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平原区旱地 2 3 2 3 式中 ——圩区内抢排区面积(km 经实地测验确定 ——圩区内抢排区设计排涝模数[m 排涝模数计算 q 1 w q /(s·km ——河网 ) 3 2 2 2 y 抢排与排湖的机排设计排涝应按下式计算 植被条件和农作物组成 流域形状 式中 1 地面坡度 式中 排水沟网密度 q——设计排涝模数[m w 2 3 3 A ——旱地及非耕地面积(km A——设计控制的排水面积(km 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圩区内湖泊死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的平均水面面积(km 洼地作承泄区时的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2 ——水田滞蓄水深(mm) ——河网 A.0.2 K——综合系数(反映降雨历时 圩区内无较大湖泊 2 T——排涝历时(d) 自排区的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一一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 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 A /(s·km E ——历时为T的水面蒸发量(mm) 可按式(A.0.2-4)计算 h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 F——历时为T的水田渗漏量(mm) 2 ——旱地面积(km 1 )] 2 ——综合设计排涝模数[m )] q 平原区旱地和水田综合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ET 2 n应根据具体情况 ) )] 排水区形状 ——圩区内自排区面积(km z 沟塘滞蓄水深(mm) A 式中 3 q 强度和频率 但式中A应改为A ——旱地及非耕地的初损与稳渗量(mm) q A.0.1 洼地作承泄区时 p 2 2 h ) ) w 湖泊和洼地等设计排涝模数应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 h d /(s·km 沟塘水面面积(km ——历时为T的水田蒸发量(mm) 附录A )] q ) 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一一泵站向外河抢排与排湖的机排设计排涝模数[m 沟塘及水田面积(km P——历时为T的设计暴雨量(mm) 4 )] 2 3 q 2 洼地作承泄区时 R——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q 2 /(s·km ——圩区内自排区的设计排涝模数[m 3 圩区内有较大湖泊 A )] m 3 A )] ) A ——河网 3 A /(s·km ) ) 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关系) ) d h 3 ——水田面积(km q 2 2 K z 2 式中 2 圩区内有较大湖泊 排涝面积 q /(s·km A 式中 q h 排涝模数主要与设计暴雨历时 ) 2 式中 /(s·km ——圩区内湖泊死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的水深(mm) 沟底比降等因素) 土壤性质 可根据排水区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下列公式计算 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 地下水埋深 5 3 )] 水田 /(s·km 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应按经验公式法计算 i 6 A——排水区总面积(km 排水沟网分布情况和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 ——泵站向外河机排的设计排涝模数[m t——水泵在1d内的运转时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