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和洞口 人员坠落 电梯井井壁上除开设电梯门洞 每个单元应至少有一处从室外进入的无障碍出入口 楼梯栏杆竖向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1m 水泵机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楼梯梯段净宽要求为1.00m 应设置方便室外机安装和维护操作的可上人专用平台板或预留空间 又能有效增加住宅的使用空间 楼梯井净宽大于0.11m时 避免安装和维护人员的坠落风险 公共走廊 新建住宅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本条规定了宽轿厢和深轿厢两种方式的轿厢尺寸最低要求 查表 加装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320kg 避免门扇开启时碰撞轮椅 防护挑檐板 应有适宜的宽度 本规范不再允许这种做法 也便于老年人借助拐杖 家具搬运 以及电梯尺度的基本要求 既满足搬家具的需求 并有利于防火排烟 高度不超过0.45m的台面等可登踏部位应计为可登踏面 4 安装防坠网等 搬运家具和空间感受的需求 4.2.10 每个住宅单元至少应有1个无障碍公共出入口 其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00m 4.2.5 每个住宅单元应至少设置2台电梯 公共楼梯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6m 第3款 电线等 轿厢长边尺寸不应小于1.60m 应设可开启的窗扇 当住宅建筑采用分体式空调时 4.2.5 更易于实施 当设置封闭外廊时 本条规定了新建住宅建筑电梯设置的要求 公共空间 2 调整到了四层及以上或入户层楼面超过9m的新建住宅建筑应设置电梯 镂空栏杆下部设反沿等措施 同步施工 采用深轿厢时 室内回廊 振动 4.2.7 公共出入口位于阳台 轿厢门净宽的规定是为了便于轮椅的进出 竖向杆件不一定是垂直地面的 当最高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5m时 冷冻机房等房间产生的噪声 4.2.9 本条规定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底线要求 4.2.3 本条规定了住宅建筑公共楼梯尺度和安全防护的相关要求 住宅应更多地考虑老年人使用的方便 有利于降低老人和儿童滑倒的危险性 公共楼梯 公共出入口台阶和平台过高 是为了便于乘坐轮椅者 住宅建筑的电缆井 1 栏杆应有防止攀登和物品坠落的措施 光伏系统时 综合考虑人体尺寸和重心高度 轮椅或在他人照护下行走 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等容易造成坠物伤人的空间时 4层起设电梯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的出行需求 公共出入口平台净深度 应统一规划 (2)有利于医疗救护 临空侧面应有防护栏杆或栏板 不应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功能 电梯机房 其水平段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20m 最高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超过15m(按照最高入户层不超过6层的楼面大致测算)时 3 4.2 第3款 新建住宅建筑电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卫生的角度出发 为引起使用者的警觉 1 花盆外设置较高的护栏 设置挡板或绿植隔离等措施进行改善 “最高入户层”是指本住宅单元最高的套型的户门所在的楼层 4~6层的住宅也有了电梯 均需满足本条的防滑要求 应尽量避免 出现跌倒的危险 如设置防护网 公共走廊是居民日常进出的主要通道 或最高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9m的住宅建筑 1 电梯厅等处的地面应采用防滑铺装 电气设备及用于总体调节和检修的部件(套内排水立管检修口除外) 是指住宅单元门90°完全开启状态下 应符合下列规定 接近舒适性标准 公共出入口的上部有阳台 应至少有1台电梯满足下列尺寸要求 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防护高度也要求达到1.20m 从单元门最远点至平台边缘(通常为第一级台阶起点)的距离 公共空间 本规范把防护高度从1.05m提高到1.20m 第5款 高空坠物等严重安全隐患 每个住宅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电梯 同时规定了轿厢门的最小净宽 公共出入口的外门通行净宽不应小于1.10m 第4款 以前有十二层及以上住宅单元设一部电梯并采用单元之间联系廊的做法 以防止儿童钻出 以便于检修 保温层空鼓 室外机应采用坐式安装方式 第2款 梯段的首步和末步踏步应设明显标志 当外门为双扇门时 当最高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超过15m时 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供暖(空调)供回水总立管 光伏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雨篷的挑出长度应超过门扇开启时的最远点 静摩擦系数(COF)不低于0.6 例如在颜色或材质上与平台有明显区别 1 运送大型家具 对普通居民而言 栏杆净高应为所在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的垂直高度 楼梯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90m 高度均应一致 隔热层开裂等问题 密封和排水构造措施 楼梯的梯段净宽是指墙面完成面至扶手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 跌倒风险等 墙体设置不当 除平坡出入口外 防火规范的规定等综合因素加以确定的 模数标准 明确了要给空调室外机一个可上人专用平台板或预留空间 具有卧室功能的房间(如兼起居室的卧室)也应满足本条的要求 儿童等 第1款 从健康 既有住宅建筑加装电梯往往受建筑空间 4.2.12 雨水立管(不包括设置在开敞式阳台的雨水立管) 也包括上层及下层紧邻 电梯紧急呼叫按钮的中心距地面高度应为0.85m~1.10m 住宅建筑内的电梯井上下贯通 外墙或阳台栏板上 设有公共走廊时 室外楼梯及上人屋面等临空处的栏杆应有安全保障 公共出入口上方应设雨篷 占用套内空间面积以及影响套内空间的使用 坠物安全网等 住宅建筑的公共管道 不应妨碍空调有效散热 影响采光通风等问题 安全疏散的重要保障 消防立管 第1款 为保障平台板牢固耐久 最高入户层为四层及四层以上 4.2.8 需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 但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既包括分室的分体式空调 且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 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首层的空调室外机出风口面向人行通道 其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 第3款 4.2.13 让人进出短暂停留时有避雨防晒的空间 (1)满足适老化需求 第2款 第2款 第2款 同步设计 因此 因此要求不应有与电梯无关的电缆 卫生间等辅助空间 当室外机出风口距对面外窗或人行通道不足2m时 公共走廊净高要求 也包括户式中央空调 可从该室外场地起计算最高入户层的层数和高度 对其他建筑和周边户型的影响较小 也减少了爬楼梯的关节损伤 因此规定封闭外廊应设可开启的外窗 焊接 踏步的宽度 本条给出了雨篷的最低尺寸要求 每单元应至少设置2台电梯 可能会造成墙体渗漏 且室外机底座应与专用平台板(架)连接牢固 4.2 如果空调室外机安装位置不当 且同一个楼梯梯段踏步的宽度 室内回廊 当公共出入口台阶总高度超过0.70m且侧面临空时 当栏杆有搁置物品或放置花盆的地方时 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为防止坠落 下列设备设施应设置在住宅建筑公共空间内 4.2.1 并应采取防止坠落的措施 是居民顺利通行 或围护的格栅 例如空调室外机直吹对面房间的外窗 应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牢固 公共出入口上方应设置雨篷 应从其顶面开始算高度 最高入户层为十二层及以上或入户层楼面高度超过33m 据了解 避免未来再面临加装电梯的难题 不应设置在建筑天井等通风不良的位置 台阶和平台的临空侧面应设防护设施 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的下部时 保障人员的通行安全 坡度为33.94° 膨胀螺栓斜插穿透墙体保温层 住宅如果在上部有室外场地可进入公共楼梯 1 以保证楼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提高了安全度 4.2.4 2 公共楼梯一边设有栏杆的 老年人行动能力较差 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严密封堵 当楼梯井净宽大于0.11m时 楼梯扶手高度应从梯段面或可登踏面起算至扶手顶面 光伏板等设施时不应破坏住宅建筑屋面防水层及附属设施 4.2.1 例如利用屋面 第1款 当室外机位设置围护的格栅或墙体时 给水总立管 应避免使用横向栏杆以防止攀登 应采取防水 屋面设置太阳能热水集热器 可以不是专用平台板 本条规定了电梯井的安全要求 外廊 例如能从外窗或阳台便捷到达 电梯井应独立设置 3 有电梯能方便紧急情况下的救护 太阳能集热器 在有人患病或发生意外时 竖向栏杆净距应小于0.11m 楼梯水平段的栏杆通常是临空处 2 4.2.10 栏杆高度要求不小于1.20m 有一定斜度也应满足净距要求 栏杆竖向杆件间的净距不应大于0.11m 室内供暖管沟和电缆沟的检查孔 同时也避免火灾时的烟火蔓延 本规范中地面均包括底层地面和楼层地面 或影响相邻房间的采光通风 第4款 本条对分体空调室外机的位置和安装提出了基本要求 走廊净宽不应小于1.20m 一旦发生火灾 梯段最小净宽是根据使用需求 遮挡格栅过密通风不畅等 选用小体量电梯 烟火易沿电梯井竖向蔓延 避免发生崴脚 3 4.2.11 可任选其一 影响空调性能 至少有1台电梯满足一定的轿厢门和轿厢尺寸要求 2 不应开设其他洞口 我国目前大量的多层住宅有加装电梯需求 第2款 检修门洞和通气孔洞外 跌倒等事故 应采取措施防止物品坠落伤人 共振和撞击声对最需要安静的卧室干扰很大 净高不应低于2.20m 室外机位置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是一种过渡做法 高度均应一致 或在踏步上有明显色带 本条规定了住宅建筑公共出入口的相关要求 即可采用2.40m开间的楼梯间 多层套型中有多个入户门时 本条规定了人员通行较多的公共区域地面的静摩擦系数 设置在建筑凹口中单向通风 本条对竖向管井的每层封堵作出了规定 4.2.2 4.2.4 住宅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公共出入口门外平台和门内空间的地面 公共楼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滑倒 建筑天井是指四个侧面均被建筑围合的露天室外空间 1 不应采用膨胀螺栓支架安装方式 至少应有1扇门的通行净宽不小于0.80m 采用机械固定 4.2.11 目前我国电梯的最小额定载重量为320kg 是无障碍通行的需求 4 既有住宅建筑加装电梯 4.2.7 高度为0.175m时 规定最小平台净深度是为了保证轮椅使用者有足够的回转空间 当底面有高度不大于0.45m的可登踏面时 本规范要求设电梯的单元 在紧急情况时能方便呼救 例如设置在通风不良的建筑天井中 深度不应小于2.10m (3)便于出行和运物 1 第1款 不应破坏住宅建筑防水层及附属设施 保障轮椅能从室外连贯通行至电梯厅及首层套型户门 第2款 住宅建筑如果设有封闭外廊作为主要通道 设有电梯的住宅单元 公共管道阀门(必须设在套内的燃气引入管阀门除外) 不能只是放在平台上 内天井 空调室外机如果采用膨胀螺栓支架挂装 本条规定了应设在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设备设施种类 阳台上的空间 主要是满足人员通行 改变室外机高度 会降低空调室外机换热效果 运送病人 相当于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 主要考虑是 公共出入口内外 4.2.2 室外机位置应保障通风通畅 露台 专用平台板与主体建筑结构的连接应进行结构设计 预留空间是指预留出能坐式安装室外机的空间 轿厢宽度不应小于1.10m 楼梯的每一个梯段内 3 4.2.6 便于搬运大型家具 4.2.9 蚊虫等在竖向管井里滋长 且设计工作年限与主体结构相同 当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 整体经济性较好 最高入户层为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 如设置围护网 因此可选用便于加装的小体量电梯 轿厢门净宽不应小于0.90m 也为了避免正常人流推开门扇就下台阶 室外机的位置不当还会对室外人员或相邻窗口造成热污染和噪声干扰 本规范提高了住宅建筑设置电梯的要求 避免病毒 或最高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33m的住宅建筑 外廊 4.2.13 2 雨篷的宽度不应小于门洞的宽度 且防护设施净高不应低于1.20m 本条的分体式空调 4.2.3 第4款 且太阳能热水系统 以及避免临空俯视的恐惧感 轿厢门净宽不应小于0.80m 光伏板等部件应在设计时考虑其位置和立面效果 本条规定了公共走廊空间尺度和可开启窗扇的要求 以最低层(不含地下层)户门为准 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20m 能更方便日常出行和搬运重物 且与主体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相同 防止刮大风时室外机坠落 4.2.6 防潮层 避免将室外机位设置于凸窗台下部或无窗口的山墙面 公共出入口平台的净深度(从门扇开启时的最远点至平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 水泵机房等产生噪声或振动的房间不应紧邻卧室布置 电梯井道及电梯机房 要求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进行结构设计 公共出入口的外门通行净宽要求 沿外廊一侧通常布置有厨房 配电和弱电干线(管)等 首先是栏杆避免采用横向杆件 细菌 经济条件等限制 也可采取其他防止攀滑或坠落的措施 阀门等应布置在公共空间中 设备 每个梯段的首步和末步踏步均应设明显标志 第1款 电梯井道 应从可登踏面的顶面起算 上下楼梯困难 如果是外廊还有攀爬 本条规定了住宅建筑临空处防护栏杆的设置要求 应采取安全措施 可以通过调整出风口方向 2 且不应小于1.00m 1 应采取防止坠物伤害的安全措施 必须采取防止人员坠落和儿童攀登的措施 防止由于个别构件破坏引起安全事故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其抗拉拔性能往往无法保证 本条规定了新建住宅建筑采用光热或光伏系统时的基本要求 室外机底座应和平台用螺栓连接 (4)后期加装电梯困难 造价相对较低 第3款 室外楼梯及上人屋面等临空处应设防护栏杆 331-2014中干态地面防滑安全程度达到中高级 地面静摩擦系数(COF)不应小于0.6 光伏系统时 并应一体化施工安装 公共楼梯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 短边尺寸不应小于1.50m 因此要求住宅对竖向管井进行每层封堵 由此带来视线干扰 主要是考虑电梯维修时居民可使用另一台电梯 本款规定室外机坐式安装在专用平台上 公共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规定电梯紧急呼叫按钮的高度范围 由原七层及以上或入户层楼面超过16m设置电梯 采用宽轿厢时 且不应对室外人员和相邻窗口造成不利影响 5 例如安装在屋面 以便于轮椅进出 4.2.8 “不应紧邻卧室布置”既包括同层紧邻 第1款 内天井 安全隐患 井道占用空间和场地较小 蔓延和传播 同时强调室外机位置应便于安装和维护 预埋等牢固性构件连接方式与建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住宅公共楼梯的踏步宽度为0.26m 3 2 其次是需要设置楼梯井横向连接件 规定新建住宅4层起设电梯 公共楼梯两侧均为墙体的 2 便于担架通行和紧急救援 采用双扇门时至少有1扇门的净宽不小于0.80m 4 避免对住户的干扰 防水层 4.2.12 例如山地住宅 规定室外机安装保证牢固性的方式 同时也防止高空坠物伤人 本条对电梯和有噪声的设备机房在住宅布局中的位置提出了限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