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抗浮桩 3.4.4 特殊条件下的桩基 并验算桩基的整体稳定性和基桩的水平承载力 500~ 挖孔桩 风压强度 而上覆土层厚度较大时 φ 如宜春邮电大楼即是一例 3 四是邻近场地降低地下水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 高差不应超过1m 岸边建筑桩基工程应与建筑边坡工程统一规划 隔胀处理 主要应考虑冻胀和膨胀对于基桩抗拔稳定性问题 乙级建筑桩基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为加速下卧层固结 抗震设防等级等因素相关 为消除桩基受冻胀或膨胀作用的危害 应验算最不利荷载效应组合下桩基的整体稳定性和基桩水平承载力 二是建筑桩基外缘与坡顶的水平距离必须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3.4 沿桩周及承台作隔冻 要防止堆载对桩基产生负摩阻力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一般坚硬地层埋置很深 2 当裂缝控制等级较高时 关于基坑开挖对已成桩的影响问题 为确保基桩承载力的安全可靠性 对于荷载不大的多层建筑桩基设计应考虑以下诸因素 框架-剪力墙结构 低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仍有可能 设计时要因地制宜选择桩型和工艺 宜先填土后成桩 地质条件与上述情况类似 五是大面积挤土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和土体上涌等等 整体稳定性涉及这样三个方面问题 并应控制沉桩速率 软土场地填土前应采取预设塑料排水板等措施 原设计为嵌岩桩 以确保倾斜基岩上基桩的稳定 应能保证桩基的稳定 桩端进入冻深线或膨胀土的大气影响急剧层以下的深度 3.4.1 软土地区桩基因负摩阻力而受损的事故不少 三是当承台周围为软土和可液化土 3 首要问题是根据场地勘察报告关于环境类别 3 有的水平位移达1m多 故设计等级为甲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且不得小于4倍桩径及1倍扩大端直径 坚硬黏性土尚不应小于(2~3)d 强调采用浸水载荷试验方法 1 对于前者 粗 当有崩塌 3.4 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等因素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 3 应视浸水可能性 消除土层的湿陷性 嵌岩施工难以实施 3.4.2 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采取减小孔压和减轻挤土效应的措施 软土场地在已成桩的条件下开挖基坑 后者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随着近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桩端持力层性质 新建坡地 以岩层为主的地基宜采用岩石锚杆抗浮 坡地 低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其次 2 缩颈 5 应满足抗拔稳定性验算要求 由于风荷载 三是当基岩的溶蚀极为发育 2 应采取消减超孔隙水压力 膨胀作用 最小深度应大于1.5m 1 先成桩后开挖基坑时 岸边建筑桩基的设计 特殊条件下的桩基 对于填土建筑场地 室内大面积堆载常见于各类仓库 由于土的自重湿陷对基桩产生负摩阻力 1 3.4.2 确定基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时 3 当建筑物设有地下室时 3 炼钢 700)密布非嵌岩桩 级配砂石 2 由堆载引起上部结构开裂乃至破坏的事故不少 一种是建筑物在风荷载 对低水位场地应分层填土分层辗压或分层强夯 桩端进入潜在滑裂面以下稳定岩土层内的深度 宜采用钻 不得将桩支承于边坡潜在的滑动体上 降低地下水位 由于基坑开挖得不均衡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建筑桩基与边坡应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 除不计入冻胀 建筑桩基的抗拔问题主要出现于两种情况 宜以浸水载荷试验为主要依据 冲孔桩 岸边建筑桩基的设计原则 边坡自身必须是稳定的或经整治后确保其稳定性 场地填土 3.4.5 从南到北屡见不鲜 一是基桩选型和工艺宜采用钻 道路 抗拔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溶槽 宜采用钻(挖)孔灌注桩 当承台周围为可液化土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40kPa(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5kPa)的软土 对建于坡地 道路和管线受到破坏 三是成桩过程不得产生挤土效应 利用上部20m左右较好的土层 4 一般不起控制作用 岩溶地区的桩基 4 建筑场地内的边坡必须是完全稳定的边坡 2 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4 宜采用无挤土效应的钻 季节性冻土和膨胀土地基中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包括施打塑料排水板 形成“坑中坑” 溶沟 宜先填土并保证填土的密实性 参照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 宜采用摩擦型灌注桩 2 形成整体性和刚度很大的块体基础 成桩过程出现个别桩充盈系数达20以上 包括地下室底板上配重(如素混凝土或钢渣混凝土) 同步设计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 中密和密实土以及碎石类土层 对于欠固结土宜采取先期排水预压等措施 对于碎石土 1 也可采用素混凝土回填 但造价往往偏高 引孔沉桩 适用性和经济性 本条说明抗震设防区桩基的设计原则 对于不同裂缝控制等级采取相应设计原则 非自重湿陷性土由于浸水削弱桩侧阻力 对与堆载相邻的桩基采用刚性排桩进行隔离 粉土 本条说明关于软土地基桩基的设计原则 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回填 1 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 桩端进入冻深线或膨胀土的大气影响急剧层以下一定深度 本条说明关于抗拔桩基的设计原则 岩面起伏很大 冲孔灌注桩 一是有些地区覆盖有新近沉积的欠固结土层 桩身应设置预应力筋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桩基 3 一是基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不应小于本条规定的最小值 对于预制桩和钢桩的沉桩 隔胀处理 可采用强夯 岸边的桩基 一是预制桩接头被拉断 50010确定桩身的裂缝控制等级 抗浮有多种方式 扩底灌注桩 无风化岩层覆盖等特点 在软土地区 桩周围软土因自重固结 以利于嵌岩 应采取消减孔隙水压力和挤土效应的技术措施 对于填土建筑场地 轧钢车间 为减小和消除冻胀或膨胀对桩基的作用 中砂 土对钢筋的腐蚀 主要考虑岩落地区的基岩表面起伏大 2 以减少负摩阻力 当单桩荷载较大 3 减小挤土效应对成桩质量 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分析计算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 5 3.4.8 桩基较其他基础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采用强夯 控制沉桩速率等 挤密土桩等处理 地震作用下的局部非永久上拔力 防止土体侧移对桩的影响 抗震设防区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4 1 三是使用过程地面大面积堆载 应根据填料及下卧层性质 乙级桩基工程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对于抗浮荷载较大的情况宜采用桩侧后注浆 后改为Φ700灌注桩 地面大面积堆载 原因各异 桩端应支承在压缩性低的黏性土 且桩基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 4 应验算桩基在土流动的侧向作用力下的稳定性 合理确定施工顺序 岩层埋深较浅时 桩体侧移和上涌 设计等级为甲 1 验算桩基的抗拔稳定性和桩身受拉承载力 考虑到基桩施工有利的作业条件 当基岩面起伏很大且埋深较大时 抗浮成为较普遍的问题 对于抗浮桩基的设计 1 避免冻胀或膨胀力作用下产生上拔变形 砾 导致土体蠕变滑移将基桩推歪推断 对于三级裂缝控制等级 二是为确保承台和地下室外墙土抗力能分担水平地震作用 承台和地下室侧墙周围应采用灰土 溶洞密布 本条说明岩溶地区桩基的设计原则 挤密土桩等先行处理 桩身宜设置预应力筋 GB 3 必须合理安排基坑挖土顺序和控制分层开挖的深度 本条说明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的设计原则 软土中的桩基宜选择中 1 另一种是抵抗超补偿地下室地下水浮力的抗浮桩 对于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二级裂缝控制等级 实施桩端桩侧后注浆 对于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一级裂缝控制等级 溶洞往往较发育 一是建筑场地必须是稳定的 以确保已成基桩不因土体滑移而发生水平位移和折断 可采用桩侧后注浆 二是应控制嵌岩最小深度 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 3.4.6 且桩基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计算要求时 乃至因累积上拔变形而引起建筑物开裂 待填土地基沉降基本稳定后方可成桩 一旦失稳既影响自身建筑物的安全也会波及相邻建筑的安全 且十分重要 3 挤土沉桩在软土地区造成的事故不少 3.4.3 问题是设计和施工者的事先预测和采取应对措施 溶槽 但选择较好的中 考虑到嵌岩桩桩长变异性过大 如果存在软弱上层或岩土界面等潜在滑移面 钢筋种类对腐蚀的敏感性和荷载作用时间等因素确定抗拔桩的裂缝控制等级 大面积挤土沉桩等原因而产生的沉降大于基桩的沉降时 采用挤土桩和部分挤土桩时 肥槽回填质量必须确保 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4 可采用预应力桩 粉土 中密和密实砂土以及碎石类土层中 水 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时 但设计中应把握这样三点 关键是确保其整体稳定性 宜采用嵌岩桩 2 密实粉土 并后注浆 φ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不确定性较大 桩端持力层应选择低压缩性的黏性土 可在冻胀或膨胀深度范围内 消减的 溶沟 1 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4~5)d 对预制桩表面涂层处理等都是可供选用的措施 应力释放孔 应根据环境类别及水 坡地 这类事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3.4.5 3.4.7 3.4.3 往往采取先成桩后开挖基坑的施工程序 不得在坑边弃土 可采用较小桩径( 软土地基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并分层夯实 地震引起的桩顶拔力显著减小 还应考虑地基土的冻胀 因此 因此 导致基桩承载力降低 对于中性点以上的桩身可对表面进行处理 3 2 当基桩抗拔承载力要求较高时 沉管灌注桩发生断桩 应视具体工程情况分析计算桩侧负摩阻力对基桩的影响 本条说明坡地 抗拔力与建筑物高度 控制沉桩速率等措施 对于有地面大面积堆载的建筑物 二是邻近建筑物 对于抗浮桩承载力应按本规范进行单桩和群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设计应把握三方面要点 扩底等技术措施 膨胀深度范围内桩侧阻力外 土腐蚀性 本条说明季节性冻土和膨胀土地基中的桩基的设计原则 3.4.8 二是采取开山或吹填围海造地 建成后沉降均匀 最大不超过10mm 对桩基的抗拔稳定性和桩身受拉承载力进行验算 筏板承台 对于挤土沉桩 对承台和桩身上部采取隔冻 属于防止负摩阻力的有效措施 4 可对外侧土体进行适当加固以提高水平抗力 岸边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岩溶地区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3.4.1 3.4.6 楼高80m 2 消除上部或全部土的自重湿陷 3.4.7 邻近建筑物 必须将桩支承于稳定岩上层以下足够深度 宜采取插塑料排水板等措施 4 对于存在液化扩展的地段 必须严格实行均衡开挖 对堆载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是措施之一 3.4.4 2 不宜采用挤土桩 基桩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应进行桩身裂缝宽度计算 承台底土抗力也随之消减 地下管线和基坑边坡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应采取减小地面沉降对建筑物桩基影响的措施 确保其稳定性 50330的规定进行整治 本条说明湿陷性黄土地区柱基的设计原则 可将承台外每侧1/2承台边长范围内的土进行加固 负摩阻力的发生和危害是可以预防 软土地基特别是沿海深厚软土区 尽量避免采用沉管灌注桩 为保证填土的密实性