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本节的其他规定有多项明显不符合要求 并可按本标准第5.2.14条的规定估算构造的影响 楼(屋)盖及其与墙体的连接处 /(A 出屋面小烟囱等的判别 2)圈梁截面高度 6 1 3 5.2.14 1 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砖 可乘以1.0~1.2的构造影响系数 8 最好采用加权方法 该项规定不符合的程度较轻时 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 bi 5.2.12 5.2.9 本条规定了不需要进行第二级鉴定的情况 ——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或7 房屋的抗震承载力可采用抗震横墙间距和宽度的下列限值进行简化验算 1 平面局部突出时 2款规定值的0.8倍采用 房屋的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5.2.1所列的范围 换算 ξ 应着重检查下列要求 现有房屋的整体性连接构造 且沿墙高每隔600mm应有 当构件支承长度 易引起局部倒塌部位的鉴定包括墙体局部尺寸 应符合下列刚性体系的要求 外墙每层应有圈梁 墙体的门窗洞所占的水平截面面积率λ 0i 通风道等竖向孔道削弱 墙体布置在平面内应闭合 砌块墙体不宜低于M2.5 同一楼层内各横墙厚度不同或砂浆强度等级不同时可相应折算 本条规定的简化法不适用 cij 此宽度不包括其走廊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2 芯柱的布置不做要求 为保持77版鉴定标准的延续性 砌块的强度等级时 吸取汶川地震的教训 该项影响系数取较小值 丙类建筑对现有房屋构造柱 总配筋量不少于表5.2.4-2中的规定 3 不需要提高一度查表 对承重纵墙不大于总截面面积的50%时 与12kN/m 2 β 需乘以相应的体系影响系数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 当乙类设防的房屋属于横墙较少时 不用简单乘法 属于第5.1.4条规定的局部不符合鉴定要求 表5.2.9-1 3 A类砌体房屋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时 ——体系影响系数 当圈梁承受砖拱楼盖 鉴于其对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十分重要 6拉结钢筋 需采用设计规范方法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 女儿墙 4)出屋面的楼梯间 本次修订 1 6度时或7度时二层及以下的砖砌体不应低于M0.4 式中 出入口或人流通道处的女儿墙和门脸等装饰物应有锚固 长度大于5.1m或高度大于3m时 ——第i楼层纵向或横向抗震墙在层高1/2处净截面积的总面积 芯柱或构造柱 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2 4点焊钢筋网片与墙拉结 烈度高时影响系数取较小值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式计算 不符合要求时需乘以影响系数0.8~0.95 ij 因其后续使用年限较少 取扭转效应最大的轴线计算 当超过规定的适用范围时 立面和墙体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则性的要求 ——第i楼层建筑平面面积 A类砌体房屋的最大高度(m)和层数限值 5.2.6 又称二(乙)级鉴定 不应少于表5.2.4-2的规定 承重横墙间距限值应取本条规定与刚性体系判别表5.2.2二者的较小值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和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 A 对横向抗震墙较少的房屋 宜为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或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中的配筋加强带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 4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其中 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可按本条第3款确定 现有房屋的整体性连接构造 木屋架不应为无下弦的人字屋架 增加了山区地形影响的地震作用增大系数1.1~1.6 2 通长阳台或房屋尽端局部悬挑阳台 ij 表5.2.4-2 对承重横墙不大于总截面面积的25% 其突出屋面的高度 2 乙类设防的房屋 8 88版和74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取值标准有明显的不同 楼层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代表值g 过街楼的支承墙体 楼盖 刚性楼盖 中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 可按本条第2款确定 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 结构体系的鉴定 7 A 最弱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或最弱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大于等于1.0时 装配式混凝土楼盖 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且高度不大于底层平面的最长尺寸 或横墙间距超过刚性体系最大值4m 和0.50/λ 鉴于M0.4砂浆的设计指标 鉴于95版的89设计规范的计算参数即本次修订B类建筑的计算参数 砂浆强度等级高于砖 2)楼层的质心和计算刚心基本重合或接近 砖 非结构构件的现有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本条规定了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的基本内容 5.2 2 1 本次修订的条文明确 5.2.10 通常 本条规定的墙体材料实测强度是最低的要求 λ 5.2.3 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 A类砌体房屋的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 其高度不小于4皮砖 ——第i层第j墙段在1/2层高处的净截面面积 其他墙体的房屋 可按本条第1款规定值的1.25倍采用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雨罩等悬挑构件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在第一级鉴定中 当最弱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 9度时不宜小于1.0m i 5.2.8 楼梯间 横墙与25%或纵墙与50%相差较大时 突出屋面的楼梯间 当砖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为M0.4时 鉴定的要求低于设计规范 应提高对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改变结构体系的要求等 实际横墙间距超过刚性体系规定的最大值 多层砖房不宜小于120mm 有2道时可取1.8倍 由综合评定进行第二级鉴定 A 平面内的局部纵墙略去不计 注 屋盖为刚性时取平均值 在砖墙转角处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490mm 圈梁布置和构造及易引起局部倒塌的结构构件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房屋 2款规定值的1/3采用 对于乙类设防的房屋高度和层数的控制 沿墙高每10皮砖(中型砌块每道水平灰缝)或500mm应有2 且纵横墙开洞的水平面积率分别为50%和25%进行计算并适当取整后得到的 1 要根据房屋的具体情况酌情调整 支承长度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预制板缝应有混凝土填实 空心砌块有钢筋混凝土芯柱时 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i层第j墙段抗震能力指数 λ) 又称二(丙)鉴定 1)承重的门窗间墙最小宽度和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及支承跨度大于5m的大梁的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距离 4)砖拱楼盖 芯柱在楼层上下应连通 分别按0.7 楼(屋)盖整体性连接 整体性连接和易引起倒塌的部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 3 参照现行设计规范的规定 房屋宽度可按加权平均值计算 但强调了楼梯间的要求 本次修订 A 2 6~8度时内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与配筋应分别符合表5.2.4-2中7~9度时的规定 5.2.7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时 屋盖的推力时 不应被烟道 注 房屋实际的抗震横墙间距和高宽比 A类砌体房屋圈梁的布置和构造要求 2 相当于墙体抗震承载力的最基本的验算 5.2.4 屋盖的砌块房屋 9度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 t指小型砌块墙体的厚度 2)混凝土预制构件应有坐浆 7 本条直接引用第5.3节的规定 立面高度变化不超过一层 4 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式计算 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 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 表5.2.9-1的数值 5.2.3 若查表5.2.9-1时根据重力荷载和墙体开洞情况作了调整 其承重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的限值宜按表5.2.9-1采用 出屋面小烟囱在出入口或人流通道处应有防倒塌措施 可采用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 取该墙段不考虑与考虑扭转时的内力比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墙段的局部影响系数只考虑对验算墙段有影响的项目 应根据房屋不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具体情况 (5.2.15-1) 尚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其适用高度和层数应比表5.2.1的规定分别降低3m和一层 圈梁 当鉴定的要求相同时 i 按增加一层的层数查表 5.2.2 1)隔墙与两侧墙体或柱应有拉结 悬挑构件 5.2.14 4 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 尚可根据满足本标准第5.3节相关规定的程度乘以1.0~1.2的 9度时分别不宜小于0.8m 按本标准附录B采用 ——第i层第j墙段计及楼盖刚度影响的从属面积 小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5 纵横墙交接处应咬槎较好 8 墙厚为240mm的普通黏土砖房屋 1.5m 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小房间 空斗墙 抗震墙体类别修正系数 3)圈梁位置与楼盖 芯柱的要求 /A 3 隔开间应有一道竖向支撑或有木望板和木龙骨顶棚 纵墙承重房屋的圈梁布置要求应相应提高 ——第i楼层纵向或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指数 2)无拉结女儿墙和门脸等装饰物 但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 1)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有构造柱 A类砌体房屋刚性体系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m) 当砂浆的强度等级为M0.4时 现有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是已经存在的 屋盖宜在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 墙顶还应与梁板有连接 表5.2.5 3 比B类砌体房屋的要求低些 应根据第1.0.3条的规定 当为马牙槎砌筑或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时 表5.2.9-1的数值需除以g 3 现有结构体系 表5.2.2 2 或支承长度少于规定值的75% 1 普通砖空斗墙 =A 5.2.16 因二者的含义不同 cij 空心墙指由两片120mm厚砖墙或120mm厚砖与240mm厚砖通过卧砌形成的墙体 楼盖为混凝土而屋盖为木屋架或钢木屋架时 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 柔性时取最大值 对于乙类设防的房屋则相反 屋盖可无圈梁 层高在3m左右 5.2.6~5.2.8 ξ 现有结构构件的局部尺寸 中型砌块房屋不宜小于200mm 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比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降低一级采用 本次修订 对于丙类设防的房屋 可按本标准第5.3节的方法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还按2008年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内容 50011的规定 明确7度(0.15g)和8度(0.30g)按内插法取值 应着重检查下列要求 房屋高度计算方法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现有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 尚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和表5.2.4-1检查构造柱设置情况 房屋的宽度 2 2 非刚性和整体性连接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 墙段从属面积的计算方法如下 局部影响系数可根据易引起局部倒塌各部位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 5.2.5 2 自承重墙的限值 其抗震墙不应为180mm普通砖实心墙 表5.2.4-1 β 表5.2.9-2 因本条规定属于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小房间 对Ⅳ类场地 1 楼盖 ij 注 圈梁布置和构造等的判别 bi 楼盖处的圈梁可为钢筋砖圈梁 当小于1.0时 5.2.13 其限值宜按本条第1 1.0m 乙类设防时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 ——局部影响系数 又称二(甲)级鉴定 1 预制楼盖 对非刚性体系房屋抗震承载力的验算 ci 应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 A类砌体房屋抗震鉴定 楼盖 为了简化 2 应按表中数值采用内插法确定 其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12 E i 乙类设防的房屋 其中不包括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截面面积 与纵墙圈梁有可靠连接的进深梁或配筋板带也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 7 1 (5.2.13) 式中 其限值宜按本条第1 β 当7度时超过二层或8 基本上与95版鉴定标准相同 砌块的强度等级低于上述规定一级以内时 应要求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尚应乘以0.8~0.95的系数 纵横墙交接处应有可靠连接 承重墙体的砖 屋盖 当最弱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时 当该项规定不符合的程度较重时 ci 1.0 3 三层 5.2.13 且要求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需采用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确定其真实的强度 9度时不宜低于M1 现有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5.2.15 L指240mm厚承重横墙间距限值 即墙段抗震能力指数与构造影响系数的乘积 5.2.2 当在层高的1/2处门窗洞所占的水平截面面积 5.2.15 表中顶层的限值宜乘以0.7 教学楼 按照符合B类建筑构造柱 对于乙类设防的房屋 5.2.9 可采用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 bij 刚性体系的高宽比和抗震横墙间距限值不同于设计规范的规定 从属面积由楼层建筑平面面积按墙段的侧移刚度分配 当有构造柱且其与墙体的连接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时 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法 平面有局部突出时按面积加权平均计算 悬挑楼层 ξ 2)非承重的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 纵横墙交接处连接不符合要求 在第二级鉴定中体系影响系数可取大于1.0的数值 5.2.16 分别采用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方法 ——第i层第j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50011的规定 A 即平均抗震能力指数与构造影响系数的乘积 且不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 (Ⅱ)第二级鉴定 5.2.4 与独立承重砖柱相邻的承重墙体 体系影响系数可根据房屋不规则性 1.5和2.5采用 B指240mm厚纵墙承重的房屋宽度限值 第一级鉴定时 房屋的平 5.2.11 对整体性不良或非刚性结构的房屋不应大于0.5m 同非抗震要求 也可由表5.2.14-2各项系数中的最小值确定 板上应有水泥砂浆面层 5 还应再减少一层 A类砌体房屋按乙类设防时构造柱 1 注 5.2 1 λ——烈度影响系数 A 9度时 式中 抗震能力指数要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 (Ⅱ)第二级鉴定 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A E 屋盖(或木屋盖)砖房的圈梁布置和配筋 有明显扭转效应和易引起局部倒塌的结构构件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房屋 (Ⅰ)第一级鉴定 屋盖与墙体应有连接 应按表5.2.9-1的限值乘以表5.2.9-2规定的抗震墙体类别修正系数采用 芯柱要求的程度 尚应乘以0.9 多层砌体房屋符合本节各项规定可评为综合抗震能力满足抗震鉴定要求 1)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5.2.1 圈梁的布置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芯柱时 该项影响系数可大于1.0 跨度较大的房间 其中 i ij 构造柱和墙体局部尺寸等的构造符合新设计规范要求时 乙类设防时A类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 抗震承载力简化验算的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限值(m) 1 乙类设防时不应由独立砖柱支承 3 房屋高宽比大于3 每层所有内外墙均应有圈梁 4 1)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 包括纵横向抗震墙的交接处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和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计算 β β 2 5.2.12 0i 构造影响系数表5.2.14-1和表5.2.14-2的数值 3 2 钢筋混凝土挑檐 包括刚性和规则性的判别 空心墙和180mm厚砖墙的房屋 当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低于M2.5且厚度为240mm时 (Ⅰ)第一级鉴定 3)楼梯间及门厅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 需要注意 可只要求对非结构构件局部处理 表5.2.9-1系按底部剪力法取各层质量相等 装配式混凝土楼盖 五 也予以明确 2 平均抗震能力指数 对刚性结构房屋的封闭女儿墙不宜大于0.9m 各体系影响系数的乘积 按提高一度的对应规定进行检查 丙类设防的房屋当有构造柱或芯柱时 当已经使用的年限较长时 5.2.10 按第1.0.3条的规定 医疗用房等横墙较少 分别按1.25和2.0采用 注 砌块房屋按表中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 可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 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表5.2.5的规定 5.2.5 使用中需注意 屋盖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mm) 均应提高有关墙体承载能力的要求 当仅有第5.2.8条第2款的规定不符合时 仅有易损部位非结构构件的构造不符合要求 明确规定适用的高度和层数超过时应要求加以处理 对本标准第5.2.7条规定的情况 β 每层均应有圈梁 中等刚性可相应换算 砌块和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 整体性连接构造的鉴定 本条规定了砌体房屋第二级鉴定时 当构造柱或芯柱不符合规定时 现有结构体系 小型砌块房屋不宜小于150mm 门窗洞口不宜过大 式(5.2.15-1)中尚应包括扭转效应系数 砌块的强度等级采用 也可由表5.2.14-1各项系数的乘积确定 8度时不宜小于0.8m A 砂浆强度等级为M7.5时 8 对横向抗震墙很少的房屋 = 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 4 i 2)房屋的高度与宽度(有外廊的房屋 ij 屋盖房屋 同一楼层的楼板标高相差不大于500mm 纵墙的面积率与鉴定所需的面积率的比值 A类砌体房屋抗震鉴定 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式计算 1 增加了7度(0.15g)和8度(0.30g)的烈度影响系数 砌体表面的砂浆强度因碳化而明显降低 当场地处于本标准第4.1.3条规定的不利地段时 β 楼梯间的墙体 有一道同样厚度的内纵墙时可取1.4倍 bij 注 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2kN/m 即按刚性楼盖计算的楼层横墙 3 其中 将着重检查的内容与一般检查的内容分为两条表达 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 0i 但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均超过或其中一项超过第一级鉴定限值的房屋 乙类设防时 考虑扭转效应时 本条规定了刚性体系房屋抗震承载力验算的简化方法 β 表内的最大间距值应减少3m或4m以内的一开间 9度时房屋的层数分别超过六 增加了大跨度梁支承结构构件和现浇楼盖的要求 5.2.1 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房屋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明显不均匀 ——第i楼层纵向或横向抗震墙的基准面积率 可分别按0.25/λ 但应评为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 12 有明显扭转影响时 = 5)屋盖处的圈梁应现浇 该项影响系数取较大值 凡本章的条文没有对乙类设防给出具体规定时 β 屋盖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7~9度时 需比表5.2.1内的数值减少2层和6m (5.2.14) 相差较多时 按内插法取值 配筋量不应少于4 6度时 横墙较少时 则这种鉴定方法基本上不会遇到 2 β 注 (5.2.15-2) 系数 不宜由独立砖柱支承 表5.2.1 1)楼盖 尚应乘以增大系数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