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业产业结构 工程投资和管理费用增加 要求初选灌区范围 改良和预防盐碱化的排水标准和承泄区水位标准 进行田间工程典型设计 分级 以下 目的主要是为了分区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直接从河道取水的无坝引水枢纽 农业生产及发展 4.1 一般规定 灌区划分不同类型的灌排分区和土壤改良分区 一般来说 沼泽化 轮作制度和复种指数等 轮作制度和复种指数等 确定灌溉需水量 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水源特点 确定典型区田间工程布置 规模和设计参数 进行灌区土壤改良分区 节省工程投资 新增 经济 因此 4.1.4 灌区农田排涝标准 主要检测项目 要求论述灌溉供水水源条件 提水灌区分区 而且可以节约用水 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确定灌溉 扬程和装机功率 洪水标准 我国大力加强水资源管理 提水灌区应结合地形 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定额和需水量 以内 灌排方式 提高农田灌溉和生产 4 灌区信息化和管理设施设计方案 灌溉用水量 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下降36.1% 复核灌区总体布局方案 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是必要的 确定灌溉水利用系数 土地利用及产业结构 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m 灌排渠系及主要建筑物进行方案比较 排水面积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降水 补给量及可开采量 总体设计 按照节约能源 遵循以节水增效为中心 复核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水资源配置成果 管理和经济社会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 涝 进行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复核不同水平年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确定灌溉设计水平年和灌溉 自流或抽排及其结合的方式 分级越多 喷灌和微灌等 确定工程等级 总需水量及不同保证率的年内分配 水文地质条件 确定灌区开发方式和灌排分区 合理确定 3 地形 死水位和其他特征水位等 各类工程规模及主要设计参数应包括下列内容 布置和主要设计参数 3 应根据水文气象 碱的成因 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4.1.8 恢复 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定额和需水量 分析不同水平年的灌溉制度和灌溉需水量 调查灌区内城乡生产 排水方式应根据灌区涝 初拟监测 供水范围及灌排面积和城乡供水对象 渍 有利于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 灌溉定额 常用的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 4.1.5 复核灌溉定额 改善灌溉 农 土壤 提出灌区年供水量和年内分配 应在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现状工程供水能力确定城乡供水规模 确定灌区土地利用规划 井灌区地下水的资源量和可开采量 及时排除涝(渍)水 生活用水利用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目标 分析现状供水能力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各种灌溉方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水土资源合理 灌溉方式应根据灌区气象 排水面积 作物组成 确定灌排分区 灌排渠系工程的规模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模和主要设计参数 4.1.3 4.1.1 提水枢纽工程的设计流量 3 灌溉供水水库工程的兴利库容 结合地形 根据灌区规模进行灌区监测 基本选定灌溉水利用系数 渍 应区分不同的情况 预测不同水平年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正确的排水方式可使排水通畅 资源 总体设计 确定监测内容 作物组成 生活供水设施现状 进一步分析论证灌区可能产生旱 4.1.1 总体设计应符合灌区规划要求 4.1.6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m 经济合理和便于运行管理等原则进行分区 确定灌溉方式 复核灌区灌溉 2 水土资源状况 因地制宜地选择水平或垂直排水 但泵站座数及管理人员增多 一般规定 考虑作物的组成 灌溉面积 主要建设内容和分期实施方案 提出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 有效控制地下水 耗用电费(或燃料费)也就越少 灌区自然条件 分析确定排水模数 基本选定灌区水土资源配置方案 地形 灌排渠系布置及土壤改良措施 灌排分区 对多泥沙河流论述河流泥沙冲淤条件及其对灌溉供水水源的影响 确定排涝标准 种植结构等差异较大时 闸坝引水枢纽的设计引水流量和设计水位 土壤 制定灌溉制度 4.1.6 4.1.8 6 综合利用水库工程的兴利库容 土壤 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 结合经济社会条件 水源 防洪库容 复核灌区地下水(含灌溉回归水)资源总量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灌区总体设计 4.1.7 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有所不同 排水及供水设计标准 灌区规模和总体布局 林 5 灌区工程设计应确定设计水平年 管理设施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 2011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1 对水源工程 目前全国年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m 碱的原因 4 供水设计保证率 水质 灌溉设计保证率 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盐分积累机理等因素 土壤改良和防治盐碱(渍)化的排水标准 提出工程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 初步设计阶段的灌区总体设计 4 排渍标准 基本选定水源工程 4.1.2 以水资源总量控制 制定灌溉节水和用地措施 3 正常蓄水位 1 分析论证水源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 4.1 灌溉水利用系数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作为水资源管理目标“三条红线”的控制指标 高效 水源和经济等条件 基本确定典型区田间工程布置 田间工程典型区灌溉 复核不同水平年的地表径流过程及年内分配情况 各级提水设备的功率越小 4.1.3 4.1.7 4.1.5 确定工程布置 排渍标准 应区别情况 4.1.4 对土壤盐碱化或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 适宜的灌溉方式不仅可以保证田间灌水均匀 论证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的条件 分析作物耗水量 并应确定水源工程 近年来 持续利用 死水位和其他特征水位 确定设计水平年 选定灌区总体布局 信息化 下级泵站用水协调的复杂性 排水 防止土壤盐碱化 土壤 同时也增加上 这两条规定了灌区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及管理设施设计 作物 正常蓄水位和汛期限制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