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格田灌是常用的地面灌溉方式 沟长应根据沟底坡度 max t——建立水层深度所需的时间(h) 旱作灌区宜以末级固定渠道控制范围作为土地平整的基本单元 3 灌水量虽然适当 f o 2 砂性土取小值 w 实现节水灌溉 也可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践经验确定 ——膜缝旁侧入渗影响系数 17.3.4 轻质土壤的间距宜为500mm~600mm W 黏性土取大值 是典型工程设计的关键 入沟流量 ——膜缝宽度(m) b 水流推进速度快 逐步发展了更加节水的长畦分段灌 其含意是当灌水量不足时 入膜流量宜根据实验资料测定 运行管理要求也更高 土壤入渗能力 某些地区又有灌水量不足的现象 不宜存在局部倒坡或洼地 E 因此 s 田间水利用系数应达到0.90以上 本标准式(17.3.8-1)~式(17.3.8-3)中的W 次低以及代表不同高程位置的高程点 和C 技术操作简单 砂性土取小值 当采用激光平地技术时精度可适当提高 旱作灌水沟的长度 17.3.9 C ———灌入田间的水量(m W 田间工程设计可根据需要选择 o f 土地平整精度 覆膜开孔率宜选用3%~5% 是提高地面灌溉效果的主要工程措施 3 ) W ——土壤的平均入渗速度(m/h) s q——单个格田的灌水流量(m N——灌水沟内渗流的膜孔排数 3 三项指标达到0.85以上 因此选择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灌水沟畦技术要素 土地平整应满足灌水沟畦对坡度的要求 u 灌溉方式根据当地田间工程状况和灌溉条件 灌溉水流推进较慢时 f ) 波涌畦灌 田间工程是灌区灌排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采用试验或试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沟畦灌水质量时 ——试区H深度内土壤田间持水率(占干土重%) 灌水沟形状与规格同沟灌 ——试区灌水前平均土壤含水率(占干土重%) f 平原水稻区格田长度宜为60m~120m 水平畦灌 u 水平畦灌 覆膜畦灌 Z——灌后试区各点土壤中的平均储水深度(mm) 边高程点和田块的最高 q 因此 k ω——试区灌水后平均土壤含水率(占干土重%) ——灌后沿沟畦测点土壤实际蓄水深度与平均储水深度的差值(m) u ) w——开孔面积(m )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灌水沟畦是田间灌溉系统中最末级工程 采用波涌畦灌时 式中 测点布置应包括田块的角 所以必须同时用三项指标才能综合反映出灌水质量的优劣 畦田不应有横坡 入畦流量大 挖填分界明显和平整地块面积较大时 ——覆膜畦灌入膜单宽流量[L/(s·m)] 灌水沟畦与格田 土地平整程度以及农机作业效率等因素确定 17.3 17.3.8 地面灌溉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17.3.1 格田灌通常适用于水稻及盐碱地冲洗灌溉 虽η 2 f 3 C 取值1.46~3.86 5 ——土壤稳定入渗率(m/min) 畦长不宜大于240m 如C 对于无水层的格田灌溉 q 砂性土取小值 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地面灌水质量的方法 覆膜畦灌等灌溉方式通常适用于密植作物灌溉 也可采用波涌畦(沟)灌等其他灌溉方式 f 17.3.7 2 随着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 o n一一试区内土壤储水深度测点总数目 h——需要建立的水层深度(m) 17.3.2 S——膜孔间距(m) 高低悬殊较大时 宜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田间水利用系数 灌溉更加节水 无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 ——畦田内灌溉水流通过的膜孔面积(m ) n 灌水供需比 且不宜大于4m 因此在田间工程设计中应高度重视 不高 /h) 宜采用方格网法进行土地平整设计 灌水沟间距宜与采取的沟灌作物行距一致 3 A——试区面积(m ——灌后储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中的水量(m 是根据试验资料和工程实践资料确定的 土地平整及耕作条件等调整 N 水稻格田的田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宜小于20mm 精度宜采用田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进行描述 17.3.1 N 都可能达到1 重质土壤宜为700mm~800mm 沟灌 B ω 旱作沟畦灌应符合灌水沟畦对坡度的要求 可适当减小格田规格 沟灌 可达到1 2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7.3.10 f 入膜流量宜根据实验资料测定 宜对多个土地平整基本单元进行统一设计 包含放苗孔和专用灌水孔 17.3.5 2 采用波涌沟灌时 畦宽不宜超过4m ——土壤稳定入渗率(m/min) 断面布置应能反映地形变化特征 ) n 宽度应为农业机具宽度的整倍数 提高灌水效率 ) η 是直接受水区 畦田纵向比降和单宽流量可按表17.3.3确定 b k 投资小 深层渗水少 ) ——畦田宽度(m) 格田灌溉的流量应根据实验确定 ——覆膜沟灌入膜流量(L/s) 当缺少实验资料时 b i ——畦田内灌水膜缝数量 机械化施工时可适当增加边长 次高 灌水均匀度高 17.3.8 有节水要求的地区可选用 波涌沟灌 地形起伏不大 ——膜孔旁侧入渗影响系数 式中 4 17.3 覆膜沟灌等 较低 盐碱地冲洗灌溉格田长度宜为50m~100m 灌水沟畦要素决定灌溉效率和效果 黏性土取大值 也可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践经验确定 ) 具体方法可参考关研究成果资料 宜采用散点法进行土地平整设计 ——灌后土壤平均储水深度(m) 田面纵向坡度宜为1‰~6‰ 长畦分段灌 f 覆膜开孔率宜选用3%~5% ——畦田内开孔排数 f ) 达不到高产的目的 采用覆膜沟灌时 覆膜沟灌等灌溉方式通常适用于宽行距旱作物灌溉 一一灌水供需比 17.3.10 达不到节水的目的 外均有采用 2 s L 宽度宜为20m~30m 水稻灌区和稻麦轮作灌区宜以格田作为土地平整的基本单元 则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出现深层渗漏 H——计划湿润层深度(m) 及 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山丘区可根据地形 17.3.6 k 产量也不会高 s 入口流量自动控制系统及覆膜等配套措施 w K——旁侧入渗影响系数 3 是田间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建设内容 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式中 d——膜孔直径(m) 黏性土取大值 3 k 并满足农作物耕作栽培和机耕要求 但E f ——覆膜沟长度(m) s s 但其灌水均匀度高 断面间距宜采用20m~50m 灌水畦规格可同畦灌 2 A——单个格田的面积(m 灌水沟畦技术要素宜通过分区专门试验或采用试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 ——灌后储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中的水量(m 从我国北方地面灌水技术现状分析 包含放苗孔和专用灌水孔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最低 水平畦灌的特点是畦田面积大(可达3.33hm L——畦田长度(m) 还可能引起生态方面的负效应 断面变化小时宜取大值 旱作灌水沟畦的田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宜小于60mm 畦长不宜大于240m 宽度宜为10m~20m 作物长势不均匀 ——灌水均匀系数 式中 采用长畦分段灌或水平畦灌时 3 η s ) 方格网边长可采用20m~40m 取值1.46~3.86 需要精细化管理 W 3 1 如果超量灌水 土地平整可提高灌水均匀度 且地块不规则时 地面凹凸不平的非均匀变化的地块和挖填分界不明显的地块 土地平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稻格田田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宜小于20mm 土壤入渗能力强 /hm ) f ——田间水利用系数 左右的低定额灌溉 地形起伏较大和挖填深度较大 17.3.3 n k 但η E 波涌畦灌 E Z γ——土壤容重(t/m ——灌后第i点土壤中的实际储水深度(mm) 却较低 国内 波涌沟灌 灌水畦技术要素应通过试验或采用试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 采用覆膜畦灌时 W 灌水供需比和灌水均匀系数应达到0.85以上 灌溉效率可提高一倍左右 田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宜小于60mm 灌水沟的间距(沟距)应与灌水沟的湿润范围相适应 u 灌水沟畦的理论计算 畦灌 沟长不宜大于300m 宜采用横断面法进行土地平整设计 ω ——畦田内灌溉水流通过的膜缝面积(m 17.3.2~17.3.7 长畦分段灌溉可以实现450m 2 沟底比降和入沟流量可按表17.3.2确定 W 旱作灌水畦长度 中质土壤宜为600mm~700mm 当缺少实验资料时 6 取值1.46~3.22 灌水沟畦与格田 f 在干旱缺水 灌水均匀系数 改进式地面灌溉需要增加输水软管 地形极为复杂 f 断面变化大时宜取小值 ——灌前土壤计划湿润层所需的水量(m 式中 ——灌前土壤计划湿润层所需的水量(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