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50% 在桥梁跨径长度中扣除水面宽度的比例 宜根据实际设计方案计算 路基两侧防护宽度均应按主风向一侧的防护宽度计算 其中 防雪林带 西北严重风沙地段路基两侧防护宽度为 交叉工程综合用地面积 其工程规模每个项目不一样 互通式立体交叉综合主线长度 改河 停车区25km (30-5.8+80)×1000÷10000=10.42hm 一级公路40km 结果见表3-6 计算时 并考虑节约用地要求 根据路基宽度的增加或减少相应增加或减少总体指标值 防雪栅 2 因此对地形类别术语及其概念没有明确定义 共计1310m 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面积对总体指标的影响越来越小 应按实际增加的用地计算 本条内容同样适用于其他章节 并适当考虑公路(特别是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趋势 需建设时 其中以主线下穿分离式立体交叉和天桥对用地面积的影响最大 下风侧植被保护带100m 修订编制计算采用的主线收费站间距为 使用时应按公路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 防护宽度以30m计时 防护带50m 高速公路按基准值选取服务区和停车区指标 故雪害地区的调整指标按一侧防护和两侧防护分别计算 防护带200m 每侧防护路线另增用地 350m 实行燃油税后拟逐步取消二级公路收费 上风侧植被保护带450m 养护设施设置间距见表3-10 由于占地性质相同 表3-6 平整带30m 根据交叉工程设置间距 建议调整系数最小不宜低于0.9 3.0.12 防护宽度以50m计时 共计1000m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组成表 按匝道收费站管理设施的用地指标计算匝道收费站的用地面积 并按2/3为完全分离式 当公路建设项目涉及这些用地时 然后根据相应的分项工程用地指标计算各分项工程的用地面积 3.0.1 本条给出的调整指标计算说明如下 每座隧道洞口前分离式路基长度按六车道高速公路800m 往往会因增加一些特殊的防护 平整带30m 改沟 2 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为50% 表3-4 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长度之后的值 地震 总体指标是按照一般情况计算的用地面积 这些情况与其他地形条件下的公路有较大差别 累加得到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高速公路130km 表3-1 其建设用地指标的计算方法 实际项目的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与计算点值不同时可采用内插计算 因华北 微丘区 编制条件参数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桥梁工程含量见表3-13 服务 四级公路设停车区是考虑设置临时停车港湾 互通式立体交叉 每侧防护路线另增用地 平整带30m 当地形开阔 本次修订将原指标中的平原区 其沿线设施含量较少 交叉工程设置间距 防护带150m 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变化也很大 防护带200m 包括收费 对雪害严重需设置多重防雪林带及雪崩整治工程用地 并保持原指标的延续性 不属于项目的主体工程和沿线设施工程 一般风沙地段路基两侧防护宽度为 修订编制说明如下 修订计算采用的服务设施设置间距如下 一级公路中长隧道和短隧道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000m 且公路建设完工后一般都不由项目自身使用或管理 二级及等级以下公路为800m 因此在编制总体指标值时不包括这些内容 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面积对总体指标的影响越来越大 修订按各种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权重计算不分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综合收费站数 调研和专家意见确定 当主风向变化不定时 表3-7 滑坡 三 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的沿线设施含量一般相对较多 编制条件参数是设定的 总体指标修订仍然沿用原指标的方法 15 高速 D80-2006)的规定 Ⅲ类地形区 1000×1000÷10000=100hm 未在交叉工程综合用地面积中计算 3.0.8 山岭重丘区 下风侧植被保护带200m 错车道等需要的占地 10 桥梁及隧道工程综合用地面积 其他分项工程都需要增加用地面积 结合各方面意见确定调整系数 公路工程项目的改路 即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下风侧平整带25m 3.0.2 因此修订指标增加了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调整系数 2 编制计算包括跨越河流沟渠的桥梁和主线上跨分离式立体交叉桥 收费设施包括主线收费站和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收费站 涎流冰地区或公路工程项目需建设防灾设施时 (3)交叉工程综合用地面积 计算出隧道的长度含量 以及按总体指标计算公路工程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方法 为了更直接 同时按一定权重计入了分离式路基间的用地 计算时 因此本次修订不计二级公路收费站用地 3.桥梁及隧道工程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支线和连接线属于非主体工程 相当于具集散功能的情况 三级和四级公路按二级公路停车区基准值选取 表3-14 通信线路和专业管道等改移工程用地 表3-12 共计760m 每公里路线另增用地 上风侧植被保护带100m (1)互通式立体交叉综合用地指标 第三章 对于匝道收费站 B01-2003) 防雪堤离路基边缘的距离一般采用20~30m 风向 而软土 根据前述主线收费站间距计算其含量(座/km)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用地面积 表3-8 与实际项目的具体情况差别可能较大 确定公路工程项目一般情况下桥梁跨径长度与路线长度的比例 (4)沿线设施综合用地面积 故分别计列其调整用地面积 为了与现行公路技术标准的编制思想保持一致 下风侧植被保护带300m 服务设施用地指标的选取原则是 结合近年来公路建设情况 雪害地区的主要防护措施是设立防雪林带或防雪栅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隧道工程含量 因此 公路建设项目的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会发生变化 ④根据各种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权重及相应的用地指标 760×1000÷10000=76hm 不同项目变化较大 考虑了在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变化的同时 桥梁工程含量 计算结果见表3-18 ③根据各种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权重以及编制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的工程规模的主线长度 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综合收费站数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路基工程含量为扣除桥梁跨径长度(含主线上跨分离式立体交叉桥) 结合调研和专家意见 养护设施设置间距 当实际项目的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大于计算点的最大值时 平整带25m 选用相应的指标或根据实际设计计算确定 共计250~300m 由于公路工程项目的辅道 应对用地面积进行适当调整 服务设施综合用地面积 表3-19 一级公路的隧道工程用地指标按独立双洞 本条内容同样适用于其他章节 不同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权重也发生变化 ②互通式立体交叉各种形式的权重 1.交叉工程 计算出交叉工程的综合用地面积 可按设计数量增加用地 /km 确定交叉工程的设置间距 2 东北和西北风沙地区的范围 排水设施宽大 从路基边缘到防雪栅的距离一般为30~50m ①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各种形式的权重 沙丘移动规律及植被覆盖等情况各不同 搜集资料统计分析和专家意见 3.0.6 结果见表3-3 按其公路技术等级采用本章相应的指标另行计算 (3)监控通信 并考虑公路建设发展趋势 45% 结果见表3-7 D20-2006)以及其他相关规范 2 并在文件中说明 经主管部门批准后 其数值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计算 监控通信 3.0.4 防护带100m 沿线设施等各分项工程的含量(所占比重) 1/3为边坡联体分离式路基计算 防护带200m 在此不计 隧道工程和沿线设施用地所受到的影响 未计交叉工程 四级100km 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变化对其权重的影响 首先确定隧道工程的间距 并综合考虑公路建设发展实际及未来趋势 平整带25m 路基平均计算(填挖)高度按照路基工程用地指标中统计分析的值采用 表3-16 防护带200m 路基两侧均应设置 见表3-19 本调整指标不宜用于路基宽度变化过大的调整 (2)服务设施 沙漠等地区的公路 荒滩 表3-5 上风侧植被保护带600m 泥石流 养护设施综合用地面积 结合调研和专家意见 当冬季主导风向变化不定时 山岭重丘区根据隧道工程含量计算分离式路基含量 固沙带50m 清楚地看出总体指标的主要编制条件 风速 作为指标编制计算的桥梁工程含量 一级公路监控通信 服务设施综合用地面积计算结果见表3-9 根据调研情况 结合各方面意见确定调整系数 上风侧平整带25m 路基两侧防护宽度为 修订的总体指标基本值计算采用的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主要依据公路建设现状的平均水平取定 养护设施 计算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综合用地指标 其用地面积除按前条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变化增加以外 如设置防雪栅 当为高速公路时分离式路基较多 计算结果见表3-12 为了直观和易于理解 由于总体指标编制计算是按一般情况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考虑各有关参数的 因此指标修订时根据其工程特点分析各分项工程含量 3.0.13 并规定当公路工程项目处于多个地形区时 当实际公路工程项目的条件参数值有较大不同时 防雪林带宽度不宜小于20m 计算其在总体指标计量单位(公路公里)中的含量(间距值的倒数) 按表3-14中的比例扣除水面宽度 总体指标是基于一定的条件编制的 Ⅱ类 防护带200m 崩塌 沼泽 公路工程项目位于大型或特大型城市的过境公路 二级公路80km 每公里路线另增用地上限 3.0.11 通道和沿线设施等都会增加 计算出中长隧道和短隧道的座数含量(见表3-15) 当实际项目的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小于计算点的最小值时 其中又分为收费站管理设施和收费广场 5.总体指标 一级公路中长隧道与短隧道之比为55% 对多种分项工程设置情况的用地面积进行对比分析 结合调研和专家意见确定 间距分别为 分离式立体交叉 B01-2003) 主线上跨分离式立体交叉 Ⅲ级围岩条件取值 (桥梁跨径长度占路线总长的比例) 按第九章的有关规定另增用地面积 同时考虑到用地指标编制的特点和需要 多年冻土 修订编制采用的高速公路 表3-13 东北的高大流动沙丘路基两侧防护宽度为 有时仍然使用平原区 计算出不分形式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综合用地指标 根据调研 3.0.3 3.0.10 表3-17 结果见表3-4 高速公路服务区50km 在桥梁工程跨径长度中 3.0.9 支线 并计算完全分离式路基中间空地的用地面积 改渠 见表3-2 550×1000÷10000=55hm 桥梁 连接线 二级公路监控通信(应急管理)设施按200km间距考虑 路基工程综合用地面积计算结果见表3-17 间距宜为50~80m 表3.2 平整带25m Ⅱ类 对半固定沙丘设防护带50m 收费设施综合用地面积计算结果见表3-8 养护设施综合用地面积计算结果见表3-11 弃土场用地 (25+200+25+50)×1000÷10000=30hm 25km作为计算点编制计算调整系数 计算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综合主线长度 通道 各种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权重根据搜集资料的统计分析情况 不同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收费站数不完全一致 根据《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2)交叉工程设置间距 监控通信和养护设施 当路基宽度变化超过一个车道及以上时 积雪量过大时 3.0.7 计算结果见表3-16 根据上述计算的交叉工程 表3-18 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养护设施间距统一采用40km 每公里路线另增用地 (1)收费设施 表3-7中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综合收费站数 (50-5.8)×1000÷10000=4.42hm 不完全是实际公路工程项目设计的采用值 差别较大 4.路基工程 分析各种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权重 不计用地 防护宽度 每公里路线另增用地 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对公路工程用地有较大影响 应单独另行计算 戈壁 微丘区 互通式立体交叉综合用地指标 平整带30m 包括互通式立体交叉 整体式路基含量为扣除分离式路基后的数量 平整带25m 由此可应用隧道工程用地指标计算隧道的用地面积 根据本次修订搜集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膨胀土 取高速 桥梁及隧道工程和路基工程综合用地面积 天桥 对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区 Ⅲ类地形区 每公里路线另增用地下限 累加即得到单位公路公里(扣除隧道长度)的用地面积 表3-10 本条说明公路工程项目当由不同技术等级或不同路基宽度路段组成时 20 (25+200+25)×1000÷10000=25hm 总体指标中未包含这些用地面积 表3-3 四车道高速及一级公路600m计 一级公路80km 表3-11 可设置两排防雪栅 2 2 以便确定交叉工程的含量 匝道收费广场用地已在互通式立体交叉中计入 当需设置两排防雪栅时 选取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为5 且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城市出入口公路路段 一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只设停车区 结合各自的用地指标 其占地性质与桥梁工程相同 改移输电 3.0.15 华北 300m 山岭重丘区依次定义为Ⅰ类 因此在桥梁工程综合用地面积中计算 路基宽度选取规范规定的一般值 引起用地面积增加 本次修订采用的交叉工程设置间距见表3-5 2.沿线设施 以便在计算路基用地面积时扣除 表3-15 并列出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根据相关规范 一般边坡坡率较缓 根据表3-6中互通式立体交叉含量 监控通信 防雪堤(墙)等 本条规定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3.0.14 按主线收费站管理设施和主线收费广场的用地指标计算其用地面积 计算得到调整系数 (1)桥梁工程含量 本调整指标只计算了路基用地变化量及因路基宽度变化所影响到的桥梁工程用地变化量 岩堆 隧道 从公路建设项目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 取高速 本条规定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对于路基宽度变化的调整指标 本条说明指标编制所区分的地形类别 而取消了与地形类别的关系 当公路工程项目实际涉及这些用地时 /km 应按第九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桥梁工程用地面积只计算特大 其建设用地总体指标的计算方法 天桥和平面交叉 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位置 因此 交叉 盐渍土 并在设计说明书中占用土地部分予以叙述 公路工程项目的辅道 在参考原指标编制情况的基础上 路基工程综合用地面积 /km 1310×1000÷10000=131hm 但在以下的条文说明中 互通式立体交叉各种形式的权重(%) 在涉及地形类别时 (30-5.8)×1000÷10000=2.42hm 绕城公路 根据调研和专家意见 2 抗震等工程措施 当其为高速或一级公路时 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分为具集散功能和具干线功能两种情况 沿线设施 (3)桥梁及隧道工程综合用地面积 而主线上跨分离式立体交叉桥含量由前面表3-5中设置间距和其跨径长度统计值(73m)计算确定 对交叉工程设置间距进行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下面按照计算顺序说明总体指标的修订编制情况 三 其倒数即为按路线长度计算的隧道工程座数含量(座/km) 固沙带50m 沙源 分离式立体交叉 防雪林带至路基的净距不应小于25m 大中桥 每侧防护路线另增用地 监控通信 防护或处治措施等情况 其概念内涵等同于Ⅰ类 并按桥梁跨径长度计算 沿线设施综合用地面积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各种形式的权重(%) 根据国家最新政策 上风侧植被保护带300m 共计550m 本条给出的调整指标计算说明如下 (收费站数/每座互通式立体交叉) 3.0.5 下风侧植被保护带100m 隧道长度 本条说明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编制计算的单位及其含义 收费设施综合用地面积 低缓流动沙丘路基两侧防护宽度为 每公里路线另增用地 本条说明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包含的内容是公路工程项目的主体工程和沿线设施的用地面积 防雪堤(墙)一般设置在垂直于主导风向的路基迎风侧 B01-2003)由于强调各项指标与设计速度的关系 防护带50m 见表3-1 一级和二级公路按相应停车区基准值选取 应用交叉工程中各分项工程的用地指标(互通式立体交叉为综合用地指标) 表3-9 (2)隧道工程含量 即先参照资料统计分析结果确定路基 修订版正式条文列出了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以及设置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