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分期和设备配置应兼顾近期和远期的需求 液化石油气 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油田开发方案为依据 4 必要时设油气分离设施 为了保证平台安全生产 如果输油泵 实用 形成线路走廊带 总体规划 通信线等宜与道路平行敷设 平台生产设施必须设可靠的液位 设备选型 有效利用 设计出标准平面总图 在这种情况下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只能依据设计委托书或合同书 因此低产低渗透油田的地面工程设计应以降低投资和保证效益为基本出发点 有的油田已经可以提供20年的开发预测资料 带来的问题是工程的服役期较短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发展 新疆 特别强调油田建设工程远期和近期的衔接 一种意见是按适应的原油含水率 基本规定 稳定轻烃等产品 控制和报警仪表 采油工程紧密结合 如果适应期过短 稠油油田 辽河 适应了低成本的地面建设需要 应尽量简化平台油气生产及配套设施 江苏等油田的许多站上已采用常压油罐配烃蒸气回收的密闭集输流程 稠油工艺流程密闭应采用投资少 这样 稠油集输系统的油气损耗率虽因轻质组分含量较少而较稀油低 3.0.3 1 进一步降低了掺水温度 并满足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内容 尚未进行开发设计 统一平面布局指站场布局统一规划 选用高效设备 3.0.10 标准化设计是针对有共性的各类站场或工艺单元 但仍有部分低渗透低产油田 分期实施 ③规定适应年限下限为10年 物力的消耗相比 做好设备和管道保温 立面 对于非标设备应尽量统一设备外形和接口方位 3.0.5 3.0.11 减少占地 工艺流程宜密闭 又可以使本规范有较广泛的使用范围 3.0.4 就会长时间处于低负荷低效率运行 脱水站分别设有含水原油事故罐和净化原油事故罐 充分利用了油井产液和环境特点 应充分收集与利用油井产出物 工艺流程密闭率应当根据各油田各区块气油比 压力 油田建设工程应统一规划 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其工程适应期比一般油田短 工艺上应设计相应的事故流程 这要求油气集输系统工程设施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 统一设备定型是统一站场设备和管阀件标准以及技术参数 保证采输协调 当接转站设有事故罐时 统一建筑风格是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统一油气生产及辅助配套建筑物的风格 并形成不同规模的工艺单元标准化图集 3.0.4 建筑风格和建设标准的统一 应合理利用热能 进油汇管应与进站油管道连通等也属于事故流程 6420及国家现行相关节能标准的规定 功能要求相同 风力等天然资源 简单 普遍采用单管集油工艺 统一同类型站场或单元的工艺流程 比如用油罐烃蒸气回收或与集输和脱水相结合的加热闪蒸等方法 减少油气中间接转 低渗透低产油田的开发建设 运行可靠的方法 ②从基建程序看 3.0.2 道路等公用工程需要编制长远规划 扩大了不加热集输规模 组装化设备 不同阶段的要求 又如 (1)关于分期建设的规模一般有两种意见 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应用了低温脱水和高效三相分离脱水的短流程工艺 采出水处理 各种管道 3.0.6 协调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又保证了油田的建设水平 当油田已具有开发方案时 当不设事故罐时 综合优化 油气集输设计应符合职业健康 另一种意见是按适应年限 3 采用短流程 其二是考虑技术进步 主要耗能设备可按照具体情况分阶段配置 应设计事故情况下的进罐流程 与人力 采用标准设计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 可靠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因此 设计 油井计量利用功图法等软件量油的方式简化单井计量 有的新建工程投产时间不长就要改造 降低集输能耗 同时考虑到油田开发研究方面认识油田的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实施滚动勘探开发的油田 宜采用标准化设计 理由如下 随着工艺的进步 整体开发效益差是低渗透低产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难题 2 站场 进入21世纪 单井产量计量 通信 合理降低建设成本 3.0.9 要考虑能以地面设施的少量变动去适应油田开发不同时期 避免跑 根据多年来油田地面建设的经验 单管环状掺水 3.0.7 应根据开发方案提供的不低于10年的开发指标预测资料确定 平面统一的同时 标准化设计实现站场或单元在平面布局 其油气集输流程实现了全部密闭 根据站场或单元功能要求 经济上合理 既可以把分期建设规模同工程的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多数油田都可以提供10年~15年的开发预测资料 生产井分布及自然条件等情况 沙漠 简化地面布局 满足功能需求 3.0.1 3.0.13 这些技术措施充分体现低产低渗透油田建设的技术特点 应充分利用沙漠地区的太阳能 油气集输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油田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范》SY/T 范围和要求 设备 适当提高集输系统压力 20世纪80年代 部分低渗透油田 工程适应期不宜少于10年 统一工艺流程是在优化总体布局的基础上 在地面系统广泛采用丛式井布局和二级布站(或一级半布站) 钻井工程 应结合实际情况简化工艺流程 统一配套标准即在站场主体工艺 本规范按适应年限确定工程分期建设规模 密闭后的经济效益区别对待 应设计事故越站流程 为了节省投资 造型 3.0.2 通信等辅助配套工程建设水平 电力线 又能提高设备负荷率 需要建设部分地面工程以便尽早生产原油和天然气 满足开发和开采的要求 3.0.1 根据油田开发分阶段的具体要求 3.0.12 3 分期实施 冒 道路 油气集输工程分期建设的规模 早期生产系统应先建设简易设施再酌情完善配套 并进行综合规划 实现设备选型定型化 滴 生产平稳 油气集输工程及供电 滩海陆采油田的开发建设应充分依托陆上油田已有设施 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应依据批准的油田开发方案和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内容 并应统筹考虑注入 5 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 简化滩海陆采平台油气生产及配套设施 应简化地面设施 油气集输工程总体布局应根据油田开发方式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道路等公用工程 产品方案 例如 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应与油藏工程 提高开发效益 采用撬装化 应合理利用油井流体的压力能 油气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 一次有计划的调整改造工程 根据站场或工艺单元的工艺流程和功能要求 形成了丛式井单管 同类型站场的工艺装置区大小和位置相一致 对于重复性强的油气集输站场或工艺单元 是很不经济的 3.0.5 地面自然条件等 线路等的设计应采取有效的防沙措施 3.0.6 统一论证 单管树状串接等简单有效的集油工艺 为了在停电或外输管道穿孔等事故发生时仍能满足生产要求 实施滚动勘探开发的油田 边远小油田等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密闭率未达到100%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应根据油藏工程和采油工程方案 实现密闭集输是降低油气损耗的重要措施 为了使工程既有较长的适应期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两种意见都以油田开发方案为基础 胜利 供配电 油气集输工程分期建设的规模 范围和要求进行 戈壁地区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应适合沙漠 降低工程投资 油气加热与外输及必要的配套设施 装修以及内部设施配备等内容 我国油田主要采用压力缓冲罐密闭方式 开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设计 平台上只设置井口装置 漏现象发生 (3)当适应期内的输液量和热负荷变化较大时 并应设计事故流程 基建直到投产一般要2年时间 油气集输站场的工艺设计应满足油气集输生产过程对站场的功能要求 (2)规定每期工程适应期不低于10年 3.0.8 降低滩海陆采平台生产安全和环保的风险性 试验成功了油罐烃蒸气回收工艺 油田的开采条件 减少热耗 油气集输工程必须适应油田生产全局的需要 其一是可以尽早发挥基建投资的作用 油气集输站场内工艺一般都设计事故流程 管式加热炉应设计炉管事故紧急放空管道和吹扫管道 可将工艺流程一致 效益高 当油田在勘探或试采过程中 3.0.9 色彩 90年代 戈壁地区恶劣的环境条件 基本规定 3.0.11 3 加热炉全部按最大负荷配置 生产符合产品标准的原油 温度和可燃(或有毒)气体等关键参数的检测 天然气 ①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3.0.10 而不是推倒重来 相关设施在按所确定规模统筹考虑的基础上 给排水及消防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配置 因此 稠油油田实现了全过程密闭集输和伴生气的有效回收利用 优化设计集输半径 工艺流程 适用于技术上成熟 从规划 应尽量统一自控 油气集输工程必须满足油田开发和开采的要求 供水 且重复利用率较高各类站场或工艺单元设计成标准化定型图纸 尽一切可能简化地面设施 然而 采用经济 统一的标准和模式 标准化设计统一技术标准和要求 油田各阶段开发和开采方式是变化的 包括建筑物的平面 降低油气处理和输送温度 小装置 3.0.8 大庆油田采用原油稳定工艺回收原油中的轻烃组分 浪费能量和基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