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历时 排水模数 宜选取辅射井 T——排水历时(d) 改良盐碱地或防治土壤盐碱化需要排除含盐地下水时 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分析确定 大口井 井距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缺少试验资料地区 应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 3 7.4.1 水质均满足灌溉要求时 宜设置成浅井 排水区排水量 3 7.4.1 7.4.7 ——设计排水量(m 2 7.4 排水井数量等排水设计参数 ——排水区年需排水量(m 应通过分区专门试验或采用试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 井管应全部采用过滤管 )] 井型和布置形式 q 3 排出的含盐水应利用沟(管)道直接排入承泄区 /h) 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小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才能在设计排水历时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控制深度时 n 当浅层各类岩性的透水性较好时 宜采用平均排除法确定排水井数 利用排水量灌溉农田 p 依据排水设计标准分析确定 2 50625的规定 W t——日运行时数(h/d) 7.4.2 /h) Q——单井出水量(m 排水区只有采取集中时间排水 3 当浅层岩性透水性较差时 ——设计排水面积(km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排水井群布置形式可采用方格网形 N——排水井数(眼) T 圆弧形 排水要求基本相同地区或地段 水文地质和边界条件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目标 应综合排水任务 3 梅花形 7.4.8 ——排水区入渗补给量(m ) t——日运行时数(h/d) 通常情况下 7.4.5 目标 7.4.7 排水井设置应主要依据排水区地层岩性特征条件选择相应的结构形式 Q——单井出水量(m 结构可与灌溉管井相同 非集中时间排水时需要的井数较少 W ——排水区侧向径流补给量(m ) 缺少试验资料地区 井排水区的地下水位设计控制深度 /(s·km n 2 3 按下列方法确定 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分析确定 排水量 排水井的过滤管段宜控制在含盐地下水层内 就可在设计排水历时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控制深度时 井排水 井距差异较大 井排水应根据排水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排水需要 经现场抽水试验确定 ) 式中 ) 井排水 井排水区的排水设计参数应通过分区专门试验或采用试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 3 1 在排水目标及设计标准确定条件下 卧管井等形式的排水井 经济合理地选择井位 3 1 排水模数 排水水质符合灌溉要求时 W 排水井应作为灌溉补充水源 深度 N——排水井数(眼) W 7.4.4 排水量 ——排水区地下水位设计下降深度相应排水量(m 式中 7.4.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 排水区不需要采取集中时间排水 井数及井型可结合灌溉要求确定 7.4.2 利用排出的含盐水进行灌溉时 h W 2 ) 不同水文地质参数和边界条件地区其排水井数量 ——排水井年运行历时(d) 设计标准 排水井设计 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井排水主要是利川机井控制地下水位 3 经现场抽水试验确定 宜采用排水模数法确定排水井数 可均匀布井 ——设计排水模数[m 7.4 可依据排水设计标准及要求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井技术规范》GB/T 7.4.6 3 排水井数量及井型是由排水任务目标 排水历时等应综合排水任务 因此设计中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集中时间排水时需要井数较多 可布置成兼顾排水与灌溉双重任务的“以灌代排”井 排水区的地下水位设计控制深度 线形等 并应封闭其他含水层段 A 排水井宜采用管井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