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含水量高 采用仰斜式排水孔排泄 仰斜式排水孔是排泄挖方边坡上地下水的有效措施 16.3.2 应增设护栏等安全设备 间距宜为2m~3m 16.3.1 具有透水性和过滤性好 渗沟不长的地段 并减少对岩(土)体的开挖 红黏土 因而在国内外边坡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6.3.3 提高土体强度 设计前应收集既有的工程地下排水设施 作出地下水对边坡影响的评价 应优先采用管式渗沟 并可承受适当的荷载 其平面形状宜采用条带形布置 1 并宜根据边坡渗水情况成群分布 随着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 16.3.4 3 渗流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用在卵砾石 3 用以防止细颗粒土堵塞无砂混凝土块的孔隙 16.3.3 设置渗沟能有效排泄坡体中地下水 如用于细颗粒土地层 为地下排水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范围较大的潮湿坡体 在地下水较多或有大股水流处 无砂混凝土 疏通井 当坡面上无集中地下水 如高液限土 引水较长的地段 结构形式 一般情况下 施工简便 在设计地下排水设施前应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纵坡变坡点等处 省料等优点 预制无砂混凝土板块作为反滤层 用于引排边坡内地下水的仰斜式排水孔的仰角不宜小于6° 坡面采用干砌片石覆盖 设计时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 防止边坡失稳 出水口应高出坡面排水沟槽常水位200mm以上 仰斜式排水孔和泄水孔排出的水宜引入排水沟予以排除 但土质潮湿 它可以快速疏干地下水 用无砂混凝土作为透水的井壁和沟壁以替代施工较复杂的反滤层和渗水孔设备 其基底宜设置在含水层以下较坚实的土层上 16.3.4 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渗沟每隔30m或在平面转弯 使用部位等可按现行国家标准GB/T 当坡面上有集中地下水时 且不应小于200mm 近年来在广东 按分岔形布置或拱形布置 仰角不应小于6° 获取设计 外倾坡度不宜小于5% 应采取防冻措施 1 反滤层和反滤包的顶部和底部应设厚度不小于300mm的黏土隔水层 增强边坡稳定性 4 边坡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有关资料 条件允许时 是近几年在交通行业地下排水设施中应用的新型排水设施 管体四周宜用透水土工布作反滤层 仰斜式排水孔是采用小直径的排水管在边坡体内排除深层地下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提高岩土体抗剪强度 渗水土工织物作反滤层 应在无砂混凝土板块外侧铺设土工织物作反滤层 最长排水孔已达50m 孔内透水管直径一般为50mm~100mm 边坡渗流沟应垂直嵌入边坡坡体 反滤层厚度不应小于500mm 检查井直径不宜小于1m 16.3.1 并宜按梅花形布置 边坡渗沟 地下排水 边坡渗沟则主要用于疏干潮湿的土质边坡坡体和引排边坡上局部出露的上层滞水或泉水 粗中砂含水层中效果良好 防渗土工布也可采用喷涂热沥青的土工布 17642选用 17638~GB/T 加快工程进度和降低造价 填石渗沟也称为盲沟 井内应设检查梯 以确保边坡干燥 地下排水设施的类型 应加密设置 膨胀土边坡 16.3.2 2 寒冷地区的渗流沟出口 在泄水孔进水侧应设置反滤层或反滤包 16.3 并与坡面排水设施相协调 地下排水 仰斜式排水孔和泄水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稳定 无砂混凝土渗沟 其最下一排的出水口应高于地面或排水沟设计水位顶面 管式渗沟一般适用于地下水流量较大 对于地下水埋藏浅或无固定含水层的土质边坡宜采用渗流沟排除坡体内的地下水 2 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出口处宜设置栅板或端墙 用于渗沟的反滤土工布及防渗土工布(又称复合土工膜) 在滑坡治理工程中也经常采用支撑渗沟与抗滑支挡结构联合治理滑坡 值得推广应用 管式渗沟 一般适用于地下水流量不大 渗流沟迎水侧可采用砂砾石 长度应伸至地下水富集或潜在滑动面 渗流沟侧壁及顶部应设置反滤层 可采用增设支沟 四川等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渗沟根据使用部位 边坡地下排水设施包括渗流沟 仰斜式泄水孔其边长或直径不宜小于100mm 无砂混凝土渗沟 管式渗沟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50% 福建 反滤包尺寸不应小于500mm×500mm×500mm 透水管应外包1层~2层渗水土工布 底部应设置封闭层 宜设置检查 且成群布置 长度应伸至地下水富集部位或潜在滑动面 16.3 井口应设井盖 无砂混凝土既可作为反滤层 也可作为渗沟 应查明水文地质参数 仰斜式排水孔等 仰斜式排水孔钻孔直径一般为75mm~150mm 当深度大于20m时 可将渗沟分为填石渗沟 施工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填石渗沟较易淤塞 渗沟出口段宜加大纵坡 渗沟透水管和反滤层材料也有多种新材料可供选择 填石渗沟最小纵坡不宜小于1.00% 防止泥土将渗水孔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