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作为设计标准仍希望大多数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将板厚控制在100mm以内 颁发的文件确定 一般规定 具体分为特殊设防类 必须对结构方案进行调整 3.1.5 有效地减少了主体结构温度变化的不利影响 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突变或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抗震设计的高层民用建筑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自98规程公布以来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 50223的规定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隔墙等非结构构件宜采用轻质板材 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的特点 对称并具有较好的抗扭刚度 50223的规定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减轻或防止其发生破坏 抗震设计的高层民用建筑 若结构方案中有多项超过了条款中的规定或某一项超过较多 标准设防类 确有必要时可采用厚度大于100mm的钢板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能适应钢结构层间位移角相对大的特点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3 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规则结构一般指 增强其抗震能力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50223中的特殊设防类 3.1 3.1 高层民用建筑的填充墙 标准设防类的简称 体型(平面和立面)规则 见表1 3.1.5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3.1.1 4 而且连接部位焊后受力复杂 一般规定 3.1.2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 社会影响程度以及建筑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 是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 结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都应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 若结构方案中有多项超过了条款中的规定而且超过较多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1 因此保留此规定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结构的刚度 表1 3.1.3 此结构属特别不规则结构 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 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3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宜采用规则的结构 9度 3.1.4 则此结构属严重不规则结构 3.1.6 房屋高度不低于150m的高层民用建筑外墙宜采用建筑幕墙 都应按非结构构件进行抗震设计 重点设防类 分别简称甲类 3 1 对各类建筑所作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 7 3.1.3 结构竖向布置均匀 要使结构方案规则往往比较困难 但厚板不但制作安装难度较大 减轻填充墙体的自重是减轻结构总重量的有效措施 2 若结构方案中仅有个别项目超过了条款中的规定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构件的钢板厚度不宜大于100mm 应尽量避免 3.1.1 结构宜具有多道防线 避免因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层数较高 结构平面布置均匀 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水平风荷载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无论采用何种钢结构体系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和大跨度空间结构中 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有时会出现平面或竖向布置不规则的情况 质量和承载力分布 与设计基本加速度一一对应 这两条强调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概念设计原则 本规程第3.3.1条~第3.3.4条分别对结构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提出了限制条件 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承载力和质量分布均匀 非承重墙体无论与主体结构采用刚性连接还是柔性连接 但仍按本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实际工程设计中 一般情况下 我国目前分为6 高层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审批 3.1.2 8 足够大的刚度 在设计中应采取有效措施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乙类和丙类 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此结构属不规则结构 高层民用建筑的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规定 乙类建筑 无突变 3.1.6 钢板厚度突破100mm的已不少见 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幕墙包覆主体结构而使主体结构免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 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作用和重力荷载的能力 而且轻质板材容易实现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 抗震设计时宜具有多道防线 本规程中的甲类建筑 重点设防类 2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