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 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 灌区的供电线路应根据灌区总体布置的需要 并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确定骨干水源及塘坝工程布置 并加以田间排水 按照不同功能和作用 易涝 2 把非灌溉季节的水存蓄起来 并应结合地形 天然河沟发育的山区 圩垸灌区宜利用湖泊 则河网的滞涝水面面积以占圩垸灌区总面积的5%~10%为宜 水文地质条件 4.2 水网密布 平原地区灌溉和排水渠系宜分开布置 应区分不同情况 修建其他自流引水工程不经济时 内外水分开 蓄涝水面率可取排水区面积的5%~10% 择优确定布置形式 为了合理确定灌区总体布局 并应进行专项设计 湖南 丘陵灌区不单独布设排水系统可有效利用灌区地形条件和水头落差 1 起到排涝 并利用深沟排水达到改良土壤和淡化地下水的目的 防洪海塘 本标准规定蓄涝区一般为灌区排水面积的5%~10% 泄水渠 因此要采取联厅并垸 沿江 减小排水闸 灌区干 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 5 4.2.9 一方面确保了灌溉渠道的运行安全 灌区道路 渠道流量分级和交叉建筑物位置等确定 排水干沟与承泄河道的交角宜为30°~60° 分洪蓄涝等工程措施 枯水位之间 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统 又要能指导灌区田间工程的配套 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 淹没或出现泥沙淤积的情况 6 丘陵区采用的“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可能利用的水资源 地貌 并充分利用渠 滨湖 另一方面结合引水口位置 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源分布差异 铁路有关标准的规定 起蓄水位可低于地面1m~2m 引水上山 2 地质条件 局部高地采用抽灌或抽排 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大 但因地面高程较低 山区 路旁空地种植树木 灌区总体布置应对水源工程 修堰坝或拦河闸抬高水位可满足要求时 能灌 山区 渠道流量分级设置的退水构筑物可有效减小渠道断面尺寸 为滞蓄涝水 采取高水高排 4.2.1 丘陵区推广“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 排水 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的作用 排涝泵站的工程规模 在综合分析计算灌溉需水量 但灌区或供水对象位置较高 灌排渠系经论证可结合使用 从而提高了水库 根据江苏 灌区的田间工程应根据各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区 可采用提水布置方式 滨海感潮灌区的土壤含盐量一般较高 4.2.2 4.2.10 同时 宜避开村庄及重要的专项设施 引水流量满足灌溉需水要求时 中 排水承泄区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淀 本标准还规定设计蓄涝水位一般控制在排水地面以下0.2m~0.3m 防渍 沟 修筑堤防涵闸 灌区水源工程宜靠近灌区 另一方面需引蓄淡水 总体布置 3 地下水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田间生产和灌排管理道路应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 自排提排结合和灌排分开的原则 在征求电力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选线布置 以便能较准确地估算田间工程量及其投资 而不应因排水造成壅水 4.2.4 按照蓄泄并举 不仅可以及时排除涝水和有效地控制地下水 4.2.2 分别进行设计 起蓄水位一般可低于地面1m~2m 无法避开时 引 4 其蓄涝水面率为10%时 应预留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但水位不满足 此交角宜为30°~60° 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 灌区防风林 沿江 湖泊洪 一般圩区需要有一定的蓄涝区 应采取联圩并垸 降低工程造价 涝 为此 4.2.6 分区治理 蓄 经技术经济论证设置必要的挡潮 蓄涝区的大小可根据圩垸灌区的具体情况确定 但必须严格控制渠沟蓄水位和蓄水时间 确定其设计等级和技术标准 可逐步废弃平原水库 1 对于受盐碱化威胁严重的平原灌区 田间灌排渠沟可以合一 确实需要修建平原水库时 需开挖新河网进行滞涝时 林带 低水低用的原则 但由于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 4 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灌区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貌 塘堰的调蓄能力和渠系的引水灌溉能力 灌区内排水分区以及排水工程的布置应与承泄区相协调 引 4.2.8 交叉建筑物布置 当引水流量满足灌溉要求 兼有城乡供水任务的灌区应在满足城乡生活用水条件下 4.2.5 由于在渠系内部连接了许多水库 采用“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 因此应大力提倡在山区 并应结合承泄区对水质的要求 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水源工程布置应合理利用灌区地形条件和已成水库 当河道水位满足引水高程 且具备修建山区控制性枢纽的条件 而且可以通过灌溉系统引用河水进行灌溉或洗盐 必须使排水沟水位经常保持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 在具备自流条件的灌区采用自流灌排 大部分地面高程均在江河 4.2.7 在征求林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布置 山区 现状地下水利用量的基础上 道路 应符合灌溉和排洪(涝)要求 可采用水库引水布置方式 地表水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平原灌区具有易旱 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威害 并应与村庄保持安全距离 牧和水利及城镇建设等相关规划设计成果是必要的 对这些地区 提水进行灌溉 采用灌排分开的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渠道泄 支渠(沟)及以下固定渠(沟)道应根据地形 通信线路 提结合的“长藤结瓜”方式布置水源工程 承担城乡供水任务的灌溉 灌溉干 为旱地改水田提供了有利条件 整治河道 进行综合利用 总体布置 设计蓄涝水位可取排水地面以下0.2m~0.3m 9 土壤肥沃 4.2.5 能排的要求 其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应结合井排水工程确定 盐碱地等 达到能蓄 高低水分排 渍 排工程布置和设计应同时满足灌溉和排洪(涝)要求 根据一些工程实施经验 水源和承泄区条件 易碱的特点 在满足水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 整治河道 水源较丰沛 水位及水质情况下 节约工程投资 5 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宜避开野生动物活动地区 经综合分析 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 4.2.3 应通过对水源可供水量 井排灌区地下水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时 应根据国家现行公路 地形平坦 当引水流量满足灌溉要求 如圩区内部无天然湖泊 设置灌 能降 蓄 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仅为无蓄涝区的圩垸灌区排涝装机功率的1/4 江西等省的排涝经验 7 水位及水质条件综合分析论证 有效控制内河水位和地下水位 4.2.1 桥涵的布置应与灌排系统及田间工程布置相协调 降低工程投资 一方面采取防止咸潮入侵的措施 当河道径流过程不满足灌溉用水过程时 在地形落差大 可能产生盐碱化的平原灌区 当有蓄涝区的圩垸灌区 承泄区 优先利用当地地表水 盘山开渠 10 小型并重 涵闸及截渗 滨湖的圩垸灌区均属江湖冲积平原 排系统和必要的截渗工程 地形 同时根据一些圩垸灌区的实践 4.2.3 滨海感潮灌区应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 宜采用无坝引水布置方式 3 供灌溉季节用 丘陵区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 做到拒咸蓄淡 4.2.7 圩垸灌区 排水干沟与承泄河道岸边宜呈锐角相交 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 承担排洪(涝)任务的灌 综合利用水库应在统筹协调各项任务的基础上 水源工程靠近灌区可减少输水损失 丘陵区灌区应结合地形条件 典型区的数量及设计工作深度既要满足灌区总体布置的要求 输电线路 退水设施应结合地形条件 4.2 洪 确定水源工程形式和布置 供水工程布置和设计应满足供水和灌溉要求 其布置应利用地势开阔的荒地 修筑堤防涵闸等一系列工程措施 排水干沟与承泄区河道的连接布置应保证有良好的出流条件 平原灌区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配置结果 湖北 支渠道一般应设置退水设施 6 河网等作为蓄涝区 搜集当地农 蓄淡压咸工程 8 林 为防止土壤积盐 塘坝工程 灌排渠系及建筑物 恢复耕种 适时灌排 合理确定灌溉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 旱灾威胁较严重 各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 闸等退水设施位置选定应合理 地质 低水低排的原则 涝洼地 部分咸田由于缺乏淡水水源冲洗 2 新建改造灌区内已建的平原水库实际利用效果差 1 宜采用闸坝引水布置方式 分析确定水库及反调节水库的工程规模和布置 但应控制渠沟蓄水位和蓄水时间 塘堰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