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近似按库仑理论取为三角形分布 一些地区主要是采取工程类比的经验方法 从理论分析和实测资料看 锚杆和地基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内部稳定是指锚杆锚固段与支护结构基础假想支点之间滑动面的稳定验算 对于软弱土和填方边坡 墙后岩土类别和硬软等情况 根据立柱下端的嵌岩程度 9.2.8 排水情况 当锚固点变形较小时 E′ 其侧向岩土压力合力可按下式计算 5 采用定量的设计用料 梯形或矩形 考虑支护结构与其后岩土体的变形协调 其侧向压力可分为主动土压力 因此规范推荐此方法 β 预应力锚杆考虑1.1的增大值 土质边坡锚杆挡墙的土压力大于主动土压力 E 可简化为三角形 本规范第9.2.5条对满足特定条件时的应力分布图形作了梯形分布规定 根据挡墙位移的方向及大小 2 挡土板 ah 1 锚杆变形量大小 1 图9.2.5 挡板为支承于竖肋上的连续板或简支板 填方锚杆挡墙和单排锚杆的土层锚杆挡墙的侧压力 设计者应根据地区工程经验考虑荷载减小效应 从理论分析和实测结果看 施工方法和力学参数等因素有关 其嵌入深度可按等值梁法计算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 9.2.11 外部稳定是指支护结构 不能反映挡墙实际受力特点 这是常规的能保证安全的设计方法 其计算结果较为合理 9.2.8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 因此对岩质边坡及较坚硬的土质边坡 岩土压力部分荷载通过“拱作用”直接传至肋柱上 ah 岩质边坡以及坚硬 并且在锚杆处为不动点 中密砂土等且排水良好的挖方土质边坡锚杆挡墙 硬塑状黏性土和密实 可结合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 图中e′ 3 完整的硬质岩荷载减小效应明显 ah 锚杆挡土墙的施工方案等都直接影响挡墙的变形 9.2.2 ah 9.2.2 结构内力宜按弹性支点法计算 无可靠地区经验时不宜考虑“卸荷拱”作用 同时 上述条件以外的非硬土边坡宜采用库仑三角形应力分布图形或地区经验图形 使边坡侧向压力向锚固点传递 硬塑状黏性土和密实 2 按下列公式计算 锚杆和包括锚固段岩土体在内的岩土体的整体稳定 应力释放较快 采用预应力锚杆挡墙时土压力增加更大 挡板的刚度 大量工程实测值证实 且其计算较为简单 锚杆是否加预应力 对板肋式和排桩式锚杆挡墙 ) 锚杆对岩体约束后侧向压力增大不明显 属柔性结构 支护结构形式及位移方向和大小等因素有关 9.2.5 目前理论研究还不能作出定量的计算 ah 造成矩形应力分布图形与有支撑时基坑土压力呈矩形 (9.2.2) 本条按以上原则对于存在“拱效应”较强的岩石和土质密实且排水可靠的挖方挡墙 反之极软岩及密实性较高的土荷载减小效果稍差 每延米侧向主动岩土压力合力水平分力(kN) 2 当锚固点水平变形较小时 当锚杆变形较大时立柱宜按支承于弹性锚杆上的连续梁计算内力 9.2.7 边坡变形控制设计 ah 9.2.9 中密砂土类外的土质边坡锚杆挡墙 锚杆和地层组成的锚杆挡墙体系的整体稳定性验算可采用圆弧滑动法或折线滑动法 9.2 其设计荷载按板的位置及标高处的岩土压力值确定 整体稳定性分析 是否采用逆作施工方法 设计荷载可取板所处位置的岩土压力值 4 侧向压力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 挡墙位移大小与方向 主要原因为逆作施工法的锚杆对边坡变形约束作用 主要为填方或挖方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侧向岩土压力水平分力修正值(kN/m 立柱(肋柱或排桩)及其基础设计 2 影响“拱效应”的因素复杂 E′ 梯形分布图形不同 9.2 (括号内数值适用于土质边坡) 由支护结构 不同条件时分布图形可能是三角形 挡墙侧向压力大小与岩土力学性质 e′ 相同的板跨 锚杆挡墙的整体稳定性验算包括内部稳定和外部稳定两方面的验算 注 9.2.11 柔性结构的多层锚杆挡墙时 钢筋混凝土格构式锚杆挡墙可简化为支撑在锚固点上的井字梁进行内力计算 其结构内力除与支护结构的刚度有关外 2 可结合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 由于锚杆挡墙构造特殊 故对非预应力锚杆挡墙不考虑侧压力增大 锚杆挡墙侧向岩土压力修正系数β 并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的相关规定 反之 岩质边坡锚杆挡墙或坚硬 宜采用弹性支点法或其他较精确的方法 锚杆挡墙侧压力分布图 因此目前理论上还未有准确的计算方法如实反映各种因素对锚杆挡墙的侧向压力的影响 简支板或双铰拱板 根据挡板与立柱连接构造的不同 2 侧压力分布可近似按图9.2.5确定 等值梁法或静力平衡法假定上部锚杆施工后开挖下部边坡时上部分的锚杆内力保持不变 坡顶无建(构)筑物且不需对边坡变形进行控制的锚杆挡墙 锚杆挡墙与墙后岩土体是相互作用 β 施工方案建议和监测要求 立柱荷载取立柱受荷范围内的最不利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 硬塑状黏性土和密实 影响锚杆挡墙侧向压力分布图形的因素复杂 6 支撑作用及岩石和硬土的竖向拱效应明显 计算方法可按本规范附录F执行 H——挡墙高度(m) 式中 静止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 当锚杆变形计算值较小时取大值 例如 因此要准确计算是较为困难的 可根据当地的工程经验考虑两立柱间岩土形成的卸荷拱效应 9.2.9 式中 相同的地质条件 中密砂土内时 对土质边坡 其主要原因是挡土板后的岩土存在拱效应 硬塑状黏性土和密实 边界元及弹性支点法等方法进行较精确的计算 可按连续介质理论采用有限元 9.2.10 因锚杆受力后将产生变形 仅用侧向压力随深度成线性增加的三角形应力图已不能反映许多锚杆挡墙侧向压力的实际情况 从而减少作用在挡土板上荷载 挡墙位移大小 每延米侧向岩土压力合力水平分力修正值(kN) 可考虑两肋间岩土“卸荷拱”的作用 对较软弱土的边坡 较大时取小值 结构内力可按静力平衡法或等值梁法计算 ——锚杆挡墙侧向岩土压力修正系数 锚杆层数及弹性大小 但在实际工程中 立柱可按支承于刚性锚杆上的连续梁计算内力 墙高 9.2.4 主要与岩土密实性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 9.2.3 也可作为近似方法 除坚硬 支护结构刚度和施工方法等因素 表9.2.2 岩质边坡变形小 使土压力发生变化 并参考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关于土钉墙稳定计算方法进行验算 本规范采用土压力增大系数β来反映锚杆挡墙侧向压力的增大 立柱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采用圆弧法验算边坡的整体稳定 9.2.6 9.2.7 可按铰接端或固定端考虑 当立柱位于强风化岩层以及坚硬 在平面分析模型中弹性支点法根据连续梁理论 9.2.1 与国内外工程实测资料和相关标准一致 挡板 设计计算 还与岩土体的变形有关 当采用逆作法施工的 应根据岩土类别和锚杆类型按表9.2.2确定 设计计算 确定岩土自重产生的锚杆挡墙侧压力分布 应考虑变形对格构式挡墙内力的影响 7 中密砂土类边坡的锚杆挡墙 硬塑状黏性土和密实 当锚固点变形较大时 9.2.3~9.2.5 梯形或当地经验图形 支护结构刚度也较小 拱构件 中密砂土类边坡 挡板可简化为支撑在立柱上的水平连续板 也有采用等值梁法或静力平衡法等进行近似计算 对岩质边坡 锚杆挡墙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立柱嵌入深度计算 挡土板的实际应力值存在小于设计值的情况 8 但在锚固点变形较小时其计算结果能满足工程需要 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 侧向岩土压力计算 挡墙结构内力计算 =E 锚杆计算和混凝土结构局部承压强度以及抗裂性计算 对岩质边坡以及坚硬 应考虑锚杆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