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产生小分子或挥发性溶剂 5.4.4 必须贴实 纤维增强塑料的施工 由于不处于同一平面上 5.4.4 应采用树脂胶泥料修补填平 5.4 待上一遍固化后 5 5.4.2 应固化并修整表面后 每铺衬一层 往往忽略对基层阴阳角的处理 5.4.5 自流平等) 在经过处理的基层表面 其上再涂一层胶料 往往造成树脂胶料流挂现象 5.4 应处理成45°斜角) 工程失效的案例不少 因此 手糊法分间歇法和连续法 该处树脂纤维增强材料固化后的应力较集中 固化后嵌刮修补胶泥 且因树脂固化放热集中 往往采用环氧树脂打底 铺衬纤维增强材料在树脂未固化前有回缩作用而造成气泡 封底层 大量试验和工程实践表明 常温条件下的树脂类材料与混凝土基层的附着力 树脂细石混凝土和水玻璃混凝土的整体面层或块材面层的隔离层时 因此采用间歇法施工 因此 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层数或厚度 不产生气泡等缺陷 应将阴阳角处理成圆角(如上面采用块材铺砌 保证每一层纤维增强材料贴实 平面铺衬层滑移 间歇法纤维增强塑料铺衬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流挂等缺陷 胶泥 容易造成纤维增强塑料脱层 铺衬时 以使胶料具有良好的触变性能 在纤维增强塑料隔离层表面稀撒细骨料 不应产生滑移 起到压住纤维增强材料 然后贴布 工程实践发现 当纤维增强塑料作树脂稀胶泥 纤维增强塑料封面层的施工 再按上述程序铺衬以下各层 固化后不应起壳或脱层 同层纤维增强材料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mm 1 1 本规范不推荐这种铺层方案 先均匀涂刷一层铺衬胶料 阴阳角处应增加1层~2层纤维增强材料 应进行修补 应固化后进行封面层施工 2 纤维增强塑料的施工宜采用手糊法 由于树脂自重及黏度小 树脂砂浆 其产生的收缩内应力也大 起壳等质量事故 5.4.3 再进行下一次连续铺衬层的施工 以增加同下一层防腐蚀材料的接触面和黏结力 待修补胶泥固化后 上下两层纤维增强材料的接缝应错开 环氧和混凝土基层的附着力非常好 修补层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中 因此工程上可在胶料中加入适量的耐蚀粉料或轻质二氧化硅(俗称气相白炭黑) 稍一受力 砂浆 一次连续铺衬的层数或厚度 使纤维增强材料与基层形成平稳地过渡面 在基层的凹陷不平处 认为环氧的附着力好 因此可在衬布树脂胶料中加入适量粉料 但是乙烯基或不饱和聚酯树脂覆盖在环氧树脂上面后 脱层和气泡等缺陷时 酚醛或呋喃类纤维增强塑料可用环氧树脂或乙烯基酯树脂 凹陷不平处 错开距离不得小于50mm 当有毛刺 5.4.6 在立面或斜面铺衬纤维增强材料时 3 4 连续法纤维增强塑料铺衬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修平基层表面的麻面 赶净气泡 再采用乙烯基树脂或不饱和聚酯树脂类材料做覆盖层(玻璃钢 在铺完最后一层布后 胶料应饱满 纤维增强塑料的施工 4 均应检查前一铺衬层的质量 随即衬上一层纤维增强材料 应均匀涂刷面层胶料 应均匀地涂刷封底料 呋喃和酚醛类纤维增强塑料应采用间歇法施工 铺衬时 5.4.3 当涂刷两遍以上时 应涂刷一层面层胶料 同时应均匀稀撒一层粒径为0.7mm~1.2mm的细骨料 上下两层纤维增强材料的接缝应错开 再涂刷下一遍 在施工时 以增加树脂黏性 阴阳角处应增加1层~2层纤维增强材料 树脂初凝前可能会造成立面铺衬层下滑 在阴阳角处铺衬时 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胶泥料修补刮平基层 再打第二道封底料 由于呋喃和酚醛树脂在固化过程中 连续铺衬到设计要求的层数或厚度后 同混凝土本身的强度 易被破坏 铺衬工序应强调树脂胶料要浸入到纤维增强材料中去 一次连续铺衬层数太多或厚度太厚 消除气泡的作用 它们之间的层间附着力存在着问题 应在前一次连续铺衬层固化后 以便胶液渗入到基层中去) 1 先打第一道封底料(胶料中掺入适量稀释剂 2 密实度和表面处理是否彻底有关系 5.4.2 纤维增强塑料现场施工一般采用手糊法 5.4.6 纤维增强塑料铺衬前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5.4.1 故作本规定 不得有漏涂 错开距离不得小于50mm 同时在转角处增加1层~2层纤维增强材料 5.4.1 一般铺衬前的施工程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