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是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5.2 所处位置较高的情况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50011所规定的 转换结构 故本条规定 本条主要考虑目前高层民用建筑中较多采用大跨度和长悬挑结构 悬挑 因此对于跨度较大 表5.5.3 vmax 大跨度结构 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或反应谱方法进行竖向地震分析 悬挑长度大于5m的悬挑结构 vi 5.5.1 5.5 G 跨度大于12m的转换结构和连体结构 建议采用本规程第5.5.1条 特征周期小于水平谱 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图5.5.1) 设计地震分组可按第一组采用 Evk 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 竖向地震作用 其最大值可能接近水平反应谱 F 不宜小于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表5.5.3规定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 5.5.2 竖向地震作用 高层民用建筑中 9度时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 跨度大于24m的楼盖结构 给出了反应谱和时程分析计算时需要的数据 g为重力加速度 包括最大值和形状参数 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大跨度 楼层各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 5.5.1 采用了简化的计算方法 悬挑结构 eq 5.5.3 并宜乘以增大 5.5 对处于发震断裂10km以内的场地 转换 明显小于水平反应谱 注 5.5.3 并且计算结果不宜小于本条规定 可直接按本条规定的地震作用系数乘以相应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式中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kN)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 时程分析计算时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规定的水平输入最大值的65%采用 连体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大小与其所处的位置以及支承结构的刚度都有一定关系 α 本条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宜采用时程分析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 反应谱分析时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采用 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跨度或悬挑长度不大于本规程第5.5.2条规定的大跨结构和悬挑结构 第5.5.2条的规定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可取其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5% 但认为竖向反应谱的特征周期与水平反应谱相比 ——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 尤其在远离震中时 现行特征周期均按第一组采用 ——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 反应谱采用水平反应谱的65% 为了简化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