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采用静力或动力时程分析法 6.3.4 其滞回模型可不考虑刚度退化 延性墙板的弹塑性剪切变形 3 3 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6.3.1 2 50011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得到 工程设计中有时会遇到计算结果出现不合理或怪异现象 在进行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时 可在结构的各主轴方向分别施加单向水平力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 预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y 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计算时 本条规定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构件主要弹塑性变形类型 结构弹塑性变形往往比弹性变形大很多 应符合下列规定 其效应应与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效应组合 结果的可靠性也会因此有所提高 2 6.3.6 可取两种水平力沿高度分布模式得到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的较大值作为罕遇地震作用下该结构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 钢支撑和延性墙板的恢复力模型 建议弹塑性分析要采用空间计算模型 6.3.5 采用单向水平地震输入 隔震结构尚应考虑隔震支座的弹塑性变形 应按杆件特性确定 钢柱 应计入重力荷载二阶效应的影响 需求谱曲线可由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屈曲约束支撑及偏心支撑消能梁段恢复力模型的骨架线可采用二折线型 可视结构不规则程度选择静力弹塑性分析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1 复杂结构应首先进行施工模拟分析 并反映结构的质量 可用能力谱法或其他有效的方法确定罕遇地震时结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 3 支撑的弹塑性轴向变形 刚度和承载力的分布以及结构构件的弹塑性性能 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的选取 1 对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 一般情况下 2 应有两个独立的计算 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刚度和承载力的分布以及结构构件的弹塑性性能 结构材料的性能指标(如弹性模量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3.2 应符合本规程第5.3.3条的规定 如钢材一般选用材料的屈服强度 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弹塑性分析主要的是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其中一种可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水平力沿高度分布模式相同 房屋高度不超过100m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钢材强度可取屈服强度f 1 可按本规程第3.8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弹塑性分析 1 消能梁段的弹塑性剪切变形 宜采用双向水平地震或三向地震输入 当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 钢梁 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计算 6.3.3 应根据本规程第3.8节的有关规定 然后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 设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或由建筑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提出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得到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弹塑性变形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能较正确反映结构的质量 6.3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时 高度为100m~150m时 破坏后的危害性及修复的难易程度 有限元的划分有关 是目前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方法 需要结构工程师与软件编制人员共同研究解决 分项系数可取1.0 弹塑性分析 采用消能减震设计时尚应考虑消能器的弹塑性变形 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 6.3.5 2 应符合下列规定 5 6.3 柱在轴力和弯矩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 应包括主要结构构件 水平力可作用在各层楼盖的质心位置 结构的每个主轴方向宜采用不少于两种水平力沿高度分布模式 宜考虑梁柱节点域的弹塑性剪切变形 应考虑构件的下列变形 4 选择时应特别注意 高度超过150m时 结构弹塑性分析的计算模型应包括全部主要结构构件 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时 应以施工全过程完成后的状态作为弹塑性分析的初始状态 1 杆件的恢复力模型也可由试验研究确定 6.3.1 采用能力谱法时 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进行计算是必要的 选用适合于所设计工程的软件 6.3.2 与预定的结构或构件的抗震性能有密切关系 强度取值等)以及本构关系 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直接影响弹塑性分析结果 因此 6.3.4 2 3 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梁的弹塑性弯曲变形 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等 4 可以研究结构的薄弱部位 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和经验因素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弹塑性分析时 在结构的各主轴方向分别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 构件破损程度衡量 建立结构弹塑性计算模型时 6.3.3 弹塑性分析宜采用空间计算模型 对体型复杂或特别不规则的结构 结构构件上应作用重力荷载代表值 弹塑性计算分析首先要了解分析软件的适应性 弹塑性计算结果还与分析软件的计算模型以及结构阻尼选取 高度超过300m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