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一一上部结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心距 e g 宜根据隔震后整个体系的基本周期 扭转影响系数可按下列公式估计 于是 隔震层也采用限制扭转影响系数最小值的方法处理 其水平向减震系数宜根据隔震后整个体系的基本周期 为使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达到β 仅考虑单向地震作用的扭转时(图L.1.4) 建议偶然偏心距可根据隔震层的情况取值 η 则对隔震结构 大于特征周期T g 4 3 L.1 地震影响系数为倾斜下降段且要求不小于0.2α K T 当不大于5T max T g 并设隔震层平面为矩形且隔震支座均匀布置 偏心距e为下列二式的较大值: L.1.6 式中 本规范按不隔震时基本周期不大于0.4s考虑 可根据隔震层参数 其余符号同上 e 式中 需有 g 其竖向抗震验算可简化为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时在墙体的平均正应力σ 同时作用的地震扭矩取下列二者的较大 往往不易实现 由于隔震结构设计有助于减轻结构扭转反应 宜按减去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后的平均压应力取值 0 相应的T1为4.7s但此时α=0.175α 一一特征周期 的要求 整个体系的基本周期为T S ——隔震后体系的基本周期 对边支座 1 ”表示不隔震的基本周期 不应大于5倍特征周期值 γ——分别为与阻尼比有关的最大值调整系数和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 >5T 则隔震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为不隔震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的β倍 第i支座的水平位移可写为 γ一一地震影响系数的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 根据隔震层等效阻尼按本规范第5.1.5条确定 当隔震后结构基本周期T 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故规定 >5T )——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影响系数值 L.1.3 其他结构取计算基本周期和特征周期的较大值 max 根据2001规范试设计的结果 可得 Vc一一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 L.1.5 上部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可按本规范式(5.2.1-1)简化计算 扭转影响系数可仍按式(L.1.4-1)计算 0 应按本规范第12.2.4条的有关规定采用 不隔震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α′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 隔震支座扭转影响系数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h 取T 但上部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不重合时 1 另一方面 在每一种情况中又以5倍特征周期为界加以区分 2)结构基本周期大于特征周期的情况 隔震设计的简化计算 与本规范第5.2节的规定相同 按本规范第5.1.5条的规定进行计算 可按本规范第12.2.4条的规定计算 (ζ 按下式确定 隔震层质心处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可按下式计算 时 同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扭转时 1 砌体结构的隔震层顶部各纵 不应大于2.0s和5倍特征周期的较大值 1 ——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 一一非隔震结构的计算周期 此时 考虑到隔震层对竖向地震作用没有隔震效果 不一定取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边长的5% 多层砌体结构的自振周期较短 T 0 砌体结构及与其基本周期相当的结构 2 分别考虑结构基本周期不大于特征周期和大于特征周期两种情况 h 当隔震层和上部结构采取有效的抗扭措施后或扭转周期小于平动周期的70% 同样考虑1.2的调整系数 T 横梁均可按承受均布荷载的单跨简支梁或多跨连续梁计算 由于不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小于或等于特征周期 2 对多层砌体结构及与其基本周期相当的结构 砌体结构用式(L.1.1-1)表达 T ——x方向地震作用时的偏心距 芯柱的最大间距作了原则规定 并规定多层砌体取0.4s和特征周期二者的较大值 由几何关系 T ≤T ——第i个隔震支座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距离 其地震影响系数 见本规范第5.1节条文说明 β——水平向减震系数 b一一隔震层平面的两个边长 1 考虑到施工的误差 即 采用1.2的系数可接近时程法 (5~10)km取不小于1.25 注意 1)不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不大于特征周期T 若在T 2 按照减震系数的定义 对边支座 i 对于砌体结构 ——地震影响系数的阻尼调整系数 其扭转影响系数不宜小于1.15 意味着也适用于结构基本周期不大于特征周期的情况 根据隔震层等效阻尼按本规范第5.1.5条确定 y η ——砌体结构采用隔震方案时的特征周期 ——y方向地震作用时的偏心距 0 若两方向隔震层顶部的水平力近似认为相等 多层砌体结构及与砌体结构周期相当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 eq 简化法的减震系数小于时程法 时地震影响系数 阻尼比0.05 1 地震剪力的偏心距e宜计入偶然偏心距的影响 1 其中 的情况 K 根据本地区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按本规范第5.1.4条确定 max G一一隔震层以上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 一一近场系数 对Ⅱ类场地T 在隔震层顶板为刚性的假定下 不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T 则式(12)可转化为式(10) ——隔震体系的基本周期 计入竖向地震应力的不利影响 g 与砌体周期相当的结构用式(L.1.1-2)表达 即得到规范条文中的公式 g 在水平地震下i支座的附加位移可根据楼层的扭转角与支座至隔震层刚度中心的距离得到 均取为F 式中 隔震层质心处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位移可按下式计算 均布荷载可按本规范第7.2.5条关于底部框架砖房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规定取值 略去高阶量 距发震断层5km以内取1.5 1 例如要使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25 当按连续梁算出的正弯矩小于单跨简支梁跨中弯矩的0.8倍时 对于剪切型结构 设隔震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α L.1.1 砌体结构按本规范第12.2.5条规定进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验算时 3 附录L 砌体结构及与其基本周期相当的结构 0 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需专门研究 当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为矩形或接近于矩形 但其中的偏心距值(e)应采用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替代 L.1.2 g一一重力加速度 在上述公式中引入“不隔震结构的计算周期T 附录L 当小于特征周期时应采用特征周期的数值 由于隔震层在两个水平方向的刚度和阻尼特性相同 式中 可有地震扭矩 一一阻尼比0.05的不隔震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Ek 若水平向减震系数为β 0 1 但小于0.4s时应按0.4s采用 对砌体结构的局部尺寸 扭转影响系数可取1.15 式中 =T 可根据基本周期和规范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估计其隔震和不隔震的水平地震作用 砌体结构及与其基本周期相当的结构 与砌体结构周期相当的结构 地震影响系数为 按下式确定 圈梁配筋和构造柱 一一罕遇地震下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 α 应按0.8倍单跨简支梁跨中弯矩配筋 需有 λs g =0.35s x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 隔震后体系的基本周期可按下式计算 α 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满足α≥0.2α g 对于同时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的情况 时 式中 本条提出的隔震层扭转影响系数是简化计算(图27) 其扭转影响系数不宜小于1.2 2 如果将隔震层平移刚度和扭转刚度用隔震层平面的几何尺寸表述 gm 1 当隔震后结构基本周期T 可得 上部砌体结构的构造应保留与竖向抗力有关的要求 式中 式中:α ——隔震后体系的基本周期 时 2 L.1.4 时 水平向减震系数 也需专门研究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