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式(5.2.3-3) 一一分总分别为j 位移等等的计算分析 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 构件内力 eq 一一k振型与j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式中 1 在周期较长时顶部误差可达25% ji 则取上述组合的最大弯矩与对应的剪力 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均需一律遵守 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一一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则增加值应大于△λ T 一一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s) H y方向的水平相对位移 增加了不同阻尼比时耦联系数的计算方法 这时 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 研究表明 如单层厂房也有相应的扭转效应系数 提出了对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 使用等原因所产生的偶然偏心引起的地震扭转效应及地震地面运动扭转分量的影响 抗震验算时 H j 5.2.1 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max ji 本次修订保留了这一规定 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速度控制段时 γ 故本条不重复调整(取δ △F 采用箱基 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 ji 二个水平方向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不相等 EK 则各楼层i均需按底部的剪力系数的差值△λ j的计算高度 ——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x k振型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或上述组合的最大轴力与对应的弯矩等等 本次修订增加了6度区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T 结构抗震计算 柔性地基上的建筑结构的折减系数随结构周期的增大而减小 或0.75T 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α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 应按本规范第9章的有关规定采用 墙体弹塑性变形和扭转的影响时 根据强震观测记录的统计分析 长边可按1.05采用 增加该层的地震剪力——△F 一一分别由式(5.2.3-2) 需要注意 根据大量的计算分析 j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分别为j振型i层的x方向 而且两个方向的最大值不一定发生在同一时刻 不应小于表5.2.5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⑤本条规定不考虑阻尼比的不同 第5.1.5条确定 3 x2 可按本规范各有关规定对上述分配结果作适当调整 5.2.5 包括钢结构 一般情况下 ξ 4 两个振型之间的互相影响不可忽略 Eki △T一一计人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附加周期(s) 5.2 j 当地震作用很小时不宜再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折减 可只取前2~3个振型 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确定 宜采用较规则的结构体型 由于时程分析法亦可利用振型分解法进行计算 式中 以避免扭转效应 不能仅调整不满足的楼层 F ④采用时程分析法时 二者之比约为1:0.85 考虑结构扭转效应时 因此 φ 为了简化 k 式中 F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 短边可按1.15采用 γ 周期等于多质点系基本周期)剪力值的差异 x 据此规定了可考虑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构自振周期的范围和折减量 其他房屋可采用0.0 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以供高层钢结构等使用 j 当仅取x方向地震作用时 保证足够的抗震安全度 S 屋盖等半刚性楼 顶部不折减 F 上部楼层均满足最小值时 j 普通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 其计算的总剪力也需符合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 γ 方向的弯矩M r 多层砌体房屋 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 物理概念明确 1 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S G Ek 用完全二次型方根法组合 不能仅采用乘以增大系数方法处理 对于存在竖向不规则的结构 木屋盖等柔性楼 可以由计算机运算 ——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考虑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后水平地震作用的折减系数并非各楼层均为同一常数 其层间变形可按折减后的楼层剪力计算 5.2.3 分别为i层平动刚度和绕质心的扭转刚度 单层厂房沿高度分布在9章中已另有规定 水平地震作用下 S k振型的阻尼比 第5.1.5条确定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 0 则结构各楼层的剪力均需要调整 一一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扭转效应 EKi 1 X 故加上“反应谱”以示区别 T 因此采用平方和开方计算二个方向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0.75T 按多维振型分解法计算 ——分别为质点i j F 不宜视为突出屋面的小屋并采用底部剪力法乘以增大系数的办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 或满足T 应按下列原则分配 2 s 中间各层按线性插入值折减 只有调整到符合最小剪力要求才能进行相应的地震倾覆力矩 1 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 求得的参与系数 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 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一般情况下可不计入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X 偏心参数的计算公式是 如本规范式(5.2.3-5)和式(5.2.3-6)所示 可按表5.2.7采用 θ 故规范要求在确有依据时才可用来近似估计 但如果考虑扭转影响的地震作用效应小于考虑偶然偏心引起的地震效应时 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系数 S ξ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处于特征周期的1.2倍至5倍范围时 ——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 F 一般只能取各楼层质心为相对坐标原点 当仅取y方向地震作用时 突变部位的薄弱楼层 地震作用沿高度倒三角形分布 则各楼层均需乘以同样大小的增大系数 2 屋盖建筑 在阻尼比均为5%的情况下 ji 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 应按下列公式确定(图5.2.1) 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λ 各类结构 δ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y 2 y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按式(5.2.3-5)计算的扭转效应 约为0.50 扭转刚度较小的结构 S 其刚度明显小于抗震墙结构 0 式中 屋盖建筑 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效应应符合下列要求 提出了许多简化计算方法 k 式中 故仅在必要时才利用这一折减 θ一一地震作用方向与x方向的夹角 轴向力和变形) 地震扭转效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应符合本规范第5.2.5条的规定 折减后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 对低于40m的框架结构 例如 对单层结构 突出屋面的小建筑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 剪力系数取0.2α 1 可采用下列方法调整 θ 底部剪力法视多质点体系为等效单质点系 而应采用完全方根组合CQC方法 即使对于平面规则的建筑结构 表示扭转时某榀抗侧力构件按平动分析的层剪力效应的增大 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位移控制段时 y 而当周期比为0.90时 宜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 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共三个自由度 89规范修订过程中 屋盖等刚性楼 为使高柔建筑的分析精度有所改进 再乘以不小于1.15的系数 顶部增加值可取动位移作用和加速度作用二者的平均值 i G 对于中间楼层 和y方向地震作用下在局部坐标χ j 采用振型分解法时 式中 xx 对于高宽比较大的高层建筑 对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水平地震剪力可按下列规定折减 研究表明 这些简化方法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0 ——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中间各层的增加值可近似按线性分布 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 5.2.7 耦联系数大约为0.27 3 >0.75T 由于高振型的影响 89规范规定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 tji 3)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联效应 Ek 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 xy j 水平地震作用的折减系数主要与场地条件 F G 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尚应按本规范3.4.4条的规定 ——j振型i层的相对扭转角 3 往往仍然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 ——计入扭转的j振型的参与系数 一般按其重力荷载小于标准层1/3控制 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作出估计 其组合的振型个数适当增加 或上述组合的最大剪力与对应的弯矩 采用平方和开方SRSS方法进行振型组合的误差不大 耦联系数增大一倍 剪力 y2 多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房屋可按表5.2.1采用 ji Ⅳ类场地 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i 即意味着 研究表明 5.2.4 楼盖变形 内力和位移均需要相应调整 y 4 >0.75T V y方向和转角方向的地震作用标准值 同样高度的框架结构 大量计算分析表明 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 S 保持了2001规范的如下改进 jk 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剪力系数 α 应采用增大边榀构件地震内力的简化处理方法 屋盖的建筑 5.2.4 一一分别为j 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 e 考虑到我国的地震作用取值与国外相比还较小 可取前9~15个振型 高宽比不小于3的结构 折减量与上部结构的刚度有关 2 它反映了多质点系底部剪力值与对应单质点系(质量等于多质点系总质量 宜乘以增大系数3 ψ 应取后者以策安全 由本规范式(5.2.3-6)可以得出(如图10所示) 刚性较好的筏基和桩箱联合基础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 式中 i ——j振型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 xl 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 当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时 i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 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 故引入依赖于结构周期和场地类别的顶点附加集中地震力予以调整 用振型分解法等计算 若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 确有依据时 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i 5.2 若偏心参数ε满足0.1<ε<0.3 计算地震作用效应不能采用SRSS组合方法 i 其他类型结构 当结构体系的振型密集 xj 按不利情况考虑时 γ 第一振型周期为T θ 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 n j振型i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原先计算的倾覆力矩 向的弯矩M ——j振型的参与系数 体型复杂的建筑结构 周边各构件宜按不小于1.3采用 即使楼层“计算刚心”和质心重合 例如某些核心筒-外稀柱框架结构或类似的结构 本条继续保持89规范的如下规定 增加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效应组合 ψ一一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后的地震剪力折减系数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5.2.2 1) 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 5.2.5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对于顶层带有空旷大房间或轻钢结构的房屋 ③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是结构后续抗震计算的前提 Ei 当不满足时 二个水平方向的振型参与系数为同一个量级 按刚性地基分析的水平地震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明显的折减 扭转效应系数法 水平地震作用的折减量也减小 对于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 分别为x向 需改变结构布置或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使之满足要求 水平地震作用的折减量越大 对于振型分解法 而对于长周期结构 其振型效应彼此耦联 G 随机振动理论分析表明 K 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 计入空间作用 一一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设计反应谱的加速度控制段时 i G 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1 国外的多数抗震设计规范也考虑由于施工 ——i层转动半径 可按下式计算 =0) 可取i层绕质心的转动惯量除以该层质量的商的正二次方根 如χ方向地震作用下在局部坐标χ yl yj 扭转效应明显与否一般可由考虑耦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结果判断 当取与x方向斜交的地震作用时 式中 即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 本次修订 n 例如前三个振型中 引入等效质量系数0.85 条文中的地震作用效应 可按下式确定 底部的地震剪力按第1款规定折减 应按本规范第5.1.4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2.3 ①当底部总剪力相差较多时 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λ 女儿墙 均需考虑地震扭转效应 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yji 89规范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建议 而应视为结构体系一部分 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联效应 K 由于地基和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 上部结构和地基的阻尼特性等因素有关 S ②只要底部总剪力不满足要求 ——分别为j振型i层质心在x 系指两个正交方向地震作用在每个构件的同一局部坐标方向的地震作用效应 结构的选型和总体布置需重新调整 分别为i层刚心和i层边榀框架距i层以上总质心的距离(y方向) 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 角部构件宜同时乘以两个方向各自的增大系数 当相邻振型的周期比为0.85时 例如 结构自振周期 θ 应按本规范第5.1.4 式中 或T 木楼盖 θ 偶然偏心与扭转二者不需要同时参与计算 λ一一剪力系数 2) 当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略小于本条规定而中 应按本规范第5.1.3条确定 5.2.2 5.2.7 框架结构折减10% 而数值依赖于各类结构大量算例的统计 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 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各构件 ρ 一一j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 采用按高度线性插值方法计算折减系数 结构上部几层的水平地震作用一般不宜折减 振型之间的耦联明显 抗震墙结构折减15%~20% 折减系数沿楼层高度的变化较符合抛物线型分布 Y 当各层的地震剪力需要调整时 多采用基于刚心和质心概念的动力偏心距法估算 5.2.1 单层厂房突出屋面天窗架的地震作用效应的增大系数 8度和9度时建造于Ⅲ 两个振型的周期接近时 当扭转刚度较小时 但现阶段 xji 是最低要求 2001规范提供了建筑顶部和底部的折减系数的计算公式 2 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 其中 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所需的振型数 故要求规则结构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 高宽比小于3的结构 结构越刚 5.2.6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 对较高的高层建筑 一般情况 >T 则边榀框架的扭转效应增大系数η=0.65+4.5ε 当各层的质心和“计算刚心”接近于两串轴线时 G 1 Ei 根据上千个算例的分析 可取上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