η C ——承台效应系数 承台侧面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C 令C 基本计算参数 当承台底面以上土层为液化层时 b 端承型桩取大值 2)承台底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 c 当承台底面以上为非液化层 其值按本规范第5.7.5条规定采用 桩身轴向压力传递系数 n 桩顶与承台刚性连接(固接) 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计算受水平荷载的桩基 2 桩身抗弯刚度 不随岩层埋深而增长 承台 或由于上部结构与承台的协同作用使承台的刚度得到增强的情况下 3 在水平力和竖向压力作用下 当基桩侧面为几种土层组成时 其水平抗力系数随深度线性增加(m法) 系将液化层的m值按本规范表5.3.12折减后 2 宜按表C.0.3-3高承台图式进行计算 承台 应考虑承台和地下墙体侧面土体弹性抗力的影响 C.0.4 式中 1 当h小于10m时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按本规范第5.7.2条第6款的规定计算确定 ——承台埋深(m) =C μ 震陷 4 地下墙体侧面与土之间的黏着力和摩擦力对抵抗水平力的作用 对于低承台桩基 EI 单桩基础或垂直于外力作用平面的单排桩基础 ) 才适于采用此种方法计算 一——承台埋深(m) h 和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ξ 将土体视为弹性介质 7 位于(或平行于)外力作用平面的单排(或多排)桩低承台桩基 基本假定 1 不考虑承台底地基上的竖向弹性抗力和摩阻力 代入式(C.0.2-1)或式(C.0.2-2)中计算确定 计算公式 忽略桩身 地下墙体的反力和时 基桩 b 而承台底面与承台底面下土体可能发生脱离时(承台底面以下有欠固结 要注意土体的稳定性 R 但计算承台单位变位引起的桩顶 按本规范第5.2.5条确定 4 自重湿陷 只考虑承台侧面土体的弹性抗力 3 5 可考虑承台底土的竖向抗力和水平摩阻力 地面处为零 1 其值按表C.0.2采用 h 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 C.0.3 ——桩底面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 承台的刚度视为无穷大 地基土与承台底之间的摩擦系数 考虑承台(包括地下墙体) 假定桩顶标高处的水平抗力系数为零并随深度增长 C.0.2 0 其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综合计算值m δ 1 m——承台埋深范围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 6 只有当承台的刚度较大 小于1m时 C.0.1 确定地震作用下桩基计算参数和图式的几个问题 成正比 见表C.0.3-1 应求得主要影响深度 2 4 h——桩的入土深度(m) n 可按表C.0.3-3高承台公式计算 b 见表C.0.3-2 可按表C.0.3-2的步骤5的公式计算(C N 因此 4 0 式中 按10m计算 摩擦型桩取小值 承台 液化土体时) 见表C.0.3-3 n n 当h ) 此时 N 附录C n =2(d+1)米范围内的m值作为计算值(见图C.0.2) C 3 位于(或平行于)外力作用平面的单排(或多排)桩高承台桩基 =0) 地下墙体表面上任一点的接触应力(法向弹性抗力)与该点的法向位移 0 2 m h 0 5 0 ξ 不考虑承台侧面土体的弹性抗力和承台底土的竖向弹性抗力与摩阻力 3 m =0 1)桩底面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 =O.5~1.0 计算中考虑土的弹性抗力时 式中 即符合本规范第5.2.5条规定 岩石地基的竖向抗力系数 当桩顶以下2(d+1)米深度内有液化夹层时 在计算桩基时 b 近似取m 按复合桩基设计时 =m 按本规范表5.7.3—2取值 按1m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