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应能可靠地传递地震作用 在柱的上 8 但设计特征周期按89规范(即本标准表3.0.5规定)取值 计算时构件组合内力设计值不作调整 对乙类设防的混凝土房屋 即与承重砌体结构相连的平面框架 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按下列要求检查 抗震墙的周边宜与框架梁柱形成整体或有加强的边框 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40mm 9度时不应为铰接节点 50011的方法进行抗震计算分析 5 与承重砌体结构相连的框架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与考虑构造影响的规范抗震承载力验算法 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按本标准第3.0.5条规定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计入构造影响满足要求的结构 本条规定了不需要进行第二级鉴定就评为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情况 1 8度Ⅲ 沿柱全高范围内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6.2.11~6.2.14 6.2.8 5 可按本标准附录C计算 本条提出了框架结构与砌体结构混合承重时的部分鉴定要求——山墙与框架梁的连接构造 2 烈度高者 墙体之间楼盖 现有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可在0.8~1.0之间取值 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系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当仅有女儿墙等非结构构件不符合本标准第5.2.8条第2款的规定时 6.2.3~6.2.5 Ⅳ类场地和8 下端 4)无砌体结构相连 砌体填充墙等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鉴定要求 抗震墙之间楼盖 框架-抗震墙的墙板配筋与构造应按下列要求检查 整体性连接构造的鉴定分两类 4 7度时不应低于C13 当隔墙长度大于6m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损伤和倾斜的修复 6.2.15 9度时 9度时 且应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 1 基本同89版设计规范 与89规范系列的设计规范相同 砖砌体填充墙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2.5的抗侧力黏土砖填充墙 不应为单跨框架结构 可只要求对非结构构件局部处理 Ⅳ类场地和8 6.2.3 当结构受损伤或发生倾斜但已修复纠正 屋盖长宽比的规定同设计规范 当前者不适用时 应至少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平面结构 且平面内的抗侧力构件及质量分布宜基本均匀对称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3时 且8 作为简化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当各项构造均符合本标准第6.3节B类建筑的规定时 9度时墙顶尚应与梁板连接 梁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 y 8 箍筋构造和轴压比等有关 现有A类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V 3)楼层刚度不宜小于其相邻上层刚度的70% 厚度不小于240mm 本节的其他规定有多项明显不符合要求 6.2.1 8度时 跨数的合理性和规则性的判别 6.2.2 ——局部影响系数 6度和7度Ⅰ 最小直径不宜小于6mm 按照第1.0.3条的要求 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 6.2.13 连接方式主要指刚接和铰接 框架-抗震墙中抗震墙的构造要求 y 6 且连续三层总的刚度降低不宜大于50% 房屋的规则性判别 9度时 梁 6.2.14 6.2.7 其中 且不宜小于墙板净高的1/30 装配式框架宜有整浇节点 可采用平面结构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第二级鉴定 6.2.10 一般情况采用前者 HRB 2 地震作用按本标准第3.0.5条的规定计算 2 现有钢筋混凝土房屋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第二级鉴定时 ——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 梁柱箍筋 单跨框架对抗震不利 可取0.8 335级钢筋不宜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30倍 对材料强度和纵向钢筋不做要求 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 尚应选取计入扭转影响的边榀结构 当不符合时 可取1.0 现有结构体系的鉴定包括节点连接方式 填充墙等与框架的连接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 HPB A类钢筋混凝土房屋的体系影响系数可根据结构体系 1 墙内宜有连系梁与柱连接 本节第6.2.1~6. 2 9度时 轴压比等 6.2.11 可计入柱边以外2倍楼板厚度的分布钢筋 填充墙的厚度 3 2 8度时不应大于150mm 对不同烈度鉴定要求相同的项目 50011的方法计算 A类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鉴定 梁纵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按20世纪70年代的规范检查 框架柱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按本标准第3.0.5条的规定进行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 6.2.4 5 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和横向箍筋的配置应符合非抗震设计的要求 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8倍纵向钢筋直径且不大于150mm 式中β——平面结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考虑填充墙抗侧力作用时 除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外 要求控制柱截面 框架柱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 最好计入梁侧面楼板分布钢筋的影响 柱净高各1/6的范围内 要求取不同的平面结构进行楼层综合抗震承载力指数的验算 对框架-抗震墙体系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1.0 6.2.6 2 凡无明确指明乙类设防的内容 2)立面局部缩进的尺寸不宜大于该方向水平总尺寸的25% 6.2.8 增加了框架柱最小纵向钢筋和箍筋的检查要求 箍筋 1 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盖 3 梁柱节点构造不符合要求的框架及乙类的单跨框架结构 4 梁两端在梁高各一倍范围内的箍筋间距 要检查纵筋 上述数值尚宜乘以0.8~1.0 9度时 6.2.1 7度Ⅲ 可按本标准第6.2.13条确定 6.2.10 仅有女儿墙 9度时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 3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乙类设防时 9度时不应大于100mm (Ⅱ)第二级鉴定 7度Ⅲ 8 当墙高大于5m时 框架的中柱和边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不应少于0.5% 1 由综合评定进行第二级鉴定 按下列情况确定 (Ⅰ)第一级鉴定 山墙应有钢筋混凝土壁柱与框架梁可靠连接 抗侧力黏土砖填充墙的最大间距判别 2.8条的规定 乙类设防的多跨框架在8 砂浆强度等级 柱的轴压比不应大于0.8 (Ⅰ)第一级鉴定 房屋的内隔墙应与两端的墙或柱有可靠连接 宜按当地设防烈度和表6.2.4的要求检查 6~8度时不应低于M2.5 (Ⅱ)第二级鉴定 4 当部分构造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而部分构造符合非抗震设计要求时 8 3 对于乙类设防的房屋 4 9度时不应低于M5 其中 2 当不符合时应要求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8 有明显扭转效应时 系参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提出的 钢筋混凝土房屋符合本节上述各项规定可评为综合抗震能力满足要求 9度应加固 3 2 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取1.0 参照欧洲抗震规范 可取1.25 是8度时抗震承载力验算的一种简化方法 6 8度时不宜小于0.8% 1 当上述各项构造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2 框架结构宜为双向框架 且不宜大于该方向总长度的30% 间距不应大于150mm ξ 3 可按本标准第6.2.14条计算 填充墙沿柱高每隔600mm左右应有2 有填充墙的平面框架或楼屋盖长宽比超过规定时其中部的平面框架 9度时不宜小于1.0% 9度时还要验算柱的轴压比 对规则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具体见本标准附录C 但应评为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要求 可按本标准第6.2.12条确定 与框架结构相连的承重砌体结构不符合要求 构造影响系数的取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V 此时 Ⅳ类场地和8度时 体系影响系数只与规则性 当各项构造均符合非抗震设计规定时 柱轴向力计算的框架柱的弯矩增大系数宜大于1.1 针对现有建筑的情况 9度时 混凝土碳化而造成的钢筋锈蚀 50011规定的方法计算 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 门脸 框架角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 6拉筋伸入墙内 235级钢筋不宜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25倍 9度时墙顶与梁应有连接 局部影响系数只乘以有关的平面框架 局部影响系数可根据局部构造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 尚应按本节的规定估算构造的影响 框架结构不宜为单跨框架 需采用后者 地震作用尚应乘以增大系数1.1~1.6 1)平面局部突出部分的长度不宜大于宽度 乙类设防时 框架结构应按下列规定检查 3 8 轴压比等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和部位 以及梁底纵筋的锚固 可取1.4 8 楼梯间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不符合本标准第5.2.8条第2款的有关要求 还建议检查其“强柱弱梁”的程度 7度Ⅲ 2 ——体系影响系数 6度和7度Ⅰ 均需按提高一度的规定检查 除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外 是参照89版设计规范提出的 锚固长度应相应增加纵向钢筋直径的5倍 4 9度时按梁柱的实际配筋 8 3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取0.7~0.95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不小于1.0的结构 取0.6~0.9 包括因嵌砌黏土砖填充墙形成的短柱 不符合的程度大或有若干项不符合时取较小值 属于局部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 6.2 墙板中竖向及横向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15% 可按超过的程度 6.2.12 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 本条规定了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综合抗震能力的两种方法 A类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鉴定 9度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13 明确要求乙类设防的混凝土房屋不能为单跨框架 1 该项影响系数取较小值 可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 9度时 9度时不应低于C18 由于第二级鉴定时 角柱不应少于0.7% 8度时不应大于200mm 5 8度时不宜小于0.6% 柱 3 通常宜考虑新旧部分不能完全共同发挥效果而取小于1.0的影响系数 丙类设防时 箍筋间距 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应分别选择下列平面结构 采用下列三项系数选定后的最小值 8 e 1 6.2.6 框架梁柱的配筋尚应着重按下列要求检查 9度时不应大于150mm 1 8 6.2.15 尚应选取连接处的平面结构 现有结构体系宜按下列规则性的要求检查 8 6~8度时不应小于180mm 对于长度大于6m的黏土砖墙或长度大于5m的空心砖墙 6.2.7 Ⅱ类场地时 6.2.9 应取结构构件现有截面尺寸 Ⅱ类场地时 框架结构利用山墙承重时 直接影响了结构的承载力 当场地处于本标准第4.1.3条规定的不利地段时 50011的规定时 只判断梁柱的配筋构造是否满足非抗震设计要求 需要注意 9度时不宜小于0.8% 对考虑扭转影响的边榀结构 取0.8~0.95 其中 6.2 A类钢筋混凝土房屋 当各项构造均符合本节第一级鉴定的规定时 6度乙类设防时 超过时应考虑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屋盖长宽比超过表6.2.1-1的规定值 框架结构与承重砌体结构相连时 6.2.2 9度时不应小于240mm 结构损伤包括因建造年代甚早 增加了无砌体结构相连的要求 计算结构楼层现有承载力时 本条对材料强度的要求是最低的 Ⅳ类场地和9度时不宜小于400mm 采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与构造影响系数的乘积 墙实际达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1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其他构造按第6.1.6条规定的原则鉴定 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6.2.1-1的规定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1 其平均间距应不大于表6.2.1-2规定的限值 其他各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 5 6.2.5 墙板与楼板的连接 填充墙应嵌砌于框架平面内 本条规定了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进行第二级鉴定的三种情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