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o K ——拱肋材料的弹性模量(kN/m 进口渐变段水面总降落值为 进口渐变段共用 v h'——渡槽进口渐变段前渠道断面平均水深(m) E K.2.1 b ψ ) 宽跨比小于1/20的板拱或采用单肋合拢时的拱肋 渡槽设计计算 1 可按下列公式验算拱圈(肋)的横向稳定 2 拱圈横向稳定性验算 出口段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Z ——意义与式(5.5.8-1)~(5.5.8-5)相同 E——拱圈(肋)材料的弹性模量(kN/m 渡槽总水面降落应按下式计算 4 N ω——槽内流速水头与水深之比 钢筋混凝土槽身可取n=0.013~0.015 I' H' ) 1 槽身段水面降落值Z K.1 ——渡槽进口前渠道水宽与渠底宽度的平均值(m) b 总水头损失采用能量法计算 式中 ——分别为渡槽进口渐变段 L 4)渡槽总水头损失(即通过渡槽的总水面降落)应按下式计算 m——流量系数 应按下式计算 在验算横向稳定时 ) K.1.3 式中 R——槽身过水断面面积(m 槽身末端的水流动能一部分消耗于摩阻 对半圆形可取0.9 ——渡槽进口水头(m) 应按明渠均匀流公式(K.1.1-1)计算 ——出口渐变段(含检修闸)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 应按下式计算 Σζ 即出口渐变段水头损失系数与门槽水头损失系数之和 L ——进口段(含节制闸)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 =0.10~0.15m 槽身过流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 一部分恢复为位能而产生水面回升 ε——侧向收缩系数 可取ε=0.80~0.92 2 2 K.2 式中 附录K 可取ψ=0.89~0.95 a 渡槽进口槽身底部高程▽ y 式中 对于1级~3级渡槽 a——隔墙总厚度与槽宽之比 可将拱展开成一个与拱轴等长的平面桁架 式中 ν 式中 2 1 按组合压杆进行计算 渡槽水力设计计算 a'——系数 5级渡槽 K.1.4 渡槽总水头损失(图K.1.2)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L 由隔墙侧收缩引起的水面降落△h(m)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S 出口槽身底部高程及出口处下游渠道底部高程按式(K.1.3-1)~式(K.1.3-3)计算 h J 断面扩大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a 1 b H ——渡槽进口渐变段前上游渠底高程(m) 式中 渡槽出口水流经过渐变段时 A 对求得的槽宽与水深应按非均匀流进行水面线复核 进口不平顺可取m=0.32~0.34 当槽身为短槽时(L≤15h —一拱圈(肋)截面对其自身竖直轴的惯性矩(m 1 中间设有隔墙 N' 1 Σζ a 按表M.0.3-1采用 渡槽出口渐变段末端下游渠底高程▽ ) 但式中临界轴向压力N' 根据槽身长度L和槽底比降i可求得该段水面降落值为 I 可取a m 槽身长度大于或等于渡槽进口渐变段前上游渠道正常水深的15倍时 下游水位差(m) 渡槽出口槽身底部高程S应按下式计算 下游水位差(m) 即进口渐变段水头损失系数与门槽水头损失系数之和 L'——组合压杆计算长度(m) 1 =1.0 式中 出口段水面回升值 ——进口段的平均水力坡降 ——渡槽通过设计流量时相应的下游渠道水深(m) Q——渡槽的过水流量(m 为 1 k——隔墙头部形状系数 ——拱轴线长度(m) ) 1 ——渡槽进口渐变段前渠道断面平均流速(m/s) v——槽身断面平均流速(m/s) i一一槽底比降 ——两拱肋截面对其公共竖直轴的惯性矩(m r——弯道的弯曲半径(m) 2 可按表K.2.1确定 2 ——淹没系数 g——力加速度(m/s v ——横系梁(或夹木)材料的弹性模量(kN/m v——弯道上游槽身直段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m/s) 2 3 应按淹没宽顶堰流公式计算 0 1 初步估算时 )和水力半径(m) 4 应等于或略小于渠系规划中允许的水头损失值 v——槽内流速(m/s) I 3 在长槽情况下 ——弯道上游槽身直段水流的动能修正系数 ——计入行近流速水头在内的渡槽上 1 2 若复核所得的进 弯道处凹岸与凸岸间的槽身内横向最大水面差△h可按下式计算 具有横向联系构件的肋拱或无支架施工时采用双肋合拢的拱肋 2 ——临界推力(kN) 总水头损失的计算公式中 出口水位差超过了规划给定的允许值 组合杆的长度等于拱轴线长度S 可采用4~5 L H 砌石槽身可取n≥0.017 h——渡槽通过设计流量时相应的上游渠道水深及槽内水深(m) m △Z——渡槽总水头损失(m) 当槽身采用双槽或多槽方案时 水面衔接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对于4级 s ——槽身净宽(m) 1 4 4 ——临界荷载系数 1 2 3)出口渐变段水面回升值 槽身长度小于渡槽进口渐变段前渠道正常水深的15倍时 式中 2 进 I b ——拱圈(肋)丧失横向稳定时的临界轴向压力(kN) n——槽身过水断面的壁面糙率 L y J A——弯道上游槽身直段过水断面面积(m f B——矩形槽身底宽(m) 槽中水流为非均匀流 ▽ 可取Z ——出口渐变段长度(m) K.2.2 仍用公式(K.1.2-3)计算 2 K.1.1 ) o K.1.2 1)槽身为矩形断面时应按式(K.1.1-2)~式(K.1.1-4)计算 4 a'b'——分别为横系梁(或夹木)中距和两拱肋中距(m) 双铰拱为1.0 g——重力加速度(m/s ) ξ 2 E 1)进口段水面降落值应按公式(K.1.2-1)计算 渡槽进 h 槽身段水流为均匀流 3-4 ——出口渐变段的平均水力坡降 应调整槽身断面尺寸重新计算 ——渡槽上 σ a 出口渐变段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s) 进口段水面降落值 a 式中 出口渐变段水面回升值可按下式计算 2)槽身段水面降落值 2 可根据渐变段形式由表K.1.2查得 Z 无铰拱为0.5 ) 拱圈(肋)的横向稳定验算公式与公式(K.2.1-1)相同 ξ ) 渡槽进口较平顺时取m=0.35~0.38 式中 ) L ——分别为一个拱肋和一根横系梁(或夹木)对自身竖直轴的惯性矩(m L一一拱圈(肋)的计算矢高和计算跨度(m) 2 3 1-2 式中 1 h——弯道上游槽身直段槽内水深(m) 2)槽身为U形或梯形断面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K' ——横向稳定安全系数 ψ——流速系数 ——出口渐变段末端下游渠道断面平均流速(m/s) ——进口段长度(m) ——进口渐变段上游渠道断面平均流速(m/s) s 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