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抗震设计的结构不得采用K形斜杆体系(图7.5.1-1d) 分别为钢材的屈服强度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 还有试验表明 ) 当梁上为组合楼盖时 计算 γ 引起较大的侧向变形 故不应在抗震结构中采用 二 A 退化现象越严重 中心支撑斜杆的轴线应交汇于框架梁柱的轴线上 注 这种现象需要在计算支撑斜杆时予以考虑 对普通中心支撑框架(OCBF)相当于Q235钢支撑长细比的限值为120 横梁除应承受大小等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竖向荷载外 y 在横梁中产生不平衡的竖向分力和水平力的作用 ——中心支撑屈曲稳定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中心支撑框架 在该不平衡力中 支撑杆件的低周疲劳寿命与其长细比成正相关 2 因此作出了“杆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120……”的规定 计算时仍以多遇地震作用为准 7.5.1 及Af 国内外的试验和分析研究均表明 美国ANSI/AISC341-10规定 三级抗震等级的斜杆 y 单斜杆支撑 在支撑与横梁相交处 十字交叉斜杆(图7.5.1-1a) f y 因此取消了98规程中关于该形支撑的设计内力应乘以增大系数1.5的规定 λ 7.5.3 不应大于表7.5.3规定的限值 受压屈曲所引起的不平衡竖向分力和水平分力的作用 f 使支撑杆的受压承载力降低到初始稳定临界力的30%左右 钢结构中心支撑板件宽厚比限值 故不宜用于一 支撑的受压屈曲承载力和受拉屈服承载力应分别按0.3 转为受拉时变形不能完全拉直 在多遇地震效应组合作用下 适当放松对按压杆设计的支撑杆件长细比的控制是合理的 本条关于板件宽厚比的限值是根据我国研究并参考国外相关规范拟定的 2 考虑到本规程没有“普通”和“延性”之分 一 N——支撑斜杆的轴压力设计值(N) 应同时设不同倾斜方向的两组单斜杆(图7.5.1-2) 当支撑屈曲后会在填板的连接处产生剪力时 可能因受压斜杆屈曲或受拉斜杆屈服 7.5.6 b 的侧向力的作用 其长细比不应大于180 三级抗震等级的钢结构 不管何钢种的支撑长细比限值均为200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为了防止支撑过早断裂 7.5.5 表中数值适用于Q235钢 显然支撑截面越大 br 以便进一步减少支撑跨梁的用钢量 n 中心支撑斜杆的板件宽厚比 引起低周疲劳破坏 顶层和出屋面房间的梁可不执行此条 ——支撑斜杆的毛截面面积(mm 1 单斜杆(图7.5.1-1b) 式(7.5.5-1)是由国外规范公式加以改写得出的 ψ——受循环荷载时的强度降低系数 并引入了跨层X形支撑和拉链柱的概念 7.5.8 ——支撑斜杆的长细比和正则化长细比 λ 可采用跨层X形支撑(图7.5.6a)或采用拉链柱(图7.5.6b) 人字形和V形支撑框架中的成对支撑会交替经历受拉屈服和受压屈曲的循环作用 支撑斜杆宜采用双轴对称截面 2 按本规程第3.6.1条采用 t φ——按支撑长细比λ确定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按压杆设计时 二 人字形和V形支撑框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3 t b 在柱间应保持连续 50017确定 而对于延性中心支撑框架(SCBF) 两填板之间单肢杆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组合支撑杆件控制长细比的0.75倍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K形支撑体系在地震作用下 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与支撑相交的横梁 当支撑屈曲后不在填板连接处产生剪力时 即出现退化现象 Af ) 这就造成再次受压时承载力降低 使柱发生屈曲甚至造成倒塌 E——支撑杆件钢材的弹性模量(N/mm 图7.5.6 y 三级中心支撑斜杆不得采用拉杆设计 填板连接处的总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至少应等于单肢杆件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当采用只能受拉的单斜杆体系时 采用其他牌号钢材应乘以 一 图7.5.1-2 7.5 且每层不同方向单斜杆的截面面积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之差不得大于10% 7.5.5 式中 欧洲EC8对相当于Q235钢制成的支撑长细比的限值为190左右 2 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斜杆反复受拉压 翼缘板的宽度和厚度 梁应按压弯构件设计 双角钢组合T形截面支撑斜杆绕截面对称轴失稳时 非抗震设计和四级采用拉杆设计时 对支撑抗震有利 7.5.1 在确定支撑跨的横梁截面时 梁的上翼缘可不必验算 尚应承受跨中节点处两根支撑斜杆分别受拉屈服 填板的间距应均匀 该支承应设计成能承受在数值上等于0.02倍的相应翼缘承载力f 该不平衡力也越大 f 当采用单轴对称截面时 支撑杆件要经受较大的弹塑性拉压变形 且屈曲后变形增长很大 f ) f φ 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 7.5.3 人字支撑的加强 7.5 )和屈服强度(N/mm 反复的整体屈曲 f 7.5.2 f 将使梁截面增大很多 为了减小竖向不平衡力引起的梁截面过大 可采用带有耗能装置的中心支撑体系 7.5.2 支撑斜杆的承载力应为耗能装置滑动或屈服时承载力的1.5倍 应采取防止绕对称轴屈曲的构造措施 2 圆管应乘以235/f y 表7.5.3 7.5.4 本条是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中的中心支撑布置的原则规定 7.5.7 两填板之间单肢杆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组合支撑杆件控制长细比的0.4倍 2 不应考虑支撑在跨中的支承作用 RE ——支撑斜杆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N/mm 为了防止过早地在塑性状态下发生板件的局部屈曲 梁的上下翼缘应设置侧向支承 哈尔滨工业大学试验研究也证明了这种看法 当中心支撑构件为填板连接的组合截面时 而与其板件的宽厚比成负相关 二 长细比越大 1 中心支撑框架 7.5.6 1-拉链柱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一构件中填板数不得少于2块 而相邻的支撑受拉仍能接近屈服承载力 会因弯扭屈曲和单肢屈曲而使滞回性能下降 不应大于120 y 板件宽厚比取得比塑性设计要求更小一些 支撑斜杆的受压承载力应满足下式要求 人字形斜杆(图7.5.1-1c)或V形斜杆体系 中心支撑斜杆的长细比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的中心支撑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