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锚杆间的最大间距 10.3.4 1 应采用全粘结锚杆 其面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10.3.5 10.3.4 对临时性边坡取较小值 一般在坡面上采用按一定规律布设的系统锚杆来提高整体稳定 喷射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可按表10.3.5采用 坡体泄水孔及截水 因而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的粘结力略低于地下工程中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的粘结力 Ⅱ类岩体边坡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 50086规定 现行国家标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10.3.3 Ⅲ类岩体边坡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50mm 10.3.2 最大间距应当越小 岩石边坡在稳定性较好时 50086的规定 本条为新增条文 Ⅳ类岩质边坡应采用钢筋混凝土锚喷防护 主要是由于全长粘结性锚杆具有性能可靠 对Ⅰ 锚喷支护中的锚杆多采用全长粘结性锚杆 Ⅱ类岩质边坡可取小值 锚杆布置宜采用行列式排列或菱形排列 钢筋直径宜为6mm~12mm 本条规定整体状与块体岩体不应低于0.8MPa Ⅱ类岩质边坡可采用混凝土锚喷防护 对临时性边坡 Ⅰ 10.3.1 10.3.7 构造设计 对永久性边坡 Ⅰ类岩质边坡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 使用年限长 岩坡分类等级越低 锚杆最大间距显然与岩坡分类有关 10.3.8 双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50mm Ⅱ类岩质边坡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 钢筋直径可采用16mm~22mm Ⅱ类岩质边坡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 2 Ⅳ类岩质边坡宜取大值 Ⅲ类岩体边坡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 对整体状和块状岩体不应低于0.80MPa Ⅱ类边坡或高度较低的边坡取小值 10.3.3 Ⅲ 锚杆安设倾角宜为10°~20° 对临时性边坡不应低于C20 2 1 锚杆长度为3m~6m 便于岩石边坡施工的优点 对于系统锚杆未能加固的局部不稳定区或不稳定块体 钢筋直径为6mm~10mm 4 应采用全粘结锚杆 钻孔直径为40mm~70mm 本条的做法仅起到坡面防护和坡体浅层加固的作用 通常规定1d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5.0MPa 排水沟等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钢筋间距宜为100mm~250mm 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的粘结力 数量较少的随机锚杆进行加固 单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 以确保岩石边坡局部区域及不稳定块体的稳定性 5 锚杆间距宜为1.25m~3.00m 边坡的岩面条件通常要比地下工程中的岩面条件差 一般长度不宜过长 也可采用菱形排列 3 对永久性边坡不应低于C25 喷射混凝土1d龄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不应小于5MPa 锚杆倾角宜为15°~25° 岩质边坡坡面防护宜符合下列规定 构造设计 10.3.1 喷射混凝土应重视早期强度 Ⅳ类岩体边坡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00m 对于提高岩石边坡整体稳定性的锚喷支护 1 可采用单层钢筋网 10.3.6 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 系统锚杆的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喷层厚度可采用50mm~80mm 10.3.6 10.3 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参数 Ⅲ类围岩不低于0.5MPa 对碎裂状岩体不应低于0.40MPa 对防水要求较高的不应低于C30 10.3 Ⅲ Ⅰ类岩质边坡喷射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 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粘结力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Ⅰ 采用坡面防护构造处理的岩质边坡应符合本规范第13.2.2条的规定 Ⅱ类围岩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粘结力不低于0.8MPa 此时边坡的整体稳定已采用坡率法保证 系统锚杆在坡面上多采用已被工程实践证明了加固效果优于其他布设方式的行列式或菱形排列 3 锚杆钢筋与面板的连接应有可靠的连接构造措施 锚杆布置宜采用行列式排列 Ⅲ类岩质边坡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锚喷防护 10.3.5 3 可采用随机布设的 对Ⅲ 锚喷支护用于岩质边坡整体支护时 10.3.2 且不应大于锚杆长度的一半 4 以确保两根锚杆间的岩体稳定 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间距150mm~200mm 碎裂状岩体不应低于0.4MPa 本条各款中具体参数的选择可按Ⅰ Ⅳ类边坡或高度较高的边坡取大值的原则执行 Ⅰ 面板宜沿边坡纵向每隔20m~25m的长度分段设置竖向伸缩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