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1.0 4 房屋宽度及砌筑砂浆强度等级来判断是否满足抗震要求而不进行抗震验算 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8 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仅有非结构构件的构造不符合本标准5.2.8条第2款的有关要求 7.2.2 考虑框架承担一部分地震作用 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 可按底层框架砖房的0.85倍采用 1.7 保持77 底层框架 可按照本标准第5.2节的有关规定鉴定 本节适用的房屋最大总高度及层数较B类房屋略有放宽 还可考虑构造对抗震承载力的影响 应符合下列要求 圈梁布置 9时厚度为240mm的抗震墙应有墙垛 底层框架和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 也要在第二级鉴定中采用规范方法进行验算 底层内框架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不符合本标准第7.2.2条第2款规定 7.2.10 7.2.4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构件 即使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 7 6拉结钢筋 7.2.1 应按表7.2.6中数值采用内插法确定 框架部分可按照本标准第6.2节的规定进行 7度时可为装配式楼盖 1)顶层应有圈梁 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 9度时不适用 1.5m 6 应符合本标准第5.2.4条第3款的规定 3 以减少地震时的变形集中 9度时 2 本条规定了不需进行第二级鉴定而评为不符合鉴定要求的情况 见本标准附录C的说明 7 2 当现有房屋比表7.2.1的规定多一层或3m时 应符合本标准第5.2节的有关要求 多层内框架砖房的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 可按本标准第6.2节的规定进行 8度时超过三层和9度时 9度时不应大于2.0 宜按表7.2.6采用 1.0m 6章A类抗震鉴定有关规定执行的内容 3)7度超过三层和8 1 0.8 其中 7.2.7 一般情况 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 应按本标准第3.0.5条的规定 1 0.2采用 可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照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进行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要检查多层内框架砖房的纵向窗间墙宽度 框架梁 7.2.8 单排柱到顶砖房的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限值 9度时 抗震墙横墙最大间距 9度分别不宜大于0.9 6 可分别按0.7 3.0采用 框架梁 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的限值 主要依据震害并考虑当时我国现实情况 应符合下列要求 35和2.35采用 强调了底框房屋不得采用单跨框架 180mm墙承重时只能用于底层框架房屋的上部各层 7度时不应低于M2.5 底层框架 针对此两类结构的特点 其他各层限值的调整可用内插法确定 可分别按0.7 底层内框架砖房相同 1.2m 底部墙体布置要基本对称 95鉴定标准的有关规定 0.7 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 7.2.5 应有构造柱或沿墙高每10皮砖应有2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 与钢筋混凝土框架不同 结构体系满足要求且整体性连接及易引起倒塌部位都良好的房屋 5 1 内框架砖房大梁在外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 除参照多层砖房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有关规定确定外 7.2 以及控制框架柱轴压比的要求 2)底层框架不应为单跨 7.2.8 砌筑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 虽遭严重破坏但未倒塌 在重力荷载下的轴压比 1 取值不同于多层砖房 9度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13 可按多排柱到顶砖房相应限值的0.85倍采用 纵向窗间墙不符合第一级鉴定时 以减轻地震破坏 要检查底层框架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烈度影响系数 其影响系数应按体系影响系数处理 对于新建工程已经不能采用的早年建造的底层内框架砖房 7.2.9 应符合本标准第6.2节的有关要求 各层均应有圈梁 当超过规定的限值时 (Ⅱ)第二级鉴定 其纵向窗间墙的影响系数由局部影响系数改按整体影响系数对待 多层内框架砖房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时 高15m 7.2 部件及其连接的构造 屋盖时 房屋层数超过本标准表7.2.1所列数值时 8 砖墙部分可按照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进行 内框架砖房的纵向窗间墙的宽度 屋盖时其要求略有放宽 底层内框架砖房 或构件支承长度少于规定值的75% 7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第二级鉴定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第二级鉴定 可只对非结构构件局部处理 3 3)第二层的墙体宜与底层的框架梁对齐 应符合下列要求 分别不宜小于0.8m 2 结构体系鉴定时 基本上与设计规范相同 底层的砖抗震墙部分 2 上部各层应按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进行 现有房屋的整体性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可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 使抗震承载力验算可有所简化 超过时应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但应评为不符合鉴定要求并提出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采用装配式混凝土楼盖 7.2.3 1.0 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 按横墙间距 A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鉴定 或底层框架 整体性连接鉴定 本条规定的限值与多层砖房有所不同 强调了楼盖的整体性 7 房屋的抗震承载力可采用抗震横墙间距和宽度的下列限值进行简化验算 顶层可按本标准第5.2.9条规定限值的0.9倍采用 其实测砂浆强度等级应高于第三层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和多层内框架砖房的砖抗震墙 底层框架 一般情况下 这主要是根据震害经验及统计分析提出的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可根据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砖柱轴向压力 多层内框架砖房的烈度影响系数 A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鉴定 8 应按本标准附录B.0.3采用 砖柱(包括钢筋)的截面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等计算确定 震后修复使用 可类似多层砖房 且均不应小于1.0 现有房屋的结构体系应按下列规定检查 砖柱偏心距限值 3 通常参照多层砖房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有关规定确定 底层内框架砖房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时 烈度影响系数 故适用的高度一般降低6m 底层框架 考虑框架承担一部分地震作用 (Ⅰ)第一级鉴定 应加固成为底部框架-抗震墙上部砖砌体房屋 7.2.7 应考虑扭转的不利影响 大梁与外墙的连接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上部各层的第一级鉴定 1 2 位于9度区的海城农药厂粉剂车间为三层的单排柱内框架砖房 层数降低二层 横墙间距超过表7.2.2的规定 使本标准的鉴定方法比较协调 尚需注意本标准第5.2.9条的说明 应提高对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采取改变结构体系等减灾措施 考虑框架承担了大小不等的地震作用 底层框架 7.2.10 8 烈度影响系数 8 7.2.2 与多层砖房类似 (Ⅰ)第一级鉴定 3 7.2.6 7.2.1 厚度不应小于240mm 当房屋高度和层数超过表7.2.1的数值范围时 但应有圈梁 本次修订 8 由于这种墙体稳定性较差 1)在纵横两个方向均应有砖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时 直接借用多层砖房和框架结构的方法 多层内框架砖房的圈梁 内框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表7.2.6中数值可按墙厚的比例相应换算 7.2.6 暂时仍需使用的 其外墙砖柱(墙垛)的现有受剪承载力 7.2.9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和第二层 砖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 横墙厚度为370mm时的抗震横墙间距和纵墙厚度为240mm时的房屋宽度限值 其他厚度的墙体 并可按照本节的规定计入构造影响因素 抗震墙基准面积率 本条规定了第一级鉴定中需按本标准第5 9度时应为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盖 6 底层的基准面积率也不同于多层砖房 7.2.4 柱的第一级鉴定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比 7.2.5 且应与垫块或圈梁相连 底层框架 当仅非结构构件不符合本标准第5.2.8条第2款的规定时 (Ⅱ)第二级鉴定 2)6度时和7度不超过三层时 如海城地震时 6 隔层应有圈梁 9度时 4 A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7.2.2的规定 9度时不应低于M5 每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 其中 其中 取值与底层框架 3.0采用 电梯间四角及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底层的框架部分 7度时不应大于3.0 多排柱到顶的内框架砖房的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限值 应通过鉴定予以更新 1.7 底层内框架砖房的上部各层 分别按1. 底层框架 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的限值应按本标准第5.2.9条的有关规定采用 底层可分别按本标准第5.2.9条规定限值的1.4倍和1.15倍采用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符合本节各项规定可评为综合抗震能力满足抗震要求 9度时 50011有关规定采用 保持77 但不能用于木楼盖的情况 现有A类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实际的最大高度和层数宜符合表7.2.1规定的限值 6 8 多层内框架砖房在外墙四角和楼梯间 当底层的墙体在平面布置不对称时 第一级鉴定时 3 95鉴定标准的有关规定 柱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8 其抗震墙基准面积率 分别按1.35和2.35采用 1 针对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结构特点 应按本标准附录B. 基准面积率取值不同于多层砖房及底层框架 需采用考虑构造影响的规范抗震承载力验算法 以减少鉴定计算的工作量 使用时 进行综合评定 7 50011的方法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8 2 框架柱截面最小尺寸不宜小于4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