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液限大于或等于50%的高塑性黏土 1 红黏土的主要特征是上硬下软 复浸水试验 隐伏 物质组成 宜采用桩基 土性 3 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方法进行勘察 4 R.8.3 且主要表现为收缩 查明地基及其附近土洞发育情况 后期又被其他地层覆盖的棕红色高塑性黏土可能具有红黏土的部分特性 1 均匀性分类 结构分类 宜进行三轴剪切试验 3 红黏土 6 根据湿度状态的垂向变化 基岩面起伏状况 红土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产状 7 岩溶 原生红黏土经搬运 复浸水特性分类 形成时代较早 3 查明下伏基岩岩性或可溶岩岩性及层组类型 原位试验宜采用载荷试验 2 且其液限大于45%的黏土可判定为次生红黏土 土体高含水量及裂隙发育是土体稳定的不利因素 R.8.2 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收集红黏土地区勘察设计及施工处理经验 2 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静力触探等方法 土体结构等特征及其差异 5 判别红黏土的胀缩性宜进行收缩试验 红黏土的塑性状态分类 R.8 红黏土底部常有软弱土层分布 调查土体中裂隙的发育情况 干湿循环等情况评价边坡稳定性 评价地基抗滑稳定及沉降变形问题 成因等发育情况及其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 红黏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R.8.3 在提出红黏土地区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和基础类型地质建议时应特别慎重 R.8.1 红黏土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R.8.2 厚度 发育特征及其与红黏土分布 对裂隙发育的红黏土 分析其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R.8.1 覆盖于碳酸盐岩之上 4 应采用反复剪切试验指标 R.8 确定承载力宜进行天然土与饱和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应注意选用合适的勘探方法和密度 裂隙发育 2 红黏土 红黏土上硬下软的特性和浅表受大气影响的特性是一对矛盾 红黏土具有胀缩性 应采用钻探 调查红黏土地裂的分布 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对红黏土湿度状态 对于重要建筑物 红黏土是指棕红或褐黄色 1 4 查明不同地貌单元原生红黏土与次生红黏土的分布 根据红黏土裂隙发育 沉积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 垂直分带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评价边坡长期稳定性时 表面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