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可作为排架或重力墩和槽台等的基础 对于直径(或边长)小于或等于100cm的桩基础 灌注桩顶主筋伸入承台时 建于非岩石地基上的浅基础底面不容许出现拉应力 按偏心受压公式计算 当用M7.5及M7.5以上水泥砂浆砌筑时 对于混凝土基础 单桩竖向承载力有现场静荷载试验法及静力学公式计算法 井壁分节高度及厚度应根据沉井总高度和结构强度 钢筋网每1m 故在大 向前移动及剪切 规范所用公式也不尽相同 水文地质和施工条件等因素 承台在桩身顶端平面内应设直径为14mm~18mm的钢筋网 中型渡槽工程中 建于基岩上的浅基础底面应力仍按偏心受压公式计算 河床自然演变冲刷以及墩台基底在冲刷线以下的安全埋置深度计算确定 气等辅助下沉 f 验算基底压应力时可假定应力沿基底呈直线分布 地基承载力易满足要求 这些规范 水平静载试验最能反映实际情况 1 2 运行期的地基沉降量应不大于渡槽墩台基础的允许沉降量 桩顶直接埋入承台连接时桩径(或边长)小于60cm的埋入长度不应小于2倍桩径(或边长) 1级 3 埋置深度 水下浇筑时不应低于C25 [θ]=35° ——基础第i阶的高度(m) 式中 2 沉井封底混凝土厚度应由计算确定 9 当采用浅基础地基承载能力或基础沉降量不能满足要求 C 9.6.9 对于特大型渡槽 f 在渡槽桩基中又以技术比较成熟的钻孔灌注桩使用得最多 桩基承载力的确定是关键 应采用沉井基础 灌注桩基应验算由水平力所产生的挠曲 地质情况和结构复杂的大 外荷载的计算以及地基承载力与沉降量的确定等 ——基底面与地基土之间的摩擦系数 承台以上的竖向荷载宜由灌注桩基全部承受 井内充填料混凝土强度不宜小于C15 适用于多个基础同时施工 8 如基础类型的选择 应计算地基沉降量 A 沉井平面宜采用圆形或圆端形 c O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 更是需要采用桩基 这是因为大 采用摩擦桩时中心距不应小于桩径的2.5倍 △h O 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条件 也可向地面以上延伸而做成桩柱式槽架 且不宜采用灌注桩基础时 每根灌注桩内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4mm且不宜少于8根 设计时主要参考其他行业标准 厚度宜为80cm~150cm 刚性基础台阶的刚性角可按下式计算 由于其上部荷载大 灌注桩应根据工程地质 承台厚度不宜小于1.5m 50662的规定 理论计算和类比法综合分析确定 ΣN——作用于基底面所有铅直力的总和(kN) 可见桩基使用的普遍性 埋入长度不应小于桩径(或边长) 承台 渡槽涉水墩台的基底最小埋置深度 1 地基与基础 2 7 减小摩阻力和井壁厚度的设计措施 2 过去参考使用较多的是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宜按下式计算 槽下净空要求较严格的渡槽基础 ΣM 9.6.8 直径(或边长)大于100cm时 e 2 在桩基设计中 i D63 灌注桩身应嵌入承台15cm~20cm 15cm ——运行期的基础允许沉降量(mm) “m”法比较符合实际 混凝土沉井井壁分节高度不宜大于5m 桩顶作用于承台的压应力大于混凝土允许应力时 封底混凝土顶面高于沉井底部刃角斜面的高度不应小于50cm 盖板和封底混凝土强度不宜小于C20 i 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的安全系数计算值不应小于表9.6.8-1规定的允许值 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按表9.6.8-2采用 以及相邻墩台基础的基底应力或地基土质不同时 非岩石地基上外部为超静定结构的渡槽基础 沉井结构宜简单对称 台阶式刚性基础深度应由材料的刚性角决定 合理选用摩擦桩或端承桩 灌注桩顶主筋伸入盖梁时 单桩水平承载力常用“m”法进行计算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所有垂直力对基底面形心轴的力矩总和(kN·m) 运行期墩台基础地基的允许沉降量可按式(9.6.7-1)计算 9.6 这些均不能完全套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桥梁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H 灌注桩 4 冻土深度浅 或采用在基础板上布置纵横向加强梁的整体筏板式基础 而且表达式也不同 沉井井内宜采用砾石 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的安全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必要时进行试验来加以确定 当采用浅基础不能满足渡槽基底地基承载力要求或沉降量过大且地基土适宜钻孔时 必须充分注意渡槽的特点 应设置盖梁 内壁宜做成垂直面 并应根据需要设置横系梁 中型渡槽的地基允许承载力宜经原位测试确定 1 对于砌片石 块石 依靠人工便可施工 9.6.10 同一墩台基础下应采用同一种形式 灌注桩直径不宜小于80cm 4 故应结合所设计渡槽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公式 可采取沿井壁外侧喷射高压水 横系梁的主钢筋面积不宜小于该梁截面面积的0.1% ΣP——作用于基底面所有水平力的总和(kN) 沉井井身 横系梁的主钢筋应伸入桩内并与桩内主筋连接 砾石或水填充 需要设置横系梁时 整个槽段地基均较好 在大 无冰冻地区的沉井尚可采用粗砂 1 钢筋混凝土沉井井壁不受此限制 θ——刚性角(°) 应按受压区范围计算基底最大压应力 空心墩或桩式墩底面以外的承台应验算外伸部分承台襟边的抗剪强度 地下水位埋深大 应增设1层~2层钢筋网 桩径或深度相同(或接近)的灌注桩 采用端承桩时中心距不应小于桩径的2.0倍 超出核心半径ρ时(ρ=W/A 混凝土作为充填料 在参考使用其他行业标准设计渡槽基础时 宜优先采用钻(挖)孔灌注桩(简称为灌注桩)基础 渡槽的地基允许承载力应根据地质勘察成果采用野外荷载试验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应结合渡槽的结构形式及所在地的具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规程及设计方法 避免流冰 每隔2.0m~2.5m应设置直径为14mm~18mm的加劲箍筋 盖梁及横系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外力作用较小的沉井宜不充填 50007 渡槽基础的地基最终沉降量宜按通过设计流量时的基本荷载组合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 上部荷载大 10002 5 [θ]=40° 而槽址处地基情况往往很复杂 其尺寸应根据墩台底面尺寸 在我国大 这就使其在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中有许多需要考虑的特殊问题 应合理选用具体的基础结构形式 所有水平荷载宜由桩基平均分担 钢筋混凝土沉井的最小含筋率不应小于0.1% 9.6.7 9.6.2 有的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基础底面面积应根据地基允许承载力计算确定 通过研究 保护层不应小于5cm 流筏或其他漂浮物的直接撞击 用于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中的桩 浅基础应与墩台一起进行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验算 片石混凝土 基础底面面积应根据地基允许承载力计算确定 底面尺寸 K 应对所设计渡槽的基础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 ——所有水平力对基底面形心轴的力矩总和(kN·m) 浅基础包括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3 渡槽浅基础应按横槽向和顺槽向分别验算基底应力 9.6.3 其计算公式很多 冲刷深度小的情况 没有顽石 地基与基础 式中 1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 [θ]——刚性角允许值(°) 其边桩外侧与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0.3倍桩径(或边长)且不应小于50cm f 孤石 中型渡槽的荷载一般较大 1 1 沉井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渡槽基础应根据槽址处的工程地质 直径不应小于8mm 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宜按计算层面处土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10~0.20(软土地基取小值 灌注桩身宜按内力分段配筋 下沉所需重力以及施工条件确定 2级渡槽或在淤泥 地基承载力及施工条件确定 当基底应力的合力偏心距e 水文气象 式中 并能满足承载力及沉降量要求的较少 K 湿陷性黄土或软土上的基础 6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应力应小于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其中W为相应于应力较小基底边缘的截面抵抗矩 而且还受水环境对他产生的许多直接作用以及由风和浪等所产生的巨大水平力作用 横系梁的高度宜采用80%~100%灌注桩(柱)直径 9.6.4 边桩桩顶位于实体墩 浅基础基底面下有软土层时 相邻墩台运行期的地基沉降差不应大于渡槽墩台基础的允许沉降差 其边桩外侧与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0.5倍桩径(或边长)且不应小于25cm 基础所受竖向荷载远大于工业民用建筑及公路 9.6.1 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方法综合确定 灌注桩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梅花形或环形布置 9.6.5 铁路桥梁 3 大量试验和工程实践验证 基础板的厚度应满足抗冲切的强度要求 桩群可采用对称形 流沙土层中的灌注桩基础 箍筋宜采用螺旋状布置 ——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9.6.6 2 浅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9.6.1~9.6.3 应采取抗湿陷或抗膨胀等不利影响的措施 单桩水平承载力的确定有水平静载试验和计算分析两类方法 中型渡槽中 桩基础或沉井基础 应用于地形较平坦 宽度宜采用60%~100%灌注桩(柱)直径 排架结构宜采用整体板式基础 稳定性及耐久性要求 粗料石基础 桩基采用较多 灌注桩基宜采用低桩承台 ——基础第i阶的悬臂长度(m) 桩身可不嵌入盖梁 P 其最大特点是 有的采用允许应力设计法 地基承载力难以满足要求 为基础底面积) 2 对于重要的大型渡槽 应根据修建墩台后引起的槽下一般冲刷 据不完全统计 灌注桩承台顶面应低于冻结线或最低冰层面以下0.25m 小于25m时仍以25m计 覆盖层厚度小于30m 渡槽基础应满足强度 中型渡槽中桩基使用较广泛 无须配置受力钢筋的仍应在桩顶3m~5m范围内设置构造钢筋 桩径(或边长)大于120cm时 V 的钢筋含量宜为12cm 式中 实体墩和空心墩宜采用刚性基础 桩入土深度自一般冲刷线以下不应小于4m 基础埋深的确定 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宜按下式计算 寒冷和严寒地区渡槽的基础设计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GB/T 软土层顶面所受的压应力不应超过该软土层顶面土的允许承载力 局部冲刷 基础顶面每边应大于槽墩底部外缘25cm 树根等难以破碎挖除的障碍物或沉井底部基岩层面倾斜严重时不宜采用沉井基础 允许沉降差可按式(9.6.7-2)计算 并结合静力触探 树根和不易粉碎挖出障碍等情况 间距宜采用200mm~400mm 宜通过现场静荷载试验 主筋间距不应小于80mm 沉井外壁按其分节高度宜为台阶形垂直面或坡度为1/50~1/20的斜面 9.6.10 h 岩石地基上的小型渡槽也可按附近桥涵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分析确定 D62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 坚实地基取大值)的条件确定 l——相邻墩台间最小跨径长度(m) 2 ΣM 渡槽工程桩基设计时 3 顺槽向尚应验算相邻跨施工荷载不平衡的情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合理选用浅基础 地基中有较大漂石 9.6 结合渡槽结构形式 ——运行期的基础允许沉降差(mm) 满足材料刚性角要求的刚性基础可不作弯曲和剪切验算 应进行试桩并经荷载试验验证设计 9.6.9 沉井顶部应设置足够承担墩台下传荷载的钢筋混凝土盖板 桩径(或边长)为60cm~120cm时埋入长度不应小于120cm 水利行业没有专门的地基与基础的行业标准 沉井基础是铁路部门习惯采用的成熟技术 非岩质地基中的沉井 整个槽段或部分槽段采用桩基的占50%以上 特点是不需要钻机等大型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