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长约100m 一种是平行相邻布置 农沟上的交通和控制建筑物 旱作区临时渠道与排水沟可采用纵向或横向布置 渠道布置在高处 长60m~80m 斗渠长度宜为1000m~3000m 否则 丘陵地区格田面积一般为0.067hm 有利于及时灌排 下格田的高差不宜过大 不仅对北方干旱 末级固定渠道(农渠)长度宜为400m~800m 2 受地形条件限制必须布置串灌串排格田时 ~0.33hm 上 灌排方向一致的地区 排水沟承泄两侧排水 按各自需要分别进行控制 田间末级固定渠沟的布置有两种基本形式 并应与农机具宽度相适应 17.7.2 每块格田设单独的进排水口 因为稻田地下水位过高 通气和养分状况变坏 其串联数量不得超过三块 以防串灌串排 2 每块格田均应在渠沟上设置进排水口 应能适应机耕 以利于灌排 末级固定渠道与排水沟(农沟)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平行相间布置或平行相邻布置 另一种是平行相间布置即渠道向两侧灌水 17.7.4 宽20m~30m 平原地区斗渠 有利于作物生长 大于1/400时 方便生产 为适应地形条件 17.7.5 平原地区格田面积一般为0.2hm 即灌溉渠道与排水沟相邻平行布置 斗渠 宽25m~30m 间距宜为100m~200m 不利于农机下田操作 格田长边往往沿等高线布置 水稻区的格田长边宜沿等高线布置 17.7.4 17.7 灌水 对南方地区也很有必要 17.7 17.7.1 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地形有单一坡向 宜选用横向布置 田间渠道与排水沟 间距宜为400m~800m 应配备齐全 田间渠道与排水沟 灌溉渠道与排水沟分开布置 同时 对水稻生长也十分不利 ~0.2hm 17.7.3 地形复杂地区可因地制宜布设 排水沟布置在低洼处 两者没有矛盾 水稻区的格田尺寸和布置 两种布置形式都有利于控制地形水位 2 便利灌排 半干早地区十分必要 土壤冷浸 量水和交通等建筑物 土温降低 根据我国南方各省经验 斗沟以下各级渠沟宜相互垂直 以及斗沟 宜选用纵向布置 2 同时 农渠宜防渗衬砌 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地形平坦或有一定波浪状但起伏不大的地区 渠道上配水 17.7.2 灌水沟畦坡度小于1/40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