ξ 附录C 材料强度设计值改取标准值 HPB级钢取0.6 ——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 取为N·[e] bh时 附录C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截面面积 N——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柱轴向压力 ∑V f n 50003偏心受压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确定 其中 c ——砖填充墙水平截面面积 ∑V 矩形框架柱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箍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可采用柱净高 0 h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层受剪承载力 ——砖墙的抗剪强度标准值 式中 λ——框架柱的计算剪跨比 h 0 bh a'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 f ——分别为验算层偏压柱上 即 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my ——砖柱的计算高度 当大于2.2时取2.2 0 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h ck 0 ——现有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标准值 cy /2h 参照设计规范中规定的钢筋混凝土柱 cy 式中 C.0.4 s——箍筋间距 无筋砖柱取[e]=0.9y c 当小于1.5时取1.5 对内框架砖房的混合框架 可采用柱净高的2/3 按本标准附录A表A. s 当N>0.2f ck C.0.5 A 其值可采用计算楼层至该抗震墙顶的1/2高度与抗震墙截面高度之比 2-1采用 A -——抗震墙的截面面积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对由相关公式算出的V 当N>0.3f A 式中 ——分别为验算方向柱截面高度 无筋砖柱 A.0.3-1采用 下端的现有受弯承载力 m C.0.1 y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层受剪承载力 A A w w f 组合砖柱则参照配筋砖柱的有关公式作相应的计算 时 按本标准附录A表A.0.2-1采用 0. A ζ [e]——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现有砖柱的容许偏心距 mu 由于现有框架多为“强梁弱柱”型框架 3 wy H 0. 按本标准附录A表A. f 按本标准表5.3.13采用 ——框架柱净高 依据设计规范对内框架的钢筋混凝土柱 λ——抗震墙的计算剪跨比 V vk bk ——砌体强度的正压力影响系数 1 N——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砖柱轴向压力 H 钢筋取实有纵向钢筋面积 h 尚应取其较小值 ——外墙砖柱(垛)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 内框架砖房混合框架的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可采用下列各式确定 按本标准附录A表A.0.3-1采用 1-1采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ck sv N——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柱轴向压力 计算公式有所简化 ck ——抗震墙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之和 可不计入宽度小于洞口高度1/4的墙肢 即设计规范中“按构件实际配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 ——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 s 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压柱现有受弯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无筋砖柱取0.9y(y为截面重心到轴向力所在偏心方向截面边缘的距离) 取N=0.3f 取反弯点至柱端的距离 b——验算方向柱截面宽度 式中 N 2 按本标准附录A表 C.0.3 两侧有填充墙时 砖柱现有受弯承载力 HRB级钢取0.55 w 取λ=H 0 A ——分别为柱截面高度和有效高度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柱的计算高度 H ——框架柱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之和 ——现有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无筋砖柱的“柱类型系数”的比例关系 带边框柱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按本标准附录A取值 C.0.2 sh f 并参照设计规范的规定 组合砖柱 和V 有效高度 v ——柱实有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b——柱截面宽度 将不等式改为等式 n yk ∑V ——砖填充墙框架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之和 N——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柱轴向压力 取N=0.2f 对楼层受剪承载力作适当的限制 ——配置在同一水平截面内的水平钢筋截面面积 组合砖柱 yvk mu ck 并取较小值 组合砖柱所承担剪力的比例 一侧有填充墙时 c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