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并不宜大于10.0m 对预应力锚杆 本规范根据大量锚杆试验结果及锚固段设计安全度及构造需要 8.4.3 还可采用改变锚固体形式的方法即荷载分散型锚杆 锚固段长度设计过短时 减小预应力损失 2—粘摩阻力 8.4.6 三峡工程锚固于花岗岩中3000kN级锚索工作阶段应力传递深度实测值约为4.0m(约25倍孔径) 8.4.4 当杆体受拉后粘结应力并非沿纵向均匀分布 8.4 Ⅱ—锚杆应力超过工作阶段 本条规定锚固段设计长度取值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且不宜大于45D和6.5m 此外 为确保锚固安全度的可靠性 1 2 当锚固段岩体破碎 当计算锚固段长度超过构造要求长度时 图4 构造设计 涂防腐漆三度后应采用钢筋网罩 因此锚杆倾角宜为10°~35° 50086相关要求 并应避免对相邻构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4 灌浆体与地层界面的粘结逐渐软化或脱开 8.4.7 水泥固结灌浆可达到密封裂隙 Ⅰ—锚杆工作阶段应力分布图 对临时性锚杆不应小于15mm 反之 同时 8.4.8 锚杆实际锚固长度可适当加长 能最大限度地调用整个加固范围内土层强度 精轧螺纹钢制作的预应力锚杆(索) 防腐处理应保证锚杆各段均不出现杆体材料局部腐蚀现象 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自由段和外锚头的长度之和 国内外有关标准均规定锚固段构造长度不得小于3.0m~4.0m 应采取改善锚固段岩土体质量 并不能提高锚固力 在硬质岩和软质岩中 锚杆的防腐保护等级与措施应根据锚杆的设计使用年限及所处地层有无腐蚀性确定 如图中Ⅱ所示 综合以上原因 锚杆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图5 2 当计算锚固段长度超过限值时 3 8.4.1 5 8.4.5 因此建议夹角一般不小于10° 随着锚固效应弱化 刷沥青船底漆和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进行防腐蚀处理 提高土体与锚固体粘结摩阻力 对土层应取小值 提高锚杆承载能力 同时对施工期锚杆挡墙的竖向稳定不利 强风化或软弱破碎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宜采用框架格构型钢筋混凝土传力结构 以获得更高单位长度锚固段抗拔承载力 非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外端应埋入钢筋混凝土构件内50mm以上 此外 使锚杆锚固段上粘结应力大大减小且相应于整根锚杆分布均匀 该垂直分力在锚肋基础设计时不能忽略 岩石锚杆的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3.0m 预应力锚杆传力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并取其中大值 4 其自由段可按本条第1款进行防腐蚀处理后装入套管中 实际工程中 锚固段被拔出的危险性增大 保证和提高锚固性能效果 锚杆倾角过大时锚杆有效水平拉力下降过多 1 非腐蚀环境中的临时性锚杆可采用Ⅲ级简单防腐保护构造 自由段套管两端100mm~200mm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 采用荷载分散型锚杆等 传力结构与坡面的结合部位应做好防排水设计及防腐措施 非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位于岩土层中时 此时可发生裂缝沿界面向深部发展现象 扩大锚固段直径 对Ⅰ 锚杆总长度应为锚固段 荷载分散型锚杆锚固应力分布图 钻孔内的锚杆钢筋面积不超过钻孔面积的20% 8.4.8 预应力锚索不宜大于55D和8.0m 8.4 由此可见 可靠 且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随着应力不断增加从靠近边坡面处锚固端开始 承压板及过渡管宜由钢板和钢管制成 对采用钢绞线 使计算结果与锚固段锚固体和地层间的应力状况基本一致 具体防腐做法及要求可参见现行国家标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应采取特殊防腐蚀处理 锚固应力分布见图5 3 可采用除锈后刷沥青防锈漆或加套管处理 满足使用要求 压力灌浆 锚杆锚固段长度应按本规范公式(8.2.3)和公式(8.2.4)进行计算 构造设计 可采用除锈 厚度不应小于100mm 国外有关标准规定计算长度不超过10m 提出锚固段的设计计算长度应满足本条要求 4 大量的工程试验证实 3 2 且应超过潜在滑裂面1.5m 由于实际施工期锚固区地层局部强度可能降低 外绕扎工程胶布固定 或岩体中存在不利组合结构面时 对永久性锚杆不应小于25mm 3 使锚杆承载力可随锚固段长度的增加正比例提高 对岩层可取大值 8.4.2 特别适用于相对软弱又对变形及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岩土体 锚杆外端灌浆饱满度难以保证 同时将对锚肋作用较大的垂直分力 可根据具体锚杆孔直径大小与承载力要求设置单元锚杆个数 小级承载力锚杆在工作阶段锚固段应力传递深度约为1.5m~3.0m(12倍~20倍钻孔直径) 1 锚杆隔离架应沿锚杆轴线方向每隔1m~3m设置一个 韧性和耐久性 宜采用墩座或地梁型钢筋混凝土传力结构 可采用除锈后刷沥青防锈漆处理 计算采用过长的增大锚固长度 钻孔内的锚杆钢筋保护层厚度 压力分散型锚杆还可增加防腐能力 刚度 1—单元锚杆 预应力锚杆传力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 承受集中拉力荷载时 永久性锚杆的防腐蚀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锚固段岩体破碎 土层锚杆的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4.0m 应对岩体作灌浆加固处理 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 拉力型锚杆锚固应力分布图 锚杆的钻孔直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8.4.7 其锚头的锚具经除锈 Ⅱ类及完整性好的Ⅲ类岩质边坡 对位于无腐蚀性岩土层内的锚固段 渗(失)水量大时 1 预应力锚杆自由段长度应不小于5.0m 每个单元锚杆均有各自的锚杆杆体 变形增大时应力分布图 可根据地区经验确定最大锚固长度 8.4.6 由于锚杆水平抗拉力等于拉杆强度与锚杆倾角余弦值的乘积 锚杆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0°后 8.4.3 锚杆的倾角宜采用10°~35° 由于灌浆体与岩土体和杆体的弹性特征值不一致 各个不同的单元锚杆锚固段分别承担较小的拉力荷载 中 日本有关锚固工法介绍的锚固段锚固体与地层间锚固应力分布如图4所示 荷载分散型锚杆是在同一个锚杆孔内安装几个单元锚杆 非腐蚀环境中的永久性锚杆及腐蚀环境中的临时性锚杆应采用Ⅱ级防护 临时性锚杆的防腐蚀可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采取压力灌浆方法可提高锚固力1.2倍~1.5倍 公式(8.2.3)应用必须限制计算长度的上限值 位于软质岩中的预应力锚索 Ⅲ—锚固段处于破坏阶段时应力分布图 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25mm 渗水严重时 2 封阻渗水 自由段和锚固段 外锚头可采用外涂防腐材料或外包混凝土处理 2 当锚固段过长时 考虑到锚杆耐久性和对岩土体加固效应等因素 锚杆自由段长度应为外锚头到潜在滑裂面的长度 8.4.1 现浇混凝土封闭 如图中Ⅲ所示 是为保证锚固效果安全 1 可采取锚固段压力灌浆(二次劈裂灌浆)方法加固锚固段周围土体 “应力腐蚀”和“化学腐蚀”双重作用将使杆体锈蚀速度加快 锚杆抗拔力并不与锚固长度增加成正比 而是出现如图中Ⅰ所示应力集中现象 过渡管钢管壁厚不宜小于5mm 腐蚀环境中的永久性锚杆应采用Ⅰ级防腐保护构造 一般情况下 经过防腐蚀处理后 锚杆防腐处理的可靠性及耐久性是影响锚杆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位于腐蚀性岩土层内的锚固段 非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