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B 时 C=2 该情况下的排水沟间距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G.0.3 G.0.3 ——相应于排列序i的正整数值 G.0.2 当D≤B/2 代替 B 可按下式计算 排水地段中部地下水位高于沟内水面的作用水头(m) 即排水沟的有效深度(m) ——地下水位降落到t时刻 水稻区田面有淹水层 n——地下水蒸发强度与水位埋深关系指数 采用Ω≈0.7~0.8 为非稳定渗流情况下吸水管排水地段的作用水头(m) 起始地下水面形状近似二次方曲线 φ ——稳定渗流情况下 ——排水沟内水面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式中 t 吸水管内充满水 排水沟边坡陡直 ——沟内水面宽度(m) 不考虑蒸发影响 o -H 计算结果精度越高 降到H H o 一一地下水位下降幅度H -1时 φ T——排水地段含水层的平均厚度(m) 地下水蒸发强度与埋深关系指数n≥1 排水地段中部地下水位高于沟内水面的作用水头(m) t 吸水管排水地段的渗流阻抗系数 H H o 即i=0 地下水位逐渐降落 取值越大 G.0.5 若不考虑蒸发影响时 o t——设计要求地下水位由H 通常n≥1 o 末级固定排水沟和吸水管间距计算 o 吸水管间距可按式(G.0.5-1)~式(G.0.5-3)计算(图 ——吸水管埋深(m) 吸水管间距可按式(G.0.4-1)计算(图G.0.3) B G.0.4 o d i D——沟内水面至水平不透水层表面的垂直距离(m) H——田面水位与沟底高程之差 水稻区田面有淹水层 h——沟内水深(m) 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3的规定 虚线箭头表示地下水蒸发沿程分布) ε =5~10 H μ——地下水面变动范围内的土层平均给水度 B——末级固定排水沟间距(m) 稳定渗流情况下的排水沟间距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G.0.1) H 30列 G.0.6 附录G 式中 ε 吸水管间距可按式(G.0.3-1)和式(G.0.3-2)或式(G.0.3-3)计算(图 h 以2 H为田面水位与吸水管中心高程之差 d =0 不计沟中水深 G.0.3 t 非稳定渗流情况下的排水沟间距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G.0.3) Ω——地下水面形状校正系数 d——吸水管外围直径(m) d 但起始地下水面的形状近似四次方抛物线 i——等分H G.0.3) 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5的规定 X——排水沟梯形过水断面湿周(m) H为田面水位与吸水管承压水位之差 G.0.7 ——排列序号为i的排水地段中部地下水位高于沟内水面的作用水头(m) 1 其中虚线表示吸水管) 旱作区或水旱轮作区田面无淹水层 2 的历时(d) 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3)的规定 o 式中 H——吸水管的作用水头(m) 当i=0和i= 式中 t 当i=1 但式中Ω=0.8~0.9 C ε H ——稳定渗流情况下 o 的排列序号 管内为无压水时 K——排水地段含水层平均渗透系数(m/d) 稳定渗流情况下的吸水管间距可按下式计算(图G.0.1 2 其中虚线表示吸水管) o G.0.1 m——边坡系数 ——排水沟的有效深度(m) b——沟底宽度(m) 时 通常取 排水沟排水地段的渗流阻抗系数 但考虑蒸发影响 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4的规定 q——设计要求的稻田渗漏强度(m/d) -H 以2 即排水沟的作用水头(m) B——吸水管间距(m) 3 φ——非稳定渗流情况下 ——地下水位降落起始时刻 G.0.8 ——地下水停止蒸发时的水位埋深(m) 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3的规定 该情况下的排水沟间距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G.0.3) 但式中Ω=0.8~0.9 式中 代替 管内为有压水时 的等分数 时 当D>B/2 但式中X=πd C=1 排水沟排水地段的渗流阻抗系数 o ——地下水位埋深为零时的蒸发强度(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