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灌注桩和内夯沉管灌注桩 分别选用单打法 然后放置钢筋笼 停拔 应立即检查和处理桩管内的进泥 海拔出0.5~1.0m 采用倒打拔管的打击次数 ——外管直径(m) 6.5 /2 在软弱土层中宜控制在0.6~0.8m/min h 6.5.13 内管夯击次数 振动5~10s 应减慢拔管速度 双管同步沉入深度 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其值按设计要求或根据试桩和当地经验确定 0 1 并立即灌注混凝土 对一般土层拔管速度宜为1m/min 1 6.5.6 当桩身配置局部长度钢筋笼时 1 在管底未拔至桩顶设计标高之前 振动 再灌至桩顶标高 亦可不采用上述封底措施 全长复打桩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一次 经夯击形成阻水 单打法可用于含水量较小的土层 ——第一次 内夯管应比外管短100mm 2 Ⅲ 6.5.3 ——第一次 2 3 用活瓣桩尖时宜慢 桩管 单动汽锤不得少于50次/min 6.5.10 第一次灌注混凝土应先灌至笼底标高 6.5.5 振动 1 成桩后的桩身混凝土顶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500mm以内 二次夯扩工序中 振动 初打与复打的桩轴线应重合 保持管内混凝土面始终不低于地表面或高于地下水位1.0~1.5m以上 在流动性淤泥中不宜使用反插法 6.5.11 阻泥管塞 6.5 扩底 桩管内灌满混凝土后 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 电压值 内夯沉管灌注桩施工 涌泥时 先振动再拔管 6.5.2 反插深度0.3~0.5m 涌泥等 分别选用单打法 2 在一般土层内 当采用外管与内夯管结合锤击沉管进行夯压 1 D 内外管同步下沉至离桩底的距离 宜多次反插以扩大桩端部断面 每次拔管高度0.5~1.0m 在拔管过程中应采用测锤或浮标检测混凝土面的下降情况 应边振边拔 应分段添加混凝土 应全长复打 /2 分别可取H 内夯管底端可采用闭口平底或闭口锥底(见图6.5.11) 2 再开始拔管 自由落锤小落距轻击不得少于40次/min H 桩端夯扩头平均直径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反插法等 外管内灌注混凝土面从桩底算起的高度(m) 外管从桩底算起的上拔高度(m) 应先振动5~10s 应根据土质 1 2 如此反复 灌注混凝土和拔管的操作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拔管过程中 沉管至设计标高后 经核定后可作为施工控制依据 式中 6.5.8 局部复打应超过断桩或缩颈区1m以上 对于充盈系数小于1.0的桩 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复打法的施工要求可按本规范第6.5.4条和第6.5.5条执行 4 2 2 且宜采用预制桩尖 扩径时 2 3 桩管与桩尖的接触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第二次夯扩工序中 6.5.7 第一次拔管高度应以能容纳第二次灌入的混凝土量为限 有无进水 第一次灌注混凝土应达到自然地面 进水和吞桩尖等情况 H 外管间不会发生间隙涌水 布桩情况 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应根据土质情况和荷载要求 振动沉管灌注成桩若混凝土坍落度过大 反插法及复打法可用于饱和土层 C 确保成桩质量 其高度可为100mm D 复打施工必须在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 当内 桩管入土深度宜接近原桩长 6.5.12 复打法 1 混凝土预制桩尖或钢桩尖的加工质量和埋设位置应与设计相符 拔管过程中应及时清除粘在管壁上和散落在地面上的混凝土 并应详细记录混凝土的分次灌注量 混凝土的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0 穿过淤泥夹层时 外管上拔高度 桩体强度降低 第二次夯扩工序中 拔管时内夯管和桩锤应施压于外管中的混凝土顶面 采取消减负面挤土效应的技术措施 在软弱土层和软硬土层交界处拔管速度宜控制在0.3~0.8m/min 并应检查外管的封底情况 在距桩尖处1.5m范围内 h 拔管速度应小于0.5m/min 3 直至桩管全部拔出 倒打和轻击不得中断 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施工 Ⅰ Ⅱ 复打法或反插法 桩管灌满混凝土后 并减少拔管高度和反插深度 6.5.14 将导致桩顶浮浆过多 均可取为0.2m(见图6.5.13) 沉管灌注桩和内夯沉管灌注桩 无水混凝土配料 2 第二次夯扩扩头平均直径(m) 桩身混凝土宜分段灌注 ——第一次 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反插法施工的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3 6.5.4 6.5.9 拔管速度应保持均匀 6.5.15 边压边拔 拔管速度宜为1.2~1.5m/min 群桩基础的基桩施工 6.5.1 1 1 用预制桩尖时可适当加快 1 C 施工前宜进行试成桩 外管封底可采用干硬性混凝土 应进行局部复打 4 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单打法施工的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振动 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应根据土质情况和荷载要求 H 振动 必须严格控制最后30s的电流 d 对可能断桩和缩颈桩 2 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80~100mm 全长复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