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与H形柱(绕弱轴)刚性连接时 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将主梁与次梁连成一体时 ≥22mm 并采用对接焊缝与柱腹板相连 当内力较小时 当梁与柱在现场焊接时 尚应承受偏心弯矩的作用 框架梁与柱刚性连接时 不得用较低强度等级的钢材 其厚度不得小于梁翼缘厚度的1/2 图2 8.3.9 梁翼缘板式连接 并对翼缘焊缝采用气体保护焊 柱两侧梁高不等时的水平加劲肋 其特点是上下对称 应在梁翼缘的对应位置设置水平加劲肋(隔板) 梁翼缘与柱的连接焊缝应采用气体保护焊 梁翼缘盖板式连接(图8.3.4-3) 8.3.8 <22mm f 3-梁 ——梁翼缘的宽度(mm) 图8.3.6 厚度应由计算确定 补强板的厚度及其焊缝应按传递该力的要求设计 可将截面高度较小的梁腹板高度局部加大 8.3.2 当腹板厚度等于或大于16mm时应采用K形坡口焊缝 补强板与横向加劲肋之间的角焊缝应能传递补强板所分担的剪力 常规型过焊孔 f 还应传递偏心弯矩 1-h 图8.3.4-3 tp 不应大于相连板件中较薄板件厚度的21 参考日本做法改为将外边缘对齐 3-箱形柱 梁与柱铰接时(图8.3.9) 梁翼缘扩翼式 ④最小半径19mm 图8.3.3-3 冷成型箱形柱应在梁对应位置设置隔板 有依据时也可采用其他形式 t f 与梁翼缘轴线对齐施工时难以保证 1-柱 梁腹板与柱连接板用高强螺栓连接 偏心弯矩将由混凝土楼板承担 应分别设置柱的水平加劲肋(图8.3.7c) 本规程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 对抗震设计的结构 4 图8.3.3-1 ①坡口角度符合有关规定 式中 8.3.4 w 水平加劲肋宽度应从柱边缘后退10mm 以协调翼缘的允许偏差 坡口角度35° 梁与柱的加强型连接或骨式连接包含下列形式 采取了考虑偏心影响的设计方法 切割面应采用铣刀加工 围焊的施焊要求 图8.3.4-4 图8.3.9 下孔高度减小使腹板焊缝有效长度增大15mm 2-水平加劲肋 隔板宜采用Z向钢制作 柱段与隔板的连接应采用全熔透对接焊缝(图8.3.2) 框架梁与冷成型箱形柱隔板的连接 梁骨式连接(图8.3.4-5) 7-圆弧端点至衬板边缘5mm ANSI/AISC341-10规定了四条关键性焊缝 8.3.3 加劲肋应伸至柱翼缘以外75mm 一 且连接存在偏心 压型钢板顶面以上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80mm) 我国对此种梁端连接形式尚缺少试验验证 h 但是 8.3 梁翼缘盖板式 当柱两侧的梁高不等时 t 美国标准称为通过孔 梁腹板与框架柱连接 3(图8.3.7b) 当箱形柱壁板小于该值时 ②翼缘厚度或12mm b 6-衬板厚度8mm以上 t 梁腹板(连接板)与柱的连接焊缝 次梁端部的连接除传递剪力外 以减少该处震害 对焊接组合柱 t 并以变宽度形式伸至梁翼缘 采用改进型时 目前拟推荐优先采用改进型 可采用常规型(图8.3.3-1)和改进型(图8.3.3-2)两种形式 图8.3.7 ——梁翼缘板厚度(mm) 图中尺寸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s 当节点域厚度不满足本规程第7.3.5条~第7.3.8条要求时 梁翼缘局部加宽式连接(图8.3.4-2) 8.3.5 冷成型柱或其他形式柱截面 采用电渣焊时箱形柱壁板最小厚度取16mm是经专家论证的 9-焊根宽度7mm 其上 箱形柱壁板厚度小于16mm时 式中 梁与柱连接的形式和构造要求 取小者 是考虑板厚存在的公差 加劲肋应两面设置(无梁外侧加劲肋厚度不应小于梁翼缘厚度之半) 8.3.1 式中 5 0 8.3.9 1-翼缘板(盖板)抗弯承载力 日本《钢结构标准连接——H形钢篇》SCSS-H97规定 其外伸部分长度e宜为25mm~30mm 梁翼缘扩翼式连接(图8.3.4-1) 唯翼缘板厚大于22mm时下端孔的圆弧部分需适当放宽以利操作 ≈5长度等于翼缘总宽度 次梁端部的连接计算可忽略偏心弯矩的作用” 在梁轴线方向孔较长 =10mm以上 防止地震时引发裂缝 3 轧制H形柱贴焊补强板时 与梁腹板相连的高强度螺栓 8.3.7 此时 其上端孔高35mm 可适应较大 8.3.6 二级时采用的梁柱刚性连接节点 美国ANSI/AISC341-10规定采用FEMA350提出的孔型(图2) 1-梁柱轴线 与翼缘相接处圆弧半径改为10mm 圆弧开口不大于25° 即 围焊在竖向部分的长度l应大于400mm且连续施焊(图8.3.3-3) 当与柱相连的梁在柱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高度不等时 f t 倍 ——楔形盖板厚度(mm) 图 ⑤3倍翼缘厚度(±12mm) 此时楼板厚度应符合设计标准的要求(采用组合板时 t 其钢材强度不得低于梁翼缘的钢材强度 图8.3.4-1 r w ⑥表面平整 L 8.3.6 8.3 并应采用隔板贯通式连接 L 当不伸过横向加劲肋时 且厚度不小于5mm AISC推荐孔型 上端孔型与常规型相同 图8.3.4-5 对轧制H形钢柱可贴焊补强板加强(图8.3.8-2) 以保证必要的承载力 下端过焊孔衬板与柱翼缘接触的一侧下边缘 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将主梁和次梁连成整体时 1 梁翼缘与框架柱连接 当板厚小于16mm时可采用双面角焊缝 形式有 二级时对梁翼缘与柱连接焊缝应满足规定的冲击韧性要求 梁翼缘加强型节点塑性铰外移的设计原理如图3所示 其板面尚应采用塞焊与柱腹板连成整体 鉴于国内长期采用常规型 不宜采用电渣焊焊接隔板 应力集中普遍较小 “楼盖次梁与主梁用高强度螺栓连接 加劲肋应采用与梁翼缘同等强度的钢材制作 1-H形钢梁 8.3.8 加劲肋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m r 下边缘可不伸过柱横向加劲肋或伸过柱横向加劲肋之外各150mm 梁翼缘局部加宽式 梁腹板与柱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围焊 图中尺寸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b (mm)=0 梁骨式连接 8.3.4 —15 4-外荷载产生弯矩 转角 图8.3.5 梁与柱的铰接 以便减小该处应力集中 框架梁与柱的连接宜采用柱贯通型 对非抗震设计的结构 梁翼缘板式连接(图8.3.4-4) 2-横隔板 ③(1~0.75)倍翼缘厚度 梁翼缘扩翼式连接 图中尺寸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对受力有利 t 以避免腹板处成为震害源点 f 其外侧应与梁翼缘外侧对齐(图8.3.6) 8.3.3 塞焊点之间的距离 ≈5长度等于翼缘总宽度 梁翼缘板式 楼盖次梁与钢梁的连接在计算时可以忽略螺栓连接引起的偏心弯矩的影响 按本规定 梁翼缘盖板式连接 图8.3.2 b-塑性铰 为下翼缘板厚 4-大圆弧半径≈35mm 过焊孔是为梁翼缘的全熔透焊缝衬板通过设置的 图8.3.4-2 凡符合上述条件者 下端孔高改为与上端孔相同 可不计算偏心弯矩的影响 加劲肋承受梁翼缘传来的集中力 2 对焊接组合柱宜将腹板在节点域局部加厚(图8.3.8-1) 2-侧板(扩翼式)抗弯承载力 二级时 ——梁翼缘厚度(mm) 梁翼缘局部加宽式连接 并列入2010版 采用时应进行试验 每个梁翼缘对应位置均应按本条的要求设置柱的水平加劲肋 图中尺寸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梁与H形柱弱轴刚性连接 图8.3.3-2 日本标准称为扇形切角 应采用5mm角焊缝封闭 (mm)=0.75 R——梁翼缘扩翼半径(mm) cp O点位置 =35mm左右 偏心弯矩M应按下式计算 参考此规定 应检验焊缝的V形切口冲击韧性 5-强轴方向梁下端 与后者用全熔透对接焊缝连接 3-钢梁抗弯承载力 01抗规采用了常规型 便于施焊时将火口位置错开 a-加强板 梁与柱连接的形式和构造要求 梁骨式连接 5-小圆弧半径≈10mm 其厚度应比梁翼缘厚2mm 达到提高节点延性 本条推荐在一 柱水平加劲肋与梁翼缘外侧对齐 腹板加厚的范围应伸出梁上下翼缘外不小于150mm 宜加厚节点板 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都与梁刚性连接时 梁翼缘与柱翼缘间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 焊缝的有效截面高度应符合受力要求 腋部翼缘的坡度不得大于1 且不得小于5mm 50661称为过焊孔 ——局部加宽板厚度(mm) 且不应小于水平加劲肋的宽度(图8.3.7a) 横向加劲肋仅与补强板焊接 宜采用箱形柱 改进型与梁翼缘焊缝改用气体保护焊有关 3 更薄时将难以保证焊件质量 翼缘加劲肋应大于梁翼缘厚度 其夏比冲击韧性在—20℃时不低于27J 加厚板件应伸出柱横向加劲肋之外各150mm f 并应符合板件宽厚比限值 应调整梁的端部高度 8.3.1 设防烈度7度(0.15g)及以上时 当补强板伸过柱横向加劲肋时 h 横向加劲肋应与柱腹板焊接 梁与柱连接的过焊孔 以便将相邻焊缝热影响区隔开 式中 并规定腹板焊缝端部应围焊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获得在远离梁柱节点处梁截面塑性发展的设计目标 8-隔板外侧衬板边缘采用连续焊缝 水平加劲肋(隔板)厚度不得小于梁翼缘厚度加2mm 梁腹板与柱连接板连接和框架柱的拼接 水平加劲肋(隔板)应能传递梁翼缘的集中力 补强板侧边可采用角焊缝与柱翼缘相连 对其余焊缝采取构造措施加强 t 当不能满足此要求时 1 除应承受梁端剪力外 2 0 下端孔高50mm 通过在梁上下翼缘局部焊接钢板或加大截面 可改用H形柱 ——梁的高度(mm) 此焊缝应能将加劲肋传来的力传递给补强板 改进型过焊孔 抗震等级一 4-强轴方向梁上端 将柱腹板在节点域范围更换为较厚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