挡 因此 可按本规范附录L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σ 应作为其上部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计算和设计 取容许剪切变形为0.55D(D为支座有效直径) 弹性计算时 2 2 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 0 12.2.3 且一般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设计计算 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应根据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按各隔震支座的水平等效刚度分配 砌体结构及基本周期与其相当的结构可按本规范附录L简化计算 第3部分 对于S-A类 隔震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的下列措施 9度时和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3时 一一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质心处或不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2 12.2.4 h 为了保证隔震的有效性 当设置阻尼器时还需要附加与阻尼器有关的变异系数 为支座极限抗压强度 徐变量不超过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的5% η 边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不应小于1.15 本规范对隔震的基本要求是 考虑实际工程隔震后的位移和现有试验设备的条件 取比值为0.5 8度(0.20g) <5时 电梯 (有效直径与中央孔洞直径之差D-D 2)隔震支座与上部结构 取0.80 max 应符合下列规定 8度(0.30g)和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 其中 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尚应符合本规范第5.2.5条对本地区设防烈度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 拟对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概念作某些调整 于是 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1)根据Haringx弹性理论 应能传递罕遇地震下支座的最大水平剪力和弯矩 取0.85 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橡胶支座按剪切性能允许偏差分为S-A和S-B两类 由“宜”改为“应” 1)隔震支座的相关部位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 隔震层位置的确定 隔震装置带有阻尼器时 对竖向地震没有隔震效果 间距不宜过大 则可得本条规定的丙类建筑的压应力限值 在经历相应设计基准期的耐久试验后 12.2.3 max 上部结构与隔震支座的连接件 压应力设计值应按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组合计算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应保留与竖向抗力有关的要求 应予以重视并做相应的验算 竖向承载力 隔震支座在表12.2.3所列的压应力下的极限水平变位 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 小于5不小于4时降低20% 输入地震波的反应谱特性和数量 之所以去掉有关频率对刚度影响的语句 =4 动静刚度的差别甚大 隔震后 19 12.2.8 12.2.2 1 <5且橡胶硬度不小于40的支座 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连接 支座剪切性能偏差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橡胶支座 而上部结构的抗震构造 板的刚度和承载力 ≥15和s 7 隔震层顶部应设置梁板式楼盖 隔震后的上部结构用软件计算时 ζ 主要考虑下列三个因素 ζ 3 为增大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平面内刚度 本次修订对2001规范的规定 累计210种组合进行了计算 隔震垫的数量 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 隔震支座与基础的连接件应具有传递上部结构最大底部剪力的能力 橡胶支座的水平剪切应变由50%改为100% 需根据概率可靠度分析提供一定的概率保证 3)穿越隔震层的门廊 12.2.9 当隔震支座直径较大时可采用剪切变形100%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 3)外露的预埋件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 应取考虑扭转和不考虑扭转时i支座计算位移的比值 2 注 对橡胶隔震支座 5km以内宜取1.5 12.2 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满足表12.2.9要求 3 12.2.4 关于橡胶隔震支座的压应力和最大拉应力限值 要求各个设防类别的房屋均应计及地震近场效应 考虑到随着橡胶隔震支座的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 柱的轴压比规定 其容许竖向承载能力将逐渐减小 故至少要求9度时和8度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30时应进行竖向地震作用验算 2 r 对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 为按弹性计算所得的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 从宏观的角度 2 应设置可靠的水平滑移垫层 S-B类的允许偏差为±25% eq 因此 之比)等 12.2 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的底部或下部 外径小于300mm的橡胶支座 为防止隔震支座在大变形的情况下失去承载能力 应符合下列要求 柱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 建议在隔震支座选型时尽量选用大直径的支座 隔震结构的隔震措施 可用来识别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 可取水平剪切变形100%的刚度和阻尼 对于罕遇地震位移验算时的支座设计参数 缝高可取20mm 式中 1 即使β<0.40 2 ①橡胶受拉后内部有损伤 为支座第二形状系数 本条规定了隔震体系的计算模型 减小 且不应小于250mm 应采用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 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1度 与抵抗竖向地震有关的措施用条注的方式予以明确 1 取二者的较大值 对变形特征为剪切型的结构可采用剪切模型(图12.2.2) 12.2.6 式中 大致接近设防地震的变形状态 计算的隔震的效果更明显 丙类建筑的压应力限值为10MPa 并与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相比较 规格和布置 应加密箍筋 2001规范确定隔震后水平地震作用时所考虑的安全系数1.4 简化计算和反应谱分析时宜按隔震支座水平剪切应变为100%时的性能参数进行计算 S-B类为0.80 相应减少0.05 i 锚固钢筋的锚固长度宜大于20倍锚固钢筋直径 在国家产品标准《橡胶支座 钢板厚度与橡胶厚度的比值 满足s 为了保证隔震层能够整体协调工作 支柱及相连构件 隔震支座直径较大时 S-A类为0.8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