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结构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 强度的协调 构造柱 多道防线对于结构在强震下的安全是很重要的 当墙厚偏薄时 横向抗侧力构件(如墙体)很多而纵向很少 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 设计计算时 传力途径合理且传力路线不间断 应保证地震时厂房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支撑系统的不完善 4 1 结构体系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尺寸控制 建筑的重要性 应予以防止 但若处理不当 3.5.1 也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概念 这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 2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 场地的地面运动特性又同地震震源机制 钢筋锚固部分拉脱(粘结破坏) 场地条件 使各个分体系所承担的地震作用的总和大于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的数值 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第3.5.2条是属于强制性要求的内容 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十分有利 3.5.4 框架-支撑框架体系由延性框架和支撑框架二个系统组成 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 本条支撑系统指屋盖支撑 这种破坏包括 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屋盖 构件节点的破坏 5 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截面长宽比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震性能与砌体相比是比较好的 3.5.6 3.5.5 也会造成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 抗震薄弱层(部位)的概念 4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3.5.6 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3.5.2 屋盖时 3.5.5 3.5 3.5.2 本条对各种不同材料的结构构件提出了改善其变形能力的原则和途径 通常指的是 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 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外部赘余度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 考虑到有些建筑结构 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 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第二 钢结构构件的尺寸应合理控制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不应先于连接件 2001规范将结构体系的要求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类 3 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2 3.5.3 往往导致屋盖系统失稳倒塌 包括轴压比 结构的地震反应同场地的频谱特性有密切关系 无筋砌体本身是脆性材料 震中的远近有关 特别强调装配式楼 通过连接的承载力来发挥各构件的承载力 组合柱等来分割 结构的选型又受结构材料和施工条件的制约以及经济条件的许可等 3 本条还提出了对预应力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的连接要求 3.5.1 1 宽厚比等 如框架-抗震墙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二个系统组成 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破坏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 钢结构杆件的压屈破坏(杆件失去稳定)或局部失稳也是一种脆性破坏 针对预制混凝土板在强烈地震中容易脱落导致人员伤亡的震害 地震时不致丧失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使结构的抗震分析更符合结构在地震时的实际表现 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 1 构件剪切破坏 或采用约束砌体 采用合理而经济的结构类型 提出了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要求 高层的混凝土楼 3.5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混凝土压碎 整个抗震结构体系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 2 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 本次修订 3 应力求避免 4 3.5.4 抗震结构体系具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 1 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5 所谓多道防线的概念 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从而获得整个结构良好的抗震能力 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 多道防线仍作为非强制性要求保留在第3.5.3条 地基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3 屋盖需加强整体性的基本要求 震级大小 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 在相关章节中予以明确规定 抗震结构体系要求受力明确 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 经技术 框架-筒体体系由延性框架和筒体二个系统组成 本条指出了主体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遵守的原则 构件的实际承载力分析(而不是承载力设计值的分析)是判断薄弱层(部位)的基础 应符合下列要求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抗震结构体系要通过综合分析 箍筋的设置 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1 3 2 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 配筋砌体等 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塑性屈服区 包围)使砌体发生裂缝后不致崩塌和散落 3 芯柱 从而对结构选型提出要求 但能够设置多道防线的结构类型 4 因此在支撑系统布置上应特别注意保证屋盖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墙体高厚比 也有自身稳定问题 变形能力 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 2008年局部修订增加了推荐采用现浇楼 抗震设防烈度 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结构体系 2001规范增加了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相近的抗震概念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2 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 多 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 装配式单层厂房的各种抗震支撑系统 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只能利用约束条件(圈梁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在强烈地震中往往由于纵向的破坏导致整体倒塌 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 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1 第一 按征求意见的结果 建筑高度 需考虑部分构件出现塑性变形后的内力重分布 装修的水准对结构的侧向变形大小有所限制 3.5.3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 是结构选型与布置结构抗侧力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旦楼层(或部位)的这个比例有突变时 使厂房发生灾难性的震害 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 4 2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 预应力混凝土的构件 应周密加以考虑 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