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4 1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连接宜采用刚接连接 E.1.2 可能在过渡段预留的空隙处发生弯曲 支撑与梁柱节点宜设计为刚性连接 E.1.1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核心单元发生应变强化后 而由于屈曲约束支撑的构造特点 屈曲约束支撑作为结构中附加的主要耗能装置 人字形和V字形等布置形式 由于屈曲约束支撑在偏心受力状态下 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 屈曲约束支撑在结构中布置时通常是各层均布置为最优 X形布置也难以实现 形成均匀合理的受力体系 屈曲约束支撑的布置应使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相近 在屈曲约束支撑框架中 耗能型屈曲约束支撑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应保持弹性 但其影响可忽略不计 但后者由于增大了个别层的层间刚度 所以屈曲约束支撑应用于结构中宜设计成轴心受力构件 承载型屈曲约束支撑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应保持弹性 E.1 故不宜采用 对重要的建筑物尚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验算 也可以仅在薄弱层布置 一般规定 屈曲约束支撑的总体布置原则与中心支撑的布置原则类似 减少不规则性 造成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并且要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产生过大的误差导致屈曲约束支撑成为偏心受力构件 屈曲约束支撑的数量 一般规定 尽管刚性连接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次弯矩 E.1 在平面上 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进入屈服 减小主体结构的破坏 屈曲约束支撑会使柱承受较大的水平力 宜选用单斜杆形 应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 屈曲约束支撑宜设计为轴心受力构件 屈曲约束支撑的连接部分仍不应发生损坏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可采用等效阻尼比修正的反应谱法 但由于对连接精度的控制不易实现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 故较少在工程中采用 且布置方案应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消能能力 E.1.1 不应采用K形与X形布置形式 2 根据“强节点弱杆件”的抗震设计原则 3 减小扭转地震效应 但不能用作结构体系的主要耗能构件 便于梁柱节点部位的支撑节点的构造设计 尽量使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 在立面上 1 3 支撑与柱的夹角宜为30°~60° 但应使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相近 屈曲约束支撑的布置应避免因局部的刚度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而在设防地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 屈曲约束支撑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或仅在一个主轴方向布置 尽管铰接连接从受力分析是最合理的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进入屈服 需要考虑相邻层层间位移放大的现象 附录E 规格和分布应通过技术性和经济性的综合分析合理确定 导致整个支撑破坏 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K形支撑布置方式 耗能型屈曲约束支撑的连接部分应保持弹性 2 屈曲约束支撑的布置应形成竖向桁架以抵抗水平荷载 耗能型屈曲约束支撑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必须小于屈曲约束支撑的屈服强度 E.1.2 附录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