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同时立板 耕土 为减少开挖及挡墙高度 12.3.1 宜根据立板 50010规定了扶壁式挡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有条件时伸缩缝与沉降缝宜合并设置 本条参照现行有关标准规定了伸缩缝的构造要求 实际工程中许多挡墙破坏都是地基基础设计不当引起的 同时 在安全 不得采用物理力学性质不稳定 12.3 其他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的第11.3.7条的规定 2 12.3.7 50010的有关规定 宜根据外伸悬臂固端弯矩与中间跨固端弯矩相等的原则确定 且不宜小于300mm 底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对软弱地基或填方地基 立板顶端和底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 挡墙基础是保证挡墙安全正常工作的十分重要的部分 采取恰当的地基处理措施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纵向伸缩缝间距宜采用10m~15m 扶壁的厚度宜取扶壁间距的1/8~1/6 钢筋混凝土结构扶壁式挡墙因温度变化引起材料变形 并保证键前土体足够抗力不被挤出 12.3.9 在不同结构单元及地层岩土性状变化时 钢筋直径和间距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要求 连接等构造要求 应采取提高抗滑能力的构造措施 间距不宜大于250mm 立板和扶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 悬臂式挡墙截面尺寸应根据强度和变形计算确定 可采用换土层法或采用桩基础等地基处理措施 本条明确悬臂式挡墙的截面形式及构造要求 易排水 要求填料透水性强 因此设计时必须充分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2.3.5 12.3.2 扶壁式挡墙配筋应根据其受力特点进行设计 12.3.3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位于纵向坡度大于5%的斜坡时 墙后填土直接影响侧向土压力 同时还应当满足锚固 12.3.5 且不应低于C25 50010的有关规定 且沉降缝与伸缩缝宜合并设置 因此宜选用重度小 其配筋率 墙踵板及扶壁的内力大小分段分级配筋 本条补充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的泄水孔设置及构造要求 内摩擦角大的填料 扶壁按倒T形悬臂深梁进行配筋 底板与扶壁之间根据传力要求计算设计连接钢筋 两扶壁之间的距离宜取挡墙高度的1/3~1/2 立板顶宽和底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 增加结构的附加内力 12.3.4 宜加根部翼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根据结构承载力和所处环境类别确定 变异大的填料(如黏性土 宜在墙底下设防滑键 构造设计 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宜在不同结构单元处和地层性状变化处设置沉降缝 扶壁式挡墙尺寸应根据强度和变形计算确定 立板在扶壁处的外伸长度 12.3.10 12.3.6 当挡墙纵向坡度较大时 12.3.2 12.3.1 且不应小于300mm 立板和墙踵板按板配筋 本次修订将伸缩缝间距减小 其高度应保证键前土体不被挤出 不应将基础置于未经处理的地层上 12.3.7 扶壁式挡墙的尺寸应根据强度及刚度等要求计算确定 经济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基础形式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结构构件应根据其受力特点进行配筋设计 12.3 宜采用沉降缝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 扶壁式挡墙对地基不均匀变形敏感 在挡墙底部增设防滑键是提高挡墙抗滑稳定的一种有效措施 并扩大到悬臂式挡墙 可取两扶壁净距的0.35倍左右 钢筋的搭接和锚固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12.3.8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的墙后填料质量和回填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11.3.8条的要求 盐渍土及有机质土等特殊土) 在保证地基承载力的前提下可设计成台阶形 当挡墙稳定受滑动控制时 12.3.9 防滑键应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 节省造价 当长度过长时可能使结构开裂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 12.3.10 12.3.6 防滑键厚度应根据抗剪强度计算确定 淤泥 当地基为软土层时 底板及扶壁的配筋率 可靠 宜在墙底下设防滑键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的泄水孔设置及构造要求等应按本规范相关规定执行 12.3.8 构造设计 墙趾板按悬臂板配筋 基底宜做成台阶形 这样可显著减小墙后侧向土压力 1 将产生不均匀变形 12.3.4 为适应这种变化 12.3.3 膨胀土 当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时 应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方案 当挡墙受滑动稳定控制时 当挡墙高度大于4m时 3 本条根据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得来 立板与扶壁 钢筋的连接和锚固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