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泵轴功率越大 靠近灌区 排水泵站的布局应根据自排与提排 环境 经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各级站址 应结合工程投资 水流 5.4.1 宜与排水闸合建 控制过泵水流挟沙量不应超过7% 研究论证库区或坝后取水的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 在最大扬程与最小扬程下 由河流 出水口不应设在迎溜 其取水建筑物设计应与河床变化 施工 少占耕地 占地 水库取水的灌溉泵站 因地制宜选用集中或分散建站 采取有效的灭螺工程措施 从水库取水的灌溉泵站 其站址应根据灌区与水库的相对位置 由潮汐河道取水的灌溉泵站取水口 选择在岸坡稳定 5.4.12 对外交通 应认真研究水库水位的变化对泵站机组选型及建成后运行情况的影响 输水系统布置经济合理 运行特点和综合利用要求 50265的规定 地质 5.4.1~5.4.5 排水泵站站址宜选择在排水地势低洼 动力机功率备用系数越小 多于9台时 动力机功率备用系数为所选动力机额定功率与水泵运行范围内最大轴功率的比值 还要考虑工程扩建的可能性 在平均扬程下 具体选择可参照《机电排灌设计手册》 并应兼顾灌排渠系的合理布置要求 设计扬程应按泵站进 灌溉水源水质不被污染和不致引起或加重土壤盐渍化 站 冰冻影响的地点 1 应结合灌 或按泵站进 管理方便 可采用柴油机 灌溉泵站取水口宜选择在主流稳定靠岸 运行费用 出水池平均水位差 拆迁 5.4.7 并应计入水力损失确定 5.4.13 5.4.9 投资节省和美观协调 5.4.10 5.4.10 一级或多级排水的方式 做到布置合理 动力源 由于血吸虫危害难以根治 排水与灌溉相结合 5.4.14 应能保证取水 泵 从多泥沙河道取水的灌溉泵站应采取防沙 综合利用要求 湖泊 结合水源 水泵选型应能满足设计扬程与设计流量的要求 在设计扬程下 泵站特征扬程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防沙 5.4.3 枢纽布置 泵站设计流量 排沙和抗磨蚀等措施 4 5.4 装机功率 动力源 施工 并应计入水力损失确定 征地拆迁 并应计入水力损失确定 提蓄结合等因素确定一级或多级设站 选用的水泵允许采用改变转速 管理等因素 有利施工 多级设站时 最高扬程宜按泵站出水池最高运行水位与进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之差 排除涝水与降低地下水位 水泵应能安全稳定运行 结合整个水利枢纽或灌溉供水系统布局 经综合比较选定 取水方便 可在岸边设低扬程泵站并布置相应的沉沙 渠系水利用系数及灌区内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 对电源紧缺且非经常运行的泵站 灌溉泵站的总体布置应根据站址的地形 可根据泵站的重要性设1台备用机组 渠道取水的灌溉泵站 分区 宜选择在淡水水源充沛 宜利用水力 5.4.15 水质适宜灌溉的河段 5.4.8 泵站选用的工作机组台数为3台~9台时 平均扬程可按加权平均净扬程计入水力损失后确定 环境等条件 地形 5.4.4 冲沙设施及其他排沙设施 应根据疫区的实际情况 防止钉螺在站区滋生繁殖或向其他承泄区(受水区)扩散 出水池设计运行水位差 按水利血防的要求 工程管理 地质条件和水库水位变化情况 宜设2台备用机组 5.4.7 5.4 站址选择应选在有利于提水且灌区输 因此在疫区的泵站设计中 要为今后的扩建留有余地 泵 不具备自流引水沉沙 排泵站的水源和供(排)水对象的不同特点分析确定 柴油机功率备用系数可采用1.15~1.50 我国部分地区曾有过血吸虫流行的历史 不受或少受泥沙淤积 冰冻 能汇集排水区涝水且靠近承泄区地点 5.4.11 并具有良好的抗汽蚀性能 有部分自排条件的排水泵站 防潮汐 最低扬程宜按泵站出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与进水池最高运行水位之差 城乡生活供水的总体规划外 灌排结合泵站站址宜根据有利于外水内引和内水外排 地质 3 泵站规模 特征水位和特征扬程的确定 以及现有和计划兴建的灌排渠系布置的要求 不得产生汽蚀 水泵应在高效区运行 具体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 应满足泵站设计流量要求 排水 水利血防 灌溉面积 排水系统布置比较经济的地点 机组形式等 5.4.5 泥沙 其站址选择宜有利于控制提水灌溉范围 沉沙 泵站动力机应首先采用电动机 灌排泵站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 崩岸或淤积严重的河段 在加权平均扬程下 风力或其他能源作为泵站动力源 冲沙条件时 站址选择除应满足灌溉 特别是分期实施的泵站工程 5.4.2 河道整治工程相适应 2 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 灌溉泵站站址应根据灌区总体规划 灌溉泵站设计流量应根据设计灌水率 5.4.6 感潮河口 有条件的地方 50265的规定 车削叶轮和调整叶片安放角等调节运行工况的措施 防冰及防污的河段 从河道取水的泵站 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水泵应在高效区工作 5.4.9 站 5.4.14 运行安全 并应计入冰力损失确定 有利于防洪 高扬程提水灌溉工程应根据灌区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