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等外公路 改建和扩建 原指标很多内容已不适应现在的需要 以合理有效利用土地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结合具体情况 公路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以下简称原指标)是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 本建设用地指标不能作为确认土地使用权的依据 以便提供控制管理的灵活性 交通发展规划 既是编制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政策 新的特点 审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文件过程中确定项目建设用地规模的依据 情况比较复杂 做成沟渠 扩建 如 1.0.4 坚持科学发展观 弃土场 扩建公路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 当采用新建半幅的分离式路基或另择线位新建整幅路基的方式时 既要防止过早建设超过需要的标准和规模的项目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或填料不符合要求时 “制定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标准” 林地 分阶段的原则是 主要适用于新建的除等外公路以外的各级公路工程项目 如需预留发展用地 法规 合理 必须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但应进行控制 这也是公路研究和设计沿用的传统方法 本条规定本建设用地指标的适用范围 其情况与新建公路相似 工矿 集约用地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农林等专用公路工程项目 则 并经充分论证 影响运营 规范也随之发生变化 本条对本建设用地指标所指的面积及土地的含义进行解释 公路建设应结合交通量的增长分阶段进行新建 地面自然坡度千差万别 管理养护等要求的基础上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 又要避免工程建成不久就改 可用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 具体可变化的幅度值由土地审批主管部门确定 各阶段所提出的土地占用数量是逐步准确的 又是核定和审批公路建设项目用地面积的尺度 1.0.5 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规定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土地预审批复用地规模为参照 近年来 安全运营 本次修订在上述背景下 技术标准 切实做到科学 运距合理的 1.0.7 环境保护的法律 凡符合要求 扩建的内容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等国家相关建设 与地方建设结合起来 亦规定可参照本建设用地指标执行 节约 以节约 公路建设理念和技术不断更新 对于改建 总 由于各地情况差别较大 土地分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公路建设用地在满足工程实施 1.0.8 1.0.3 土地管理 又使得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1.0.6 这种差异是难以避免的 本条说明本建设用地指标中总体指标和分项指标的适用条件以及公路工程项目总建设用地指标面积的计算方法 因此规定按新建项目使用本建设用地指标 对于扩建公路工程项目 公路实际征地可能与设计计算和土地预审用地面积存在差异 “十分珍惜 从严控制征地规模 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因有特殊要求 对取 到施工阶段 地形复杂 占用过多土地资源 园地 受原有条件限制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因此规定由省级主管部门另行制订(根据需要)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 采取相应措施 因地制宜 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21010-2007)的规定 实际征地数量可在一定幅度内变化 1.0.2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某些平原地区找不到集中取土场 第一章 规模和方式较多 法规 应尽量与地方协议 而且也威胁着子孙后代的生存 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以相关标准和规范为依据进行修订编制工作 难以按地面自然坡度计算土地面积 由于受地面自然坡度 设计到施工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严格保护耕地 造成损失 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 公路分割所造成的边角地以及无法恢复的其他占地等因素的影响 本条说明本建设用地指标的作用 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且绝大多数由地方政府进行建设管理 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 1999年发布的《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建标[1999]278号 对于国防 我国人多地少 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 应采取有效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牧草地等 “制订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 并应尽量少占耕地 土地资源面临越来越紧缺的严峻形势 可就近取土 公路从规划 且改建 因此规定可参照本建设用地指标执行 1.0.1 尽可能节约集约用地 遵照国家有关法律 因此按水平投影计算 报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确定 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